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賀蘭山
賀蘭山 | |
---|---|
國籍 | 中國 |
知名於 | 賀蘭山岩畫,蘇峪口,拜寺口雙塔 |
賀蘭山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山脈)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1]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在13世紀才崛起,說源於蒙語只是通用說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中文名 賀蘭山 外文名 Ho-lan Mountains,Ho-lan亦作Helan 地理位置 中國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 平均海拔 3556米 。 著名景點 "賀蘭山岩畫,蘇峪口,拜寺口雙塔" 建議遊玩時長 6-8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5-10月是寧夏的最佳旅遊時節 。
地質地貌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
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蹟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鐘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蹟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賀蘭山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現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賀蘭山西側有內蒙重鎮巴彥浩特,蒙古語為「富饒的城」。
賀蘭山為石質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類型較簡單,植被覆蓋度低,為野生動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滿足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而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葉和草本植物在賀蘭山主要有小葉金露梅、繡線菊、虎榛子、忍冬等,由於野生動物的長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場的沙化。
賀蘭山與南部的牛首山褶斷帶、清水河—六盤山褶斷帶、羅山—雲霧山隆起帶構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斷層。地貌上看,賀蘭山西側平緩,而東側陡峭險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斷層,東側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據2010年統計可達2000米。賀蘭山北部以花崗岩為主,由於接近烏蘭布和沙漠乾旱少雨,所以物理風化強烈,賀蘭山主體在賀蘭山中部,山勢陡峭,山體龐大,海拔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間,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賀蘭山中部,海拔3555米,賀蘭山中部東西寬度可達50公里。賀蘭山南部山勢相對和緩。有汝其溝、大水溝、小水溝、賀蘭溝、插旗溝、蘇峪口溝、三關口溝等50多條溝谷,溝道成V型,下部較為寬闊,溝底礫石遍布,溝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積扇。
賀蘭山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化石也比較豐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紀地層大都完備,僅缺失晚粵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積。前寒武紀[2]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與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見於柳條溝、大武口溝等處。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則以石炭與二迭系地層同等發育為特點,見於石炭井、蘇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頁岩、砂岩等為主,並含有煤層。中生界三迭系地層廣泛分布,侏羅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礫岩、頁岩為主,為組成山體的主要地層;後者主要見於汝箕溝、古拉本等地,以各種砂岩為主,為本山區主要產煤地層之一。白堊系[3]和第三系地層都不發育。在山前地帶和山間低地廣泛分布着第四系沖積洪積、風積物和山麓堆積物等。
