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夫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19年3月2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3月23日) |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歸順直隸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 她的抗倭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緬懷和紀念。有瓦氏夫人墓、紀念館、練兵台、廟宇等可供參觀遊覽與憑弔。另有,相關戲曲電視劇理論研究與紀念詩文可供觀看吟詠與緬懷。 人物經歷編輯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 瓦氏夫人馳騁沙場縱馬殺倭的英姿畫像 瓦氏夫人馳騁沙場縱馬殺倭的英姿畫像 女。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成人以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徵調到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戰死于海南。於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政績依舊斐然。 嘉靖時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職時善理州政,建義學、興教育,召集流民,穩定秩序。田州土官岑大祿年幼,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訓練壯族子弟7500人出戰,她的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在抗倭戰爭中犧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衛大戰倭寇,斃敵4000餘人,因功被嘉靖帝封為二品夫人。 主戰的總督張經被嚴嵩陷害入獄,瓦氏悲憤,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59歲。 瓦氏夫人是壯族土司時代著名的抗倭英雄。廣西百色市田州鎮(現田陽)隆平村那豆屯東北約500米有一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塊田地叫「地太」,壯語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根據《鎮安府志》記載,以「地太」為中心方圓一千畝的範圍內,埋葬着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祿、22世祖岑瀾在內的7座土官墓。可惜近代已經全部遭到徹底破壞,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經不見蹤影。 1989年,附近的農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魚塘邊找到了一塊蓋水溝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瓦氏太君之墓」,使人們又重新記憶起了這位明代的壯族女英雄。現在,在墓地的舊址修復了瓦氏夫人的陵墓,成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每年不少群眾,都自覺的去那裡吊念這位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編輯 治理州務 普遍認為,瓦氏一生的功績主要有兩點:第一,受命于田州危難之際,重振田州;第二為統兵抗倭。1527年(明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岑猛被誣叛亂,遭朝廷討伐,為總督兩廣都御史姚鏌打敗,其子岑邦彥英勇戰死,岑猛率餘部敗退歸順州,試圖東山再起,不料後被敵人誘殺。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代理主政知州政務。瓦氏夫人是在田州由土府降為土州,政局混亂之時登上田州政治舞台的。通過政治聯姻關係和憑藉自身的智慧才幹,瓦氏在艱險的家族爭奪權力鬥爭中化險為夷並脫穎而出。她挫敗了欲置之於死地的岑邦相的陰謀,穩定了田州的政局,並以庶母身份將岑邦彥遺子岑芝撫育成人,繼承了土官之位。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岑芝死於朝廷調征海南的戰事,在岑芝身後,長子岑大壽年僅4歲,次子岑大祿還在襁褓之中,瓦氏不得已又擔負起撫育重孫的重任。在先後撫育兩代遺孤期間,她成為田州實際上的女主政人。在職期間,瓦氏夫人克己礪志,傾心治理州政,「凡州之利害,躬為規劃,內外凜然」,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用兵部署 瓦氏夫人用兵有方,所率部隊組織建制嚴密,標誌明顯,獎懲分明,部隊內部團結一致,秋毫無犯。因此,俍兵在戰場上士氣高昂,勇猛無比。當年瓦氏夫人練兵時為了培養俍兵的集體觀念,命人根據壯族的木履式樣製成長木鞋,3人或6人一組共穿一雙長木鞋練習賽跑。俍兵練習時必須團結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會影響全體。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的練兵方法,使俍兵團結一致,無畏勇敢,戰敗了倭寇。後來壯族群眾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練兵法,在田頭地腳、屋前屋後開展板鞋競速活動以自娛。今天該項運動已經成為壯族體育比賽的項目之一。仿古的「板鞋競速」的板鞋是用長2——5米比足稍寬的木板一雙,按等距離釘制三雙腳帶。比賽時三人一組,腳穿板鞋,雙手扶前者的肩上,聽裁判發令出發並開始記時,比賽者按比賽競速時間排列名次,獎勵優勝。在每年的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節活動中,是極富民族特色的一項體育運動。 瓦氏治軍 瓦氏夫人治軍有方,所率部隊組織建制完善,軍紀嚴明,標誌明顯,獎懲分明,部隊內部十分團結,所至 瓦氏夫人練兵台 瓦氏夫人練兵台 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當地群眾愛戴,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義師。《倭變事略》、《松江紀略》、《張氏卮言》有如下記載:「以婦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瓦氏雖婦人,軍法甚整,下無侵。」「驍勇善戰,軍令嚴明。」她經常教育所部:一不許騷擾百姓,欺壓人民;二不許奸淫擄掠;三不許馬踏禾田;四不許違犯軍令。當她率部在泊胥關駐紮時,常到民間察訪,聽取民間意見,如發現部屬有強取居民酒肉者,即予嚴厲處分。 瓦氏夫人十分體恤士兵,在自帶軍糧軍餉菲薄的艱難環境中,常組織士兵在作戰和行軍間隙上山狩獵,改善大家的生活。至今還有兩首民歌流傳在壯族民間,反映着瓦氏對士卒的關愛。 女聲唱:「阿妹送郎去遠征,千叮萬囑要記清。晚上莫忘把被蓋,日裡莫忘扎頭巾。」 男聲唱:「阿哥出門去遠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蓋,日裡又叫扎頭巾。」 因此,瓦氏夫人統領的俍兵在戰場上士氣高昂,勇猛無比,拚死殺敵。俍兵以此法練習賽跑時必須團結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會影響全體。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獨具一格的練兵方法,使得俍兵在戰場上能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英勇無畏,似同天神兵降。打得倭寇鬼哭狼嚎,聞風而逃。後來壯族地區的民眾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練兵法。仿古的「板鞋競速」的板鞋是用長2至5米比足稍寬的木板一雙。 瓦氏陣法 壯族古代兵法,以「岑家兵法」最為系統和完整。它的精粹在明人鄺露《赤雅》卷上《岑家兵略》中有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載:「岑氏兵法,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之。割首之人,雖有 護主擊刺者之責,但能奮殺向前,不必武藝絕倫也。」(《嶠南鎖記》和《赤雅》「雲單君兵法」所記皆同)可見「岑家兵法」較之宋代「儂智高兵法」中的「三人組」,又有所推陳出新,達到了新的高度。瓦氏夫人統領俍兵抗倭時,排兵布陣精湛絕倫,揚名於世,影響較大。當時的浙江巡御史胡宗憲親眼所見俍兵作戰,並在其著《籌海圖編》中盛讚他們「能以少擊眾,十齣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由此可見俍兵統帥瓦氏夫人善用「岑家兵法」以一當十之一斑。《赤雅》「野戰條」還記載了壯民善以兩人為一組的野戰法,即「臨敵比偶而前,執槍者乍前乍卻以衛駑。執駑者口銜刀而手援矢,矢盡,投駑夾刀。」 瓦氏夫人克敵至勝的法寶——「瓦氏陣法」,後來被收入明代抗倭兵書《江南經略》,影響並演變成了後來戚繼光的「鴛鴦陣」。「瓦氏陣法」精髓由戚繼光「鴛鴦陣」吸收後被其著於兵法名篇《紀效新書》之中。其戰例及兵法,20世紀八十年代被台灣三軍大學收入《中國古代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