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铁对号特快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8:16的版本 (add)

台铁对号特快

图片来自百科知识

基本资料

地理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服务类型  城际

主要车站  西部及东部干线各大车站

管理单位  台湾铁路管理局

轨距    1067 毫米 (窄轨)

台铁对号特快是对号入座、仅停靠主要车站的无空调列车,目前已取消。如为柴油客车行驶之对号特快,通常于前面加上“柴油”两字,简称即成为“柴对快”。指台湾铁路管理局所辖客运列车车种之一,一般而言,是以铁路机车牵引无空调二等客车,车厢内上有电扇、走廊有服务生贩售服务。车内座椅为不可调整椅背倾斜角度,覆有草绿色塑胶蒙皮的旋转椅或翻背椅(较旧型之车厢)。[1]

目录

车款简介

  • 1949年11月11日,台铁客运列车收费标准加入“特快对号车”一级,并将原第一、二次“对号快车”升级适用此收费等级,仍以蒸汽机车牵引木造客车行驶。台铁于1950年,将第一次南下特快对号车命名为成功号、第二次为铭传号,仍有头、二、三等车厢供旅客选择;等级制于同年十二月废止后,改用美援“平等客车”35TP32200型(后来改为35SP32200型)或台铁改造之35SP32300型。
  • 台铁利用美援向日本车辆购入于1957年打造的35SP32700型客车,内陈设13排座椅,每排两张,每张可供两人使用,两张座椅中间有走道贯通,座椅能单独倒卧或竖直,一车可容纳52人。出厂随即以“坐卧两用车”名义涨高原一、二次车收费,至1960年七月将第九、十次特快对号车改为坐卧两用车收费,并于同年11月25日将坐卧两用、特快对号、柴油特快合并为“对号特快”。
  • 1961年6月18日即将原坐卧两用椅之对号特快车及第五、六、七、八次车改为“观光号”,取代对号特快而为更高级之列车。
  • 另外,以柴油客车开行的飞快车也是对号入座,原称为“柴油特快”。在台东线,于1961年引进LDR2300型柴油车,以一部动力车牵引两部拖车方式,作为柴特快行驶。
  • 随著空调列车的增加,对号特快班次渐渐减少。在西部干线铁路电气化完工后,原光华号所使用的DR2700型也改以柴对快(柴油对号特快)名义行驶,票价与对号特快相同[2]。大多数的对号特快被所谓的“冷气对号车”(后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取代。
  • 因为无空调而车厢为开放空间,乘坐时舒适度难免受到影响。于1984年间所做的研究显示,对号特快车内噪音可达79至80分贝
  • 1988年9月1日对号特快停驶,当时在西部干线只有周日加班的151/152次松山二水和周日、例假日加班的153/154次松山三义的对号特快,北部通勤区间(基隆至中坜,少数班次行驶至新竹或竹南)与东部干线仍有以DR2700型行驶的柴对快。
  • 对号特快停驶后,除原北部区间柴对快直接降等柴油快车外,其他对号快车或柴对快大多改为平快行驶,但初期改点幅度并不大,仍有罕见于平快车的高速,却仅收取普快票价(普通车、快车通用票价)。逐次改点以后表订速度亦渐下降。

郑家坡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东岸。1980年发现的,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遗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窑穴、陶窑,还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记载周人早期活动在漆水下游一 带,郑家坡遗址就处在这个范围之中,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线索。

中文名 郑家坡遗址

发掘时间 1980年

面 积 2000 m²

遗址时代 先周

所属地区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地理位置 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东岸

级别批次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编 号 7-0439-1-439

重大事故

  • 1976年5月30日:56次与107次平快于竹南谈文间对撞,共计29死164人受伤。
  • 1979年10月28日:台东线26次对号快与卡车发生车祸,3死42伤,为二战结束以来东线铁路伤亡最惨重之车祸。
  • 1982年1月26日:135次对号特快于北回线观音隧道内乘客放置炸药自杀,造成最后一节车厢(35SPK32710T)爆炸。

参考文献

  1.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跑 蓝色特快车将走入历史,中央通讯社,2021/2/13
  2. 许乃懿. 〈洄漤忆往话光华〉. 《铁道情报》91/92期. 特集:走过台湾三十年. 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1996年9月/10月: 页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