依照地形上來看,可以約分為三段:北段為壯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嶺狹窄。三關以北屬之。三關至野貓子山為中段,地勢平坦,孤山遠布,為老年期之地形。野貓子山以南,在廣闊的平頂山中,常有狹深的山谷,顯為另一侵蝕循環的幼年期地形。賀蘭山的地層,大部為華北式的,就是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岩石性質及所含化石,完全與華北所見地層相同。
北段東坡山體根據2010年統計最寬處21公里,海拔不超過2000m,主要由花崗岩組成,邊際有少量沉積岩,物理風化強烈,形成球狀風化地貌,北部接近烏蘭布和沙漠。
中段是賀蘭山主體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鍋洲即在此段中部偏南處。這裡山體龐大,地勢陡峻,峰巒起伏,峭岩危聳,溝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對較平緩的山坡,出現小型山溝窪地或山間台地,山坡風化物較厚,甚至出現小型山間積水窪地。中段東坡南狹北寬,2010年統計時最寬處21公里,以蘇峪口為界,向南寬度不足14公里,山勢較為和緩;向北則山體較寬,一般大於14公里,到汝箕溝一帶可達20餘公里。這是古生界末期以後中生代的地層發育,有優質煤炭資源。
賀蘭山東坡溝道極為發育,多數自西向東延伸,呈梳篦狀分布,自三關口至苦水溝之間有溝道21條,概屬黃河水系的外流區,其中最大者為大武口溝,集水面積為574平方公里。溝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較深,呈「V」字形,溝道下部則較為寬闊,礫石遍布穀底。
賀蘭山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內蒙古高原;東坡陡峭,山勢雄偉,高差較大,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而削弱了西伯利亞高壓冷氣流,阻截了騰格里沙漠的東侵,也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使得賀蘭山東西兩側氣候、水源、植被有着顯著的差別,成為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是溫帶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分界線。
賀蘭山的地質歷史長達20億年。20億年的地質演變,不僅讓賀蘭山由一片汪洋挺拔為一座奇特的山脈,而且還留下了眾多的礦藏資源。 距今約15.5億年的中元古界,賀蘭山地區斷裂為大海,海底沉積了火山爆發時厚愈萬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賀蘭山優勢礦種——石灰岩。這種岩石,質密堅硬,有着『賀蘭山脊樑』的美譽。另外賀蘭石、硅石,還有寧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體古孢子也是那段時期的產物。
7億年前的震旦紀[4],賀蘭山地區出現了寧夏最古老的動物,在蘇峪口至櫻桃溝一帶的山路上,撿到這樣的一塊蠕蟲動物化石其實並不困難。震旦紀之前,賀蘭山地區經歷了第一次大冰期,這時的海底地形崎嶇,高差懸殊,氣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濱發育冰川,並且形成了一系列與冰川作用有成因關係的賀蘭山震旦系。
震旦紀大冰期結束後,氣候開始變暖,生物也開始繁盛起來,曾經統治整個海洋的三葉蟲就生活在那個時期。海侵作用將一些海洋生物的屍體帶到了淺海區,動物屍體裡的一種重要的有機物——磷和其他物質相結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時候,蘇峪口地區是一片淺海,但海水動盪不止,海洋生物的屍體在地層沉積不牢。蘇峪口地區形成的磷礦層很薄且儲量有限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氣候特點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地區垂直氣候帶較為明顯,東西側自然景觀及農業生產有很大差異。賀蘭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騰格里大沙漠和烏蘭布和大沙漠。具有氣候乾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雨雪稀少,風大沙多,蒸發強烈的特點;而賀蘭山東部則是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產大米、西瓜、蘋果、枸杞等,聞名中國,氣候上具有無霜期長,熱量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年日較差大等特點。
賀蘭山地勢高峻,具有獨特的山地氣候特徵,冬季嚴寒,夏季溫涼,降水偏多,年日較差小,氣候多變等特點。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頂逐漸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漸增加到山頂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山下為8度左右,山頂為負1度。無霜期較短,山下180天左右,山頂只有124天。一年四季以冬季最長,山下187天,山頂為316天;夏季最短,山下部僅出現3至31天;海拔2100米以上無夏季,春秋相聯,夏季氣候宜人。
