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慕尼黑大學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德文: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簡稱LMU或慕尼黑大學,建校於1472年,是坐落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市中心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學。
慕尼黑大學自15世紀建校以來便是歐洲乃至世界最具聲望綜合性大學之一,在德國大學中綜合指數排名最高,也是首批入選德國「常春藤」之稱的德國精英大學的三所之一,德國U15大學聯盟、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和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成員,其社會科學(政治學、商科、社會學等)、人文科學(語言學、哲學等)及物理、化學、醫學、數學,計算機語言學等領域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慕尼黑大學人才輩出,名聲斐然,以42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院校諾獎排名中位列16名。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韋伯、沃納·海森堡,歐姆,赫茲,貝時璋等都曾在此求學任教。
在2019-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位列德國第一,世界第32位[2],在TIMES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排名世界第26位,慕尼黑大學位列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63位。
目錄
辦學條件
所在地區:巴伐利亞州
所在城市:慕尼黑
在2012/13年冬季學期中,慕尼黑大學共有註冊學生48,938名,其中7,039名為外籍學生。全校近五萬名學生中,51%為研讀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學生。教職人員方面,目前共有737名專職教授、2,816名學術研究與教學人員,以及2,405名職員。慕尼黑大學另設有大學附屬醫院,其中包含1,528名醫生、216名研究人員、1,666名護理人員,此外還有4,323名相關工作人員。
2011年大學的財政預算達到4.886億歐元,其中校外資金為1.147億歐元。
學校聲譽
慕尼黑大學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的藝術和人文學科研究。但她在機械和科學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如她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實驗室與慕尼黑技術大學聯合建立的加速器實驗室。此外,慕尼黑大學高水平研究的標誌是其成員每年榮獲的多種獎金和獎勵,如德國研究協會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 獎和Koeber獎,迄今為止,慕尼黑大學教授中已有12人獲諾貝爾獎。
慕尼黑大學(LMU)是德國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學」之一,其它兩所分別為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首批脫穎而出的這三所大學是德國一流高校中的最傑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硬件資源
慕尼黑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573年,如今,除了位於校本部的中心圖書館外,還有分屬各研究所和各學院的分館共215個。中心圖書館的藏書多為基礎書籍、日常書籍和一定程度的專用圖書,達140萬種,加上各研究所的藏書,共為440萬冊,與巴伐利亞州圖書館藏書量相仿。圖書館藏書每年遞增約50,000冊。除了位於索爾兄妹廣場的大學主校區外,還有位於大哈登地區(Gro?hadern)的高科技園區,包含世界着名的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學中心,藥學和化學院系,這些大學的研究機構與比鄰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和神經研究所,以及德國聯邦生物醫藥高科技園區,共同組成了德國着名的生命科學中心。
青年科學家論壇
2009年成立的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YSF)提供給兩個大學跨學科交流、共同研究的平台。每年舉辦一次,由兩所大學輪流主持。
第九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第八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哈佛大學
第七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第六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哈佛大學
第五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院系設置
大學的教學單位現分為20個學院,這些學院中又分為總共178個研究所,以及為醫學院實習用的診所。慕尼黑大學成就較高的學院主要有國民經濟學院、企業經濟學院、醫學院、法學院、社會學學院、物理學院和化學學院、林學院、獸醫學院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領域。因此,慕尼黑大學實為傳統定義下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s」。
1.天主教神學院
2.基督教神學院
3.法學院
