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Dr Strange讨论 | 贡献2019年5月20日 (一) 13:13的版本 展覽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彭(1955年4月-2014年10月13日)台灣水墨書畫家。于彭為當代水墨領域的代表人物,擅長以白描線條勾勒出情境式山水畫,既古典又現代。總是一襲棉麻布裳,一雙草鞋,手搖扇的瀟灑裝扮,被稱為「今之古人」。于彭自小就對泥塑及傳統皮影戲產生濃厚興趣,對其日後畫作構成極大的影響。由於不甘被傳統學院派所囿限,故從未曾接受正統學院美術教育。于氏先後隨陳亦耕、鄧國清及李其茂等老師學畫,1980年舉辦首次個展於台北,之後於國內外參加展覽達二十多次。作品為東西方主要美術館及畫廊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館。[1][2]

從街頭畫家到國際級藝術家

1955年,于彭生于台湾台北士林外双溪,原名巫坤任,祖籍廣東梅縣,祖上属客家人,清代到了台湾,士林外双溪的农田有一大片都是祖上的财产,家里世代务农为生。后来这片地卖给了宋美龄兴建卫理女中,才搬去了现在的桂荫庐。于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寵愛,在他的记忆里,童年都是在溪涧戏水和抓鱼摸虾中度过的。于彭的高中美术老师陈亦耕是他的重要恩師,她毕业于师大美术系,是刘国松的同班同学,陈亦耕视于彭为奇才,并亲自指导。于彭曾说,作为一个从小在眷村旁长大,混迹于土台客的痞子环境里的孩子,最后连一个脏字都不会说,都是这个老师修理出来的结果。中壢高中畢業後,受美術老師陳亦耕鼓勵報考大學美術系,不幸落榜之後立志成為職業畫家。退伍之後,他開始在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遊客畫像。于彭街頭畫家的生涯,不僅錘鍊了他敏銳且快速的觀察能力,也練就了一身人物速寫的看家本領。于彭写生的人都是运动的,这样的观察方式延续到后来的创作。据说有一段时间,无论他画与不画,模特都要住在家中的,他在人的运动中提炼形体的美感,这也是画面中仙女形象的来源。

1981年108天的中國壯遊開啟他對水墨的探索

1981年于彭先前往希臘,然後因緣際會的認識中國領事館的職員,他取得了前往中國大陸簽證,並展開長達百日的故國壯遊之旅。中國的名川大山開啟了他的藝術之眼。客家子弟的中原情懷、從小在臺灣歷史、美術課本的圖片、外雙溪故宮裡的宋元山水名蹟,如今一一的展現於他眼前;內心激動澎湃,可想而知。那时大陆刚对外开放,许多地方都没有正常的交通,旅途相当艰辛,期间他还考察了民间的木刻年画和地方戏。然而回到台湾后他被管制了六年,在这六年中都不得出境,他失眠也痛苦万分,大陆的山水和台湾的山水不同,所有在传统文化里积淀的东西太庞大了,需要慢慢消化。如何把眼里的山水化为胸中丘壑,这需要心胸,也需要境界。对他来说,在水墨画里有有所作为,一定要去思考和传统、和山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找源头,再进入山水之间,最后触及到的是真正的山水精神,而不是水墨精神。从那时起,于彭开始专心地研习水墨和书法,他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但不因循傳統,他选择在更日常、更自然、更真实的体验中面对山水和传统。于彭说,他的职业就是游山玩水。进入大自然和它们搅荡在一起,形成胸中丘壑。

重要作品系列:慾望山水

于彭中期的創作因為受好友鄭在東之邀於1997年前往上海旅遊定居三年,此段期間除了親身體驗了海上風華之外,足跡也遍及中國大陸,啟發了他在水墨山水與人物作品的深度與多樣面貌;「慾望山水/人物」系列,足為此階段之代表性作品。于彭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他的作品存在許多怪謬荒誕的組合─裸露的男女老少與山水、古人今人與怪獸、古代庭園與現代樓房。這些虛構的想像,其實是許多是真實的延伸。雖然于彭的作品中常出現裸女,但克林姆特對情慾的耽溺並沒有發生在他身上。2000年于彭極具雄心的巨幅長卷「慾望山水之海上風華」(長度為12公尺半),雖然標題會引人遐思,但是當手卷徐緩打開之後,觀者會見到一位老態龍鍾的裸身婦人重複出現在畫卷中。尤其特殊的是,作者以類似兩漢、魏晉的流動雲紋來連結畫面中的人物(包括老婦人、畫家本身、仙童和其他人物)。裸身的老婦人的重複出現顯然有其重要的意義─除了視覺上平衡的考慮之外,也同時隱喻了生、老、病、死的不同面貌。[3]


展覽

【行者 ‧ 天上 ‧ 人間】于彭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03/30~2019/06/30 [4]
【雲根未斷落凡來─再見于彭】于彭逝世週年 最後遺作首度公開,台北市紫藤廬,2015/11/07~2015/12/20 [5]
【橫看成嶺豎成峰】于彭個展,台中市月臨畫廊,2013/01/05~2013/02/03[6]
【遺民_移民_逸民】于彭個展,台北誠品畫廊,2011/9/29~2011/10/10 [7]

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