賀蘭山日照充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根據2010年統計,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歷年平均氣溫穩定≥10℃的日數海拔2900米處為38.2天,積溫478℃;海拔1112米的銀川平均氣溫穩定≥10℃的天數為172天,積溫為3298.1℃,平均無霜期122-170天。賀蘭山的降水量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現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山體上部豐雨年其降水量可達600mm,欠雨年則不足200mm。降水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隨海拔升高年內降水分布趨於均勻,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區,6-8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帶則占70-75%。歷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平均蒸發量為900-1000mm,淺山及洪積扇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區為1200-1400mm。由於年蒸發量與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氣很乾燥,從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東部坡麓,乾燥度由2.0增加到8.0。
賀蘭山東坡多風且風速較大,山體上部尤為顯著。主風向在山體上部為偏西風,中下部為偏北風.隨海拔升高,大風日數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級以上大風的日數每年有24天左右。賀蘭山高山氣象站曾記錄到風速>40米/秒的大風。
水文情況
賀蘭山東坡水的徑流量根據2010年統計為7120萬立方米,年徑流係數為0.12-0.15,徑流深度的平均值僅22.4mm,有限的地表水資源在區內的分配也不均勻,7120萬立方米的地表徑流中常流水占40.5%,為2550萬立方米,其平均徑流深度10.8mm。在亂石堆積、植被鬱閉的溝谷中常流水處於地表以下0.5-1.0m,呈潛流狀態,往往在地形突然變化時出露地表。中段上游地區,山地高寒,降水多而蒸發相對低,又有基岩裂隙水補給,常流水豐富,形成大小不等的許多跌水、小瀑布奔流下瀉。植被稀疏的汝箕溝,大武口溝一帶,地表徑流深度大於中段,但常流水的徑流深度卻小於中段,僅為中段的0.69和0.38。 賀蘭山暴雨通常發生在7-8月,暴雨期常常出現洪水,大面積發洪的情況較少,局部地區或溝道發生的較多,一般系峰高量小,歷時短,落急劇。賀蘭山東麓坡面侵蝕主要來自暴雨沖刷,年平均輸沙量為176萬噸,其侵蝕模數較大的區段為大武口溝流域一帶,年侵蝕模數平均值為1000噸/平方公里以上,中段的蘇峪口、插旗口一帶則為500噸/平方公里左右。 賀蘭山東坡大多數溝道,特別在中段,溝道水質很好,PH值7.5左右,礦化度不高,為輕度軟水或適度硬水,適宜飲用。北段溝道水質狀況複雜,除少量可飲用外,大部分溝道或區段水質差,僅可供林牧業和農田灌溉用。
特色物產
賀蘭山的物產十分豐富,光是野生植物便有500多種,經濟價值高的在100種以上,像青海雲杉、油松、青楊、山楊、榆樹、丁香、山里紅、黃柏樹、山葡萄、野玫瑰、黃刺梅等等。賀蘭山還是個天然的動物園,據不完全統計,共有野生脊椎動物179種,其中,中國規定的重點保護動物有16種。飛禽有草雕、禿鷲、雀鷹、百靈、斑鳩等幾十種;走獸有雪豹、猞猁、赤狐、馬鹿、盤羊、獐子,甚至還有青藏高原的氂牛。在賀蘭山深處蘊藏着豐富的地下礦藏。煤炭蘊藏量大,內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中國稀有的鉻、鎂等金屬都有許多儲量,鐵、磷以及享有較高聲譽的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的儲量也很可觀。在已列入寧夏礦產平衡表的17種礦產中,產於賀蘭山的占10種。 山地上部有面積不大的亞高山灌叢與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特產賀蘭石,質地堅密、細膩、瑩潤為名貴工藝石之一。
賀蘭山地表水資源不足,有很多溝道常年無水,有些溝道即使有水也集中在狹窄的區域,岩羊飲水比較困難。食物和水這兩大因子已不適應野生動物種群的繼續增加。 此外,賀蘭山野生動物缺乏天敵控制,基數大,增長率高,生物鏈已破壞,任其發展,將對賀蘭山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脅。
生物資源
賀蘭山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其中分布於海拔2400~3100米的陰坡的青海雲杉純林帶鬱閉度大,更新良好,是賀蘭山區最重要的林帶。植物有青海雲杉、山楊、白樺、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種。動物有馬鹿、獐、盤羊、金錢豹、青羊、石貂、藍馬雞等180餘種。1988年國務院公布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保護區,面積6.1萬公頃。
