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光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风雨同舟讨论 | 贡献2023年4月13日 (四) 21:4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同光体'''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一个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同光体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一个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形成于清末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延续于民国初年的诗歌流派,因同治、光绪年号而得名。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沈曾(zēng)植(1850—1922)、陈衍(1856—1937)、郑孝胥(1860—1938)等。他们推崇宋人诗歌,主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将言志、缘情、学问、修养相结合,多以议论入诗,重锤炼之功,风格雄健瘦硬,标举所谓“荒寒之路”。因地域和风格的不同,同光体又有闽派、浙派、江西派之分。

引例1

同光体者,苏戡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陈衍《沈乙盫(ān)诗叙》) (所谓同光体,是郑孝胥和我用来戏称同治、光绪以来写诗不遵守盛唐风格的诗人的用语。)

引例2

往余在京华,郑君过我邸。告言子沈子,诗亦同光体。杂然见赠答,色味若粢醍(tǐ)。 (陈衍《冬述四首视子培》其三) (过去我在京城的时候,郑孝胥来到我的住处。他告诉我沈子写的诗,与我同为同光体。我们互相赠答的多篇作品,色泽味道至今仍似浅红色的清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