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尊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Dymh讨论 | 贡献2024年2月25日 (日) 20:1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尊友

来自长江网 的图片

本名 吴尊友

国家 中国

吴尊友中国的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1]

简介

吴尊友(1963年6月-2023年10月27日),男,汉族,安徽黄山人,民进会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流行病学博士,公共卫生专家;主要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项目评估等。生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预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尊友于1995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1988年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1995至1997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曾毅 ;2003年—2007年任民进中央社会法制分委会,副主任;2005年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06年6月任民进宣武区工委主任;2017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2022年12月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2023年1月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年10月27日,吴尊友因胰腺癌不幸去世,享年60岁。

无硝烟战场上的勇士

这是走出疫情的第一个冬天,但是却再也看不到吴尊友先生了。2023年10月吴尊友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60岁。如果不关注新闻,你可能都不曾听到过这个名字。

作为一名疾控人员,吴尊友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原主任和研究员,他已经深耕艾滋病防控领域30多年。

2020年作为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和形式的主要沟通者,吴尊友来到公众面前。面对公众聚集而来的目光,他却这样回应:很多人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代价,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

作为设计政策的先驱,吴尊友的每次发言都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因疫情防控而蒙受经济损失者往往多有怨言,其实吴尊友很清楚,过早放开对老人和孩子意味着什么。这些人哪里知道吴尊友患有比新冠更可怕的胰腺癌。

吴尊友曾说他的心愿是和新冠一起退出公众的视野,谁成想这一退便是永别。

吴尊友先生的遗愿是: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当之无愧是中国的脊梁。

个人生活

三年白头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因为随时都会有任务,吴尊友时刻都处于待命状态,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他内心也承受着压力。观众发现,经历三年疫情,吴尊友的样貌悄然发生着改变,头发从黑变白,身体变得日渐消瘦。吴尊友回应:“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兼职博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尊友兼职做起了博主。他希望向公众传递一些关于新冠疫情的防控信息,让大家能够理解,也能够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减少感染风险。此外,也能更理解国家政策。

亲力亲为

2020年6月24日,吴尊友前往位于朝阳区的一处隔离点做流调,访了三个刚出院到隔离点康复观察的关键病例,每个病例都需要访谈约一个小时。尽管他们已经对病例间的关系都很清楚,但仍然怕有信息遗漏。因此,吴尊友详细询问了这三个病例的相关信息,比如卖什么货物,进货的渠道是什么,进货渠道有无变更过,“甚至细到比如他们平常都在里面坐哪部电梯”等问题。

坚持锻炼

工作之外,吴尊友坚持锻炼身体。比如酷爱打羽毛球,这是他每周定期完成的一项锻炼活动,哪怕是坐国际航班刚回到北京,他也不倒时差就到场地去打羽毛球。

人物评价

镜头前,他(吴尊友)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回应群众关切;镜头外,他奋战在疫情防控和溯源一线,遍访武汉、北京、喀什、绥化……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吴尊友数次直面病毒和危险,只为当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吴尊友为中国艾滋病防治作出重大贡献。吴尊友及时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将科技界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时科普给民众,转化为人民的抗疫力量。(《团结报》评)

吴尊友作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视作崇高理念,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认真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吴尊友研究员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践行了将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上的初心和使命,为传染病防控工作者将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树立了榜样。他直面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实践,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关键技术核心专家作用。他是新时代疾控人的楷模和典范,是疾控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不懈拼搏的爱岗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不断提高业务本领,不断强化将科学理论知识与防治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好艾滋病、丙肝和性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党群办厉成梅评)

吴尊友为中国禁毒和控制吸毒引发艾滋病问题作出了贡献。(国家禁毒办评)

“他在21世纪初就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控的关键人物,其后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一场传染病防控战役。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以来,他背负着重担,为决策层提供科学参考,为大众科普知识。新冠疫情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期待着和疫情退出公众视线的那一天,彼时当是疫情散去,岁月静好。”(“中国慈善家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

吴尊友在上学时学习成绩算不上拔尖,但是他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很执著。吴尊友也赶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时兴的喇叭裤,就买了来穿。(大学室友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承业评)

吴尊友是好同志,真正的流行病学家,是一个学者,我们应该学习他带病工作的革命精神。(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评价)

人物争议

2022年3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为了做到及时、全部,有一些新的技术来帮助发现感染者。一是大数据的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来协助把整个传播链梳理清楚,最大可能地发现传播链上的所有可能的感染人员。二是核酸检测,所谓的“全员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非常重要的,一是及时、二是全面。在确定的局部范围内开展全员检测时,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好是1-3天完成一轮检测,一定要快。每一轮检测一定要完成确定的局部范围内全部人群的筛查,不能筛查一部分漏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做到及时全员筛查,一般来说,3-4轮核酸筛查基本能达到社会层面病例清零,千万要注意防止有遗漏。如果每一轮都有遗漏的话,可能会出现做了7、8轮或者8-10轮还会有社会层面感染者的发现,所以及时、快速、全面非常重要。 3月25日,吴尊友表示,针对中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新冠防控策略。 4月1日,吴尊友表示,中国能够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也必须坚持动态清零。 5月19日,吴尊友在个人微博发布长文,提出“间歇性排毒说”;后遭多位专家反对:不科学,病毒不会“时有时无”。

参考来源

  1. 吴尊友, 长江网,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