植被
賀蘭山中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屬阿拉善盟[5]賀蘭山林場範圍的森林面積約240平方公里,以雲杉、油松為主,其餘為山楊、山榆、樺樹及多種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還有面積不大的亞高山灌叢與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場。
山地草原分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兩個亞類。以長芒草(Stipa bungeana)、大針茅(Stipa grandis)和阿爾泰針茅分別為建群種的典型草原,由60餘種植物組成,每個植物群落中出現的種數變化很大,最少的僅有4種,最多的達21種。荒漠草原是由短花針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針茅(Stipa tianshanica)、中亞細柄茅(Ptilagrostis pelliotii)、灌木亞菊(Ajania fruticulosa)為建群種或共建種。形成更旱生化的草原類型,在山麓地帶形成縱貫南北的荒漠草原亞帶。該類草原的植物種類比較複雜,每個群落中有植物5-19種,多為10種左右。
荒漠草原植被類型比典型草原旱生特徵更強烈,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帶。僅見於石炭井周圍,主要以紅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豬毛菜(Salsola passerina)和松葉豬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組成的小灌木或半灌木荒漠,局部地方有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或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為建群種的灌木荒漠分布。組成本地區荒漠植被的植物約59種。
疏林草原分布於賀蘭山低山半乾旱地帶,它由許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針茅、長芒草、灌木亞菊、刺葉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等組成的草被層與稀疏生長的耐旱小喬木灰榆(Ulmusglaucescens)共同組成一種植物群落。它既不同於落葉闊葉林,也不屬於草原,是一種具有獨特區系組成、結構特點和外貌的植被類型。主要分布於海拔1600-2000米間的廣闊範圍中,介于山地草原帶與山地針葉林帶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山地疏林草原帶。 低山區乾旱和中山區與亞高山溫度低,加之水熱條件不適,限制了落葉闊葉林的發育,所以本類植被在山中很單調,面積小,分布零散,且很局限,群落中樹種單一,結構比較簡單。主要類型為分布于山地針葉林帶中的山楊(Populus davidiana)林,多系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或青海雲杉(Picea crassifolia)林破壞後出現的次生純林。
賀蘭山植物群落有11個植被型70個群系。垂直分異明顯,可劃分成山前荒漠與荒漠草原帶(海拔1 600 m以下)、山麓與低山草原帶(1 600~1 900 m)、中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帶(1900~3 100 m)和高山與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 100 m以上)4個植被垂直帶。陰陽坡差異很大, 在低山帶,草原群落多占據陽坡, 而陰坡則被中生灌叢所取代; 在中山帶,陰坡以青海雲杉(Picea crassifolia)林為主,陽坡以灰榆(Ulmus glaucescens)、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叢為主;3 000 m以上陰陽坡分異不明顯。東、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異也很突出, 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類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叢為主,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較高, 森林面積很小。賀蘭山東坡比西坡溫暖和乾燥, 森林面積遠小於西坡,並分布一些酸棗[6](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喜暖中生灌叢。
動物
