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裕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裕祠,全名陸氏廣裕宗祠,位於廣州從化區太平鎮錢崗村,是宋朝末代丞相陸秀夫的後人建造的。廣裕祠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兼具南北方的建築風格,在一般的嶺南建築中十分罕見。2001年,廣裕祠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廣裕祠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傑出項目獎的第一名[1]。
歷史
廣裕祠是宋朝末代丞相陸秀夫的後人所建造,雖然表面是祭祀陸秀夫的玄孫陸廣裕,主要是為了祭祀宋朝末代宰相陸秀夫。祠堂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之後曾經經歷過六次大修,分別是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1915年以及2003年。每次修整都有詳盡的日期記錄,這是嶺南建築中十分罕見及珍貴的,對研究明、清建築的特色更是十分有幫助,被譽為「明清建築的活標本」。
建築及特色
廣裕祠一共有三間三進,分為前廳、中堂和後堂,為磚木石結構的懸山頂建築,屋面布碌筒枝瓦,灰塑屋脊,素胎勾頭,滴水。總寬13.8米,總進深44.2米;建築面積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積約992平方米。坐北朝南,主座3進廳堂的中間均為木構架。
前廳闊三間,進深也是三間。中間採用抬梁式構架,兩端用君山牆磚牆承重[2]。這種建築風格不同於珠三角地區常見的祠堂樣式。中堂與前廳結構一樣,也是採用抬梁式的結構。前廳與中堂之間由兩側的廂廊相連。前廳和中堂內各有八根柱子,花崗石基底。
整個祠堂的重點是後堂。後堂也是闊三間,進深三間,採用抬梁式結構形式。後堂中間建有神座,供奉陸秀夫以及第一代從南雄珠璣巷遷來的陸從興和陸廣裕的牌位。
江城圖
2000年,在祠堂更樓上發現了一幅長8.7米,寬0.3米的清代「江城圖」封檐板木雕。其上刻有清代中後期廣州珠江沿江十餘里的景象,描繪了當時社會上各個階層的生活場景。這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木雕,堪稱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視頻
廣裕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廣州從化廣裕祠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第一名,新浪網,2003-11-21
- ↑ 【從化名片】廣裕祠 ,搜狐,201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