卡勒德·胡赛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9月21日) |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19年9月10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10日) |
卡勒德•胡赛尼 | |
---|---|
卡勒德•胡赛尼 | |
出生 |
1965年 阿富汗喀布尔 |
职业 | 作家、医生 |
个人履历
1965年,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
1970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并于1973年举家搬回喀布尔。同年,他母亲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
1976年,胡赛尼的父亲在法国巴黎找到了工作,于是全家搬迁到巴黎,由于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就再也没有回国。
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父亲决定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之后就举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初到美国的胡赛尼一家曾经经历过一段贫困岁月。
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申请到圣塔克拉拉大学念生物,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系就读。
1993年,胡赛尼取得了MD(行医执照)后,成为一位内科医生。
1999年,胡赛尼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风筝的报道,而放风筝是胡赛尼小时候在喀布尔最喜欢的活动。他一时兴起,写了一个小故事,并在2001年将它最终扩展成为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
2003年,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后获得成功,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
2006年,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2007年,胡赛尼出版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2009年11月,胡赛尼开始写作《群山的回唱》,直到2012年10月才完成初稿,写作历时三年。2013年该书首次出版。
获奖记录
荣誉类
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获奖)
文学类
2014 约翰•斯坦贝克文学奖 (获奖)
比利时《Humo》杂志“金书签”图书奖
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
美国鲍威尔书店年度最佳图书奖“帕德利奖”
美国伊利诺伊州“亚伯拉罕•林肯图书奖”
加拿大魁北克书商协会“价值图书奖”
英国《观察家报》年度最佳图书 《追风筝的人》
美国地方剧院“文学生命奖” 《追风筝的人》
美国青年图书馆协会艾力克斯图书奖 《追风筝的人》
南非图书奖 《追风筝的人》
美国《娱乐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追风筝的人》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年度最佳图书 《追风筝的人》
美国鲍德斯(Borders)书店“原声文学奖”虚构类作品奖 《追风筝的人》
人物评价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在美国受教育,反而敢于拥抱被很多人视为过气老梗的老式说故事艺术,不畏煽情催泪、安排巧合的剧情转折,而这些都是被当代美国作家视为禁区的东西。……即使通俗与文学性的界线在此被模糊,至少人们很幸运拥有胡赛尼这样的作家,拥有说故事的恢弘企图,用(《灿烂千阳》)这部宽宏的小说为人们诠释了他的文化和历史。
胡赛尼对语言的表现能力有着非凡的鉴别力和控制力,总是能以极准确的描述来反映现实,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层的感触。
人物争议
阿富汗人并没有为胡赛尼的成功而欢欣雀跃——他们觉得胡赛尼的小说是在公开宣传阿富汗的“家丑”,由《追风筝的人》改编成的同名电影甚至被禁止在阿富汗上映。“当然我们很自豪,可他的确在用我们的羞耻谋利。”这是阿富汗裔人的普遍反应。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