賀蘭山的林草資源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成就了一座牧山,也成就了山兩側的「中國駱駝[7]之鄉」和「中國灘羊之鄉」。 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阿拉善雙峰駱駝,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理機能和抗逆性,阿拉善駱駝的駝毛有着極高的經濟價值,曾被當年穿越阿拉善沙漠的馬可·波羅稱讚為世界上最好的駝毛。抗日戰爭期間,蔣經國到西北地區考察後,在一次西北的宴席上稱讚「西北之皮毛,實為西北之精華」。
2002年,阿拉善駱駝被中國國家農業部列入國家級78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阿拉善駱駝總數占全國駱駝總數的三分之二,阿拉善仍然保持着「中國駝鄉」的榮譽。
賀蘭山東麓的寧夏平原上,那些在青草間成長的羊群有着自己的名字:灘羊。寧夏五寶中的「白寶」就是指灘羊皮做成的坎肩、馬褂、背心等。尤其是黃河東岸的鹽池縣灘羊,這些按當地人所說的「吃着甘草、喝着礦泉水」長大的灘羊,給鹽池縣贏得了「中國灘羊之鄉」的美譽。古人有「肥馬輕裘[8]」之說,寧夏人經過長期的摸索,將1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製成二毛皮,薄如同厚紙,柔軟的外觀中帶有堅韌的質地,再採用民間工藝將二毛皮製成男女冬裝,一件皮衣只有2-3斤重,倒提起來,能看見潔白的毛穗順次下垂,猶如梨花紛紛飄落。精製的皮衣如果養護得當,10年左右也毛不生絮、束不結氈。
礦產資源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區富含優質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礦區。另外還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礦產,其中小滾鐘口生產的粘板岩質地細潤,清雅瑩柔,用它雕成的賀蘭石硯是寧夏「五寶」之一。
煤炭
公元1272年,馬可·波羅穿越西夏舊地,他發現賀蘭山北部有一種黑色的「會燃燒的石頭」,這就是賀蘭山的煤。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先後派出勘探隊深入賀蘭山地區普查找煤,發現賀蘭山蘊藏着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田有9層煤,礦區面積40餘平方公里,貯量約15億噸。汝箕溝的「太西煤」(因位於中國「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以其「低灰、低硫、低磷」和「高發熱量、高比電阻、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回收率、高化學活性」的「三低六高」特性而被譽為世界「煤中之王」。「一五」期間,中國把賀蘭山北部列為中國新開發的10個煤炭礦區之一,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寧夏投資興建的第一個煤炭工業基地。
賀蘭山區煤炭蘊藏量大,內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所產的太西煤以煤質優良、燃燒無煙而遠銷海外。 2008年寧夏原煤產量、經濟效益、銷售收入、產值均創歷史最高紀錄,尤其是寧夏拳頭產品「太西烏金」創下每噸1750多元的價格記錄。
池鹽
賀蘭山西邊的鹽場是中國著名的池鹽生產區,吉蘭泰鹽場是中國湖鹽行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 漢代開始開發,西夏時,那裡的鹽成為西夏王朝和宋、遼交換帝國所需的銅鐵、絲綢、糧食的重要戰略物資。清代,這裡已經成為清朝13個大鹽場之一,所產的鹽一度曾遠銷到陝、甘、晉、寧等地。
大小58個鹽湖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沙漠中,儲藏量為11400萬噸的吉蘭泰鹽場是這些鹽湖中面積最大的。由於鹽湖處於賀蘭山北端的烏蘭布和沙漠、西邊的騰格里沙漠和西北邊的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圍中,距離烏蘭布和沙漠最近,所以有着「紅色公牛背上的白色騎士」之稱。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每年就需要800萬噸以上的食鹽,加上工業用鹽,中國年產鹽量必須達到2000萬噸以上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用鹽需求,而這800萬噸的1/10和2000萬噸的1/25就來自賀蘭山西側的吉蘭泰鹽場。
吉蘭泰鹽場和賀蘭山西側的察汗布魯克鹽池、雅布賴鹽池、和屯鹽池等8處鹽池一起合稱為阿拉善鹽場。這些分布在賀蘭山下的鹽場中,吉蘭泰鹽場、通湖鹽池的鹽如雪一般潔白,被稱為「白鹽」;察汗布魯克鹽池顏色微青,所產的鹽為「青鹽」;和屯鹽池和昭化鹽池的鹽色青微紅,叫「紅鹽」;梧桐海鹽池因為所產的鹽顏色發黑而被稱為「黑鹽」這些色澤不同的鹽,構成了中國鹽池中獨具自己特色的「鹽色博物館」。
美酒
