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佛教四大經典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7月12日 (一) 16:52 由 心平气和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佛教四大经典故事.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21/716c634452f746f6bae64be4290cfbdc.jpeg 原图链接][https:…”)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四大經典故事

前世是誰埋了你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 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病癒。

珠兒與芝草

  傳說的靈隱寺房檐上,有一隻不知織了幾千年網的蜘蛛,有一天,佛對蜘蛛說:「人生最珍貴的是什麼?」蜘蛛說:「是未得到。佛說:「你再想想」說完便走了。又過了一千年,佛又來問蜘蛛:「人生最珍貴的是什麼?」蜘蛛還是說:「未得到。」

  忽一日,一陣大風把一滴露珠吹到了蜘蛛的網上,蜘蛛見到露珠晶瑩剔透,很是喜歡,蜘蛛每天看着它,覺得這幾天才是最快樂的。但是突然有一天,一陣大風把露珠吹走了,蜘蛛不僅難過了一陣子。佛又問蜘蛛:「人生是最珍貴的是什麼?」蜘蛛說:「是未得到和已失去!」

  佛說:「即然你仍然認為是未得到與已失去,那你就到人間走一趟吧!」。於是,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之家,成了富家小姐,父母給她起了名字叫珠兒。一晃,過了十六年,珠兒已成長婀娜多姿的少女。

  這一年,皇上為金科狀元甘露在後花園開慶功宴,甘露在席間,作詩吟詞,大展才華,在場少女,均被甘露所迷倒,其中也有皇上的最小的公主,長風公主,珠兒卻波瀾不驚,因為她知道這是上天的安排,註定甘露是她的。

  過了幾天,珠兒陪同母親去廟上香,碰巧遇到了甘露也陪同母親上香,兩人的母親不久就樊談上,珠兒和甘露也走到走廊上聊天,在談話中,珠兒絲毫感受不到甘露對自己的喜愛,不僅問到,難道你忘了十六年前靈隱寺的蜘蛛了嗎?」

  甘露詫異的看着珠兒,說:「你美麗,可愛,很討人喜歡,但未免想像太過豐富了吧?」說完,便挽着母親離開了,珠兒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上天安排了這場姻緣,卻又讓他不記得自已。又過了幾天,皇帝賜婚將珠兒許配與芝草王子,珠兒真的就要絕望,茶飯不思,身體日益衰弱,失去了對生命的渴望,就要回天乏術。

  芝草王子聽說後,跑到珠兒的床前說:「那日在後花園,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苦哀求父皇,才得到了賜婚,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下去」說完便要拔劍自盡,這時,佛又出現了,佛對着靈魂出竅的珠兒說:「那日,你遇見了露珠,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把露珠帶到你面前,是風,露珠只是你生命中的插曲,最後又被大風帶走了。

  甘露終是屬於長風公主的。而芝草就是三千年前長在靈隱寺門前的那枝草,它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可你從沒低頭看過它一眼,蜘蛛,我再問你:「人生最珍貴的是什麼?」珠兒似乎一瞬間恍然大悟:「人生最珍貴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正在把握的幸福。」佛聽完便消失不見了,珠兒出竅的靈魂也回復到身體裡,睜開了眼睛看到正要自盡的芝草王子,她急忙打掉了短劍,和芝草緊緊相擁。

千年等待

  有個年輕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門、多才多藝,她家的門檻都快被媒婆踩斷了,她仍不想出嫁,因為她始終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現。

  有一天,她去廟會散心,在萬頭攢動的人群中,瞥見一名年輕男子,心中確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場面雜沓擁擠,她無論如何都無法靠近那人,最後眼睜睜地看着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

  之後少女四處尋找此人,但這名年輕男子卻像是人間蒸發,再也沒有出現。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禮佛祈禱,希望再見那個男人。她的至誠,感動了佛心,於是現身遂其所願。

  佛祖問她: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是的,哪怕見一眼也行!佛祖問若要你放棄現有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少女執着的說我願放棄。佛祖說你必須修煉五百年,才能見他一面,你不會後悔吧?少女斬釘截鐵的說我不後悔。

  於是女孩變成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風吹日曬,女孩都不以為苦,難受的卻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才讓她面臨崩潰。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相中了她,把她鑿成一塊條石,運進城裡,原來城裡正在建造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過石橋,當然,男人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着他。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音再次出現:滿意了嗎?不!為什麼我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我願意!很苦,你不後悔?不後悔!」

  這次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希望卻換來無數次的希望破滅。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煉,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他終於來了!還是穿着她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這一次,他沒有匆匆走過,因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棵大樹,休息一下吧,他想。他來到樹下,靠着樹根,閉上雙眼睡着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緊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向他傾訴這千年的相思。只有盡力把樹蔭聚攏,為他遮擋毒辣的陽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動身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又輕輕撫摸一下樹幹,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當那人逐漸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他現在的妻子也曾像我這樣受苦嗎?佛祖微微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就這一刻,女孩似乎發現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氣。

  女孩有些詫異:佛祖也有心事?這樣就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為了看你一眼,他已經修煉兩千年了。佛祖臉上綻放着笑容。

商人的四個妻子

  從前,有個人娶了四個妻子,第四個妻子深得丈夫喜愛,不論坐着站着,丈夫都跟她形影不離。第三個妻子是經過一番辛苦才得到,丈夫常常在她身邊甜言蜜語,但不如對第四個妻子那樣寵愛。

  第二個妻子與丈夫常常見面,互相安慰,宛如朋友。只要在一塊就彼此滿足,一旦分離,就會互相思念。而第一個妻子,簡直像個婢女,家中一切繁重的勞作都由她擔任,她身陷各種苦惱,卻毫無怨言,在丈夫的心裡幾乎沒有位置。

  一天, 這個人要出國做長途旅行,他對他四個妻子說:「你肯跟我一塊兒去嗎?」第四個妻子回答:「我可不願意跟你去。」丈夫恨她無情,就把第三個妻子叫來問:「你能陪我一塊去嗎?」第三個妻子回答道:「連你最心愛的第四個妻子都不願意陪你去,我為什麼要陪你去?」

  丈夫把第二個妻子叫來說:「你能陪我出國一趟嗎?」「我受過你恩惠,可以送你到城外,但若要我陪你出國,恕我不能答應。」 丈夫也憎恨第二個妻子無情無義,對第一個妻子說:「我要出國旅行,你能陪我去嗎?」

  第一個妻子回答:「我離開父母,委身給你,不論苦樂或生死,都不會離開你的身邊。不論你去哪裡,走多遠,我都一定陪你去。」 他平日疼愛的三個妻子都不肯陪他去,他才不得不攜帶決非意中人的第一個妻子,離開都城而去。

  原來,他要去的國外乃是死亡世界。擁有四個妻子的丈夫,乃是人的意識。第四個妻子,是人的身體。人類疼愛肉體,不亞於丈夫體貼第四個妻子的情形。但若大限來臨,生命終結,靈魂總會背負着現世的罪福,孤單寂寞地離去,而肉體轟然倒地,沒有辦法陪着。

  第三個妻子,無異於人間的財富。不論多麼辛苦儲存起來的財寶,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毫。第二個妻子是父母、妻兒、兄弟、親戚、朋友和仆傭。人活在世上,互相疼愛,彼此思念,難捨難分。死神當頭,也會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墳墓。用不了多久,就會漸漸淡忘了這件事,重新投身於生活的奔波中。

  第一個妻子則是人的心,和我們形影相隨,生死不離。它和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但我們也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貫注於虛幻的色身。[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着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