4.企業經濟學院
5.國民經濟學院
6.醫學院
7.牙醫學院
8.獸醫學院
9.歷史及藝術學院
10.哲學,科學理論及宗教學院
11.心理學及教育學院
12.文化學院
13.語言學院
14.文學院
15.社會學院
16.數學、信息學及統計學院
17.物理學院
18.化學及藥學院
19.生物學院
20.地質學院
機構設置
從十九世紀初起,慕尼黑大學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幾經變遷,當前的機構設置及其職能如下:
評議大會
這是大學議事決策的權力機構,其成員由民主選舉產生。在一屆的與會代表中,教授代表為36人,其他學術人員代表為12人,學生代表為12人,非學術人員代表為6人。校長等校務領導委員會的5名成員也是評議大會的成員。評議大會的成員每兩年選舉一次,其中學生代表每一年選舉一次。
評議大會的職能主要有:
制訂和修改大學的法規和章程;
選舉產生大學校長和副校長,組成校務領導委員會;
聽取校務領導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各種人員在評議大會評議會中的比例,是根據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法》中規定的比例而設置的,教授多於其它人員的總和。即所謂「教授治校」。另一方面,讓學生參加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比例和其他學術人員相同,多於非學術人員大學的機構設置、課程安排、活動組織都傾聽學生的意見--這是「學生本位」制的體現。
委員會
慕尼黑大學設校長1人,副校長3人,均由評議大會選舉,校務領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人,由校長任命,5人共同組成學校行政領導機構。
校長的職能是領導校務委員會的工作,同時統籌、協調全校各個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幾百年來,當選的校長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學校校長不是純行政職務,只是「兼職」,任職期間仍不放棄教學和科研,從職位上「退休」後,還回到學院或研究所去繼續從事他的本行。
學院組織
學院的議事機構為「學科會議」,成員比例為:教授7人,其他學術人員2人,學生2人,非學術人員1人[1]。
學科會議由本學院學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該會議同時選舉院長和副院長。
學院院長的基本任務是:
統籌、協調各研究所要完成的本年度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任務。
將各學科的先進經驗集中推廣,提高教學科研質量。
組織各個學科的各級考試。
搞好教師、科研人員的專業進修,造撥優秀人才充實教學科研隊伍。
福利會
這是一個負責對所有慕尼黑大學學生的福利進行籌劃和安排的機構。如維修建築、管理宿舍和食堂、發放補助金等等。這是一個獨立的社團,其成員努力使他們的工作儘量不受學校行政部門的干擾。該機構初創於1918年。兩次世界大戰都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少學生是依靠福利會提供的低價膳食、服裝以及勤工儉學的機會才渡過難關的,由此,這一機構成為其他學校效仿的榜樣。直到如今,很多學生(三分之一左右)仍有賴於該機構提供的工作機會才能修完德國大學漫長的學業。
產學研
注意科研與教學並舉是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特點。在新形勢下,他們更為注重與企業界的密切結合,在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慕尼黑大學建立了幾種不同的研究模式:
一是高校與企業共同組成研究中心,前期的開發研究由高校承擔,後期的應用研究由企業承擔。
二是以研究課題和項目為主、學校與幾個企業組成研究聯合體。
三是高校與校外研究機構組成聯合體,聯合體設在大學內,所長同時在大學兼職,這種負責人的雙重身份十分有利於調動研究所和高校兩方的積極性,科研經費的使用也很靈活,有利於研究所對博士生的培養。
教學改革
學費改革
長期以來,德國的高等學校無償為學生提供教育機會,每個學生全年的費用高達13萬馬克,這對於學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負擔;而且,對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限制不強,出現了學生賴在大學中數年不走的現象。在政府撥款遠遠不足,大學籌集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慕尼黑大學校方正在考慮是否向學生收取適度的學費,數量大約在2,000至4,000馬克之間。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減少在大學中滯留的學生數量;二是可以增加經費來源,並且,只要在收費的同時實行一些補救性的措施就不會把一些有才華而經濟拮据的學子拒之門外。
廢院改系
慕尼黑大學主要吸取了美國大學的一些設置和作法,廢除了過去設置的幾大學院,在學院下面再設系、專業,提高各專業的地位。
國際學生
以前德國大學對待外國申請者是冷麵孔的時候居多,學生沒有獎學金;而且,在德國大學拿到學位需要的時間太長,求學者往往知難而退。有鑑於此,慕尼黑大學積極落實德國政府於1996年5月出台的鼓勵外國人赴德留學的新政策。雖然現階段國際學生數量不足學生總數的1/10,但在授予外國學生獎、助學金方面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學科改革
近幾年,慕尼黑大學大刀闊斧地削減掉一些過時的專業,同時又以更大的積極性增加了一些新型專業,如:在數學學院中加大信息學和計算機[2]科學的比重,在國民經濟學院中也加對一些當前經常現象研究的力度等。
視頻
慕尼黑大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研究員和教授有什麼區別,研究員和教授職稱是怎麼評定的? ,個人圖書館,2020-09-17
- ↑ 計算機類含金量「最高」的4個專業,就業前景好,一畢業就高薪 ,搜狐,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