賀蘭山東麓地理條件獨特,西有巍巍賀蘭山天然生態屏障,東有滔滔黃河水自流灌溉,積溫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土壤通透、微量元素豐富,獨特的風土條件,使賀蘭山東麓成為國際和中國國內公認的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黃金地帶」之一。 這裡種植的葡萄具有香氣發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適中、無病蟲害、無污染、品質優良的自然優勢,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絕佳產區之一,是極具開發潛力的優質、綠色、稀缺資源。各大葡萄酒品牌紛紛「搶灘登陸」,張裕、長城、王朝、威龍等中國國內葡萄灑企業紛至沓來,軒尼詩、保羅力加等國際葡萄酒企業紛紛跟進建基地、建酒廠。
人文歷史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岩畫被大量發現並公布於世後,在世界外引起強烈反響。1991年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在亞洲召開的兩次年會,都選擇在銀川舉行。1996年,賀蘭山岩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際岩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岩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
名稱由來
賀蘭山名稱來源於古代的鮮卑賀蘭氏[9]人曾居住於此。而鮮卑賀蘭氏源於古代部落賀蘭部(有說法賀蘭部本是古代匈奴[10]部落之一,後與鮮卑聯合)。賀蘭氏在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後,融入漢族。
賀蘭山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記載的是《隋書 趙仲卿傳》[11]。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趙仲卿為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 有關賀蘭山名稱的來歷,自古就有「駁馬」和「賀賴」之說。「駁馬」之說來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山多樹林,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後世相沿其說,還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說。「賀賴」之說,源自《晉書·四夷列傳》[12]對匈奴「北狄」的記載:「其入居者有屠各種……賀賴種……凡19種。」
宋代歷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13]註疏中說「蘭、賴語轉耳」。當代山西學者殷憲研究確證,賀賴是破多羅、破多蘭簡稱多蘭之名的口語音轉,又異譯為賀蘭等,均為鮮卑族支破多羅部族名和姓氏。據此,不僅矯正了「駁馬」之說的訛傳,更為賀蘭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歷史變遷
賀蘭山明長城遺址。明朝時,來自賀蘭山西側、北側的韃靼在賀蘭山地區開始了和明朝的較量,導致明朝政府在寧夏北部大規模修築長城,並在寧夏建立了總鎮、衛、千戶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賀蘭山上的明長城見證了韃靼和明朝軍隊持續180多年的軍事紛爭。 中國的各個大山中,沒有一座像賀蘭山那樣幾乎一直處於承領戰爭的狀態中。
當中原地區進入信史時期後,賀蘭山一帶仍然是遊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族群,在水草豐茂的賀蘭山地區,過着屬於他們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軍徹底擊潰了雄霸寧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義渠戎後,一些戰敗的部落紛紛北逃,賀蘭山地區納入秦帝國版圖,但後來,匈奴又趁秦王朝忙於統一六國的戰爭,乘機占據了河套地區,賀蘭山就進入了一個由匈奴人短暫占據的時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今河套地區)和賀蘭山一帶。秦末,由於中原的內亂,賀蘭山地區再一次被匈奴占據。
公元前127年,漢朝著名戰將衛青、李息率軍北上抗擊匈奴,再一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21年後,漢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下轄郡縣,其中在賀蘭山東麓設立了屬於北地郡管轄的廉縣(今寧夏平羅縣暖泉農場一帶),這是漢族政權在賀蘭山地區設立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也標誌着賀蘭山開始走進漢朝政權的統治範圍。唐朝時,統治賀蘭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先後是突厥、吐蕃和回紇。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軍隊出擊突厥頡利可汗下屬的鐵勒人薛延陀,占據河西走廊一帶的回紇人乘機和唐朝軍隊聯合進攻薛延陀,聯軍進駐到賀蘭山一帶,這是繼漢朝後,中原政權的武裝力量700多年後再次進入到賀蘭山。
11世紀初到13世紀前半葉的200多年的時間裡,發生在賀蘭山的戰役基本在西夏人和遼國之間進行。西夏時期,賀蘭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個大兵庫。由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其實並不叫「西夏國[14]」, 首領李元昊[15]建國以後,他們對外稱為大夏國,對內叫「大白高國」。「大」是歷代王朝自尊的專稱,藉以表示國家政權之神聖和至高無上之尊貴;「白高」,是因為党項族最早居住在黃河上游,黃河上游處水色並不黃,自古就有「白河」之稱,党項人自古也有尚白的傳統,為了表示他們對這個地區的留戀和崇拜,因此用國名來傳頌。「大白高國」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區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在西夏國建立前兩年的公元1036年,李元昊就擁有50多萬兵力,駐守在賀蘭山一帶的有5萬人,將全國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這裡,足見賀蘭山的重要。
西夏後期,賀蘭山成了大白高國抵禦來自北方蒙古族鐵騎的一個屏障,一支支隱藏在賀蘭山深處的西夏騎兵,成了保衛帝國首都的精銳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帶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賀蘭山西邊的軍事防線,後來,成吉思汗[16]先後5次發動對西夏的戰爭,其中有4次將攻略目標指向賀蘭山,直接攻打駐防賀蘭山的西夏軍隊,賀蘭山成了蒙元、西夏兩個政權多次交鋒的見證。1227年8月,蒙古軍隊徹底攻占了中興府,從此,賀蘭山進入了元朝的統治範圍。
明朝建立後,國土邊防線大大收縮,寧夏是明廷的九邊重鎮,賀蘭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區和蒙古殘餘勢力中的瓦剌、韃靼之間的界山。整個明朝,也是瓦剌、韃靼常常突破賀蘭山和明朝軍隊征戰的時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帶兵征討瓦剌,卻被瓦剌人俘虜。1455年,瓦剌首領在賀蘭山北邊的屬地被部下殺死,通過賀蘭山騷擾明朝長達87年的瓦剌部落軍事實力開始衰退;另一支來自賀蘭山西側、北側的韃靼開始了在賀蘭山地區和明朝的較量。
清朝時,蒙古額魯特、和碩特等部開始在賀蘭山西邊屯牧,也結束了這裡長期的軍事局面,直到解放。隨着清朝疆域面積的擴大,賀蘭山東邊也不再有大的戰事,一個相對寧靜的賀蘭山出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中。
傳說
賀蘭口岩畫景區風景秀美、景觀奇特。自「水關」至「蘆溝窯」900多米的山谷兩側,百步一景,處處有傳說。
賀蘭口
又稱「豁了口」,在賀蘭口溝內平臥着一塊大石頭,很像人的一隻腳,在大石頭上又磨刻着兩個大腳印,一前一後,好像一個巨人跨大步時留下的印痕。傳說仙人在此開山時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跡後有了身孕,繁衍成後來的賀蘭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稱做賀蘭口。直到現在,當地農民還稱賀蘭口為「豁了口」,有些不懷孕的婦女,都要到這裡來摸一摸仙人的大腳印,回去不久就懷孕。
靈蛇洞
在賀蘭口溝內北坡,有一石洞,常有青蛇出入。相傳古時有獵人經此,見洞中寬可容身,清涼宜人,遂入洞臥睡,夢見青蛇咬身。驚醒後,見兩蛇交尾於胯側,並無傷人之意,便輕輕從洞中退出。當日獵得青羊2頭、山雞8隻,滿載而歸時,兩蛇已不見蹤影。此後,獵人出行,每於洞中小憩,則獵物所獲必豐,故將此洞名為靈蛇洞。舊時,獵戶常於每年驚蟄日祭拜靈蛇洞,以求出獵成功。《周公解夢》書云:「夢被蛇咬主大運。」
燕子梁
因燕雀群聚而得名。每至春夏之交,山燕南歸,棲聚樑上,呢喃之聲不絕於耳。 傳說有兄弟二人,自山後至此,見勞燕紛飛,上下穿行,無可盡數。竟心生歹意,毀燕窩牟利,取幼雛販商。惹得群燕憤怒,一齊沖向二人,啄眼毀容。倆兄弟急不擇路,墜入深淵,其屍肉虎狼不食,腐臭沖天,群燕遂棄窠遠去,再不復返。燕子梁後深谷中,至今尚有白骨兩具,人稱「死人坑」。
古琴台
傳說仙人攜琴西遊,見賀蘭山風景優美,便沿溝谷尋泉眼至此。一時雅興大發,在此巨石上撫琴弄弦。又見遠山那邊飄過一朵彩雲,仙人便騰空而起,甩下一根琴弦飄然而去。琴弦落處,變為一條小溪,蜿蜒曲折,繞巨石與清泉匯流,潺潺而下。從此,這塊巨石被人們稱作古琴台,其下小溪便名為琴溪。坐在琴台上,靜心聆聽泉水流淌,真的會有琴聲傳過,如絲如縷,其妙無窮。
旅遊資源
西夏王陵
20世紀30年代,一位叫烏爾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的德國飛行員,揣着剛剛問世不久的捲簾式萊卡小相機來到了中國。他的職業是駕駛飛機從包頭經過銀川飛往蘭州。卡斯特利用跟隨飛機飛行的機會,拍下了幾幅他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照片,那是一連串高大的土築建築物,它們按照某種神秘的順序排列着。照片後來被收進他1938年在德國出版的一本名叫《中國飛行》的書中。卡斯特當時從空中拍攝的照片,就是20世紀後期被人們逐漸認識並被稱為「東方的金字塔[17]」的西夏王陵。
寺院
位於賀蘭山腹地的藏傳佛教寺廟南寺號稱是阿拉善第一大寺。1716至1746年,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18]在賀蘭山弘法,1756年倉央嘉措的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遵師傅遺願,修建了南寺,寺中供奉着六世達賴的靈塔。
賀蘭山氣勢宏偉,風光秀麗,山澗潺潺、林濤陣陣;每到春季,百花芬芳,爭奇斗研;時值金秋,瑪瑙般的櫻桃、山杏、野葡萄掛滿枝頭,綻紅吐綠,令人心醉。賀蘭山山勢險峻,怪石嶙峋,主峰海拔高度3556米。佇立於主峰放眼東眺,寧夏平原盡收眼底;極目俯瞰,草原景色一覽無餘,是理想的避暑,旅遊勝地。
在賀蘭山深處,廣宗寺、福音寺兩座內蒙古西部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座落山中。自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建成後,經聲滔滔、香煙裊裊,盛行近兩個半世紀。期間廟宇樓台高聳,造型古樸神秘,色澤五彩斑斕。寺區內空氣清爽,風光旖旎,塔、亭、堂、殿、閣遙遙相對,又與蒼松翠柏、崇山峻林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幽靜、清新、聖潔的自然景觀。
岩畫
賀蘭山岩畫構圖奇特,形象怪誕:既有個體圖像,也有組合畫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動物、天體、植物符號和不明含義的符號;此外,還有描繪遊牧、狩獵、械鬥、舞蹈、雜技等場景的畫面。意大利岩畫專家聖索尼說:「賀蘭山有許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們國家的很相似,比如說鹿和母子鹿。」 國際岩畫委員會執委、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這樣評價:「賀蘭山岩畫最突出的內容是人面像。這種人面像岩畫雖然在中國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沒有像賀蘭山那麼集中,這一特點在世界岩畫界也是很突出的。」 賀蘭山岩畫分布在寧夏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區),共27個地點。其中銀川市境內的賀蘭山東麓共有12個岩畫點,從北到南計有大西峰溝、小西峰溝、白虎溝、插旗口、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拜寺口、水吉口、滾鐘口、紅旗溝、柳渠口。
賀蘭山岩畫一般分布在溝口內外山體上和溝口外洪積扇荒漠草原上。銀川境內賀蘭山岩畫的分布,有着明顯的地貌特徵。在蘇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溝,岩畫多分布在溝口內外的山體上,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畫分布。而蘇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體岩畫數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幾乎沒有岩畫分布。
在溝口內外山體上的岩畫,多集中在距離溝谷山根以上約10米的範圍內,並呈片狀分布。最高處的岩畫不超過50米,其上則很少有岩畫發現;溝口內的岩畫,縱深分布在500米的範圍內,數量以溝口為多,越深入溝谷,兩側山體上的岩畫越稀少。在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畫,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多磨刻在可以移動的獨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從溝口到洪積扇,岩畫的空間布局明顯地呈現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狀分布特徵。
- ↑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附圖),百度網,
- ↑ 前寒武紀(附圖),百度百科網,
- ↑ 白堊紀 (地質年代)(附圖),百度百科網,
- ↑ 震旦紀(附圖),百度百科網,
- ↑ 阿拉善盟(附圖),百度百科網,
- ↑ 酸棗(鼠李科棗屬植物)一般指青棗(附圖),百度百科網,
- ↑ 駱駝 (一種駱駝屬的動物的統稱)(附圖),百度百科網,
- ↑ 肥馬輕裘是什麼意思(附圖),百度百科網,
- ↑ 鮮卑族(附圖),百度百科網,
- ↑ 匈奴(附圖),百度百科網,
- ↑ 《趙仲卿傳》是唐代魏徵主編的一篇傳記(附圖),百度百科網,
- ↑ 《晉書·四夷列傳·吐谷渾》芻議(附圖),中知網,
- ↑ 資治通鑑原文|白話文_古詩文網(附圖),古詩文網,
- ↑ 西夏 (中國歷史朝代)(附圖),百度百科網,
- ↑ 西夏景宗李元昊(附圖),百度百科網,
- ↑ 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建立者)一般指孛兒只斤·鐵木真(附圖),百度百科網,
- ↑ 拜望寧夏之西夏王陵(附圖),百度百科網,
- ↑ 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喇嘛,民歌詩人)(附圖),百度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