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3:25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肇[zhào](?-515年),字首文,自称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1] 北魏外戚、权臣,文昭皇后高照容之兄,宣武帝元恪舅父。 [2]

  • 初因舅家之故,封平原郡公。进入仕途后,留心百务,孜孜不倦,迎娶平阳公主。
  • 平阳公主去世后,再娶高平公主为妻。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残杀和迫害以彭城王元勰为首的宗室重臣,官至司徒、大将军。
  • 孝明帝元诩即位后,遭到以高阳王元雍为首的诸王宗室的清算和诛杀。
  • 灵太后临朝后,追赠营州刺史。永熙二年,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

基本信息

姓名    高肇  
字号    字首文      
封爵    平原郡公  
追赠    大丞相、太尉公、太师等      
官职    司徒、大将军等      
出生地   渤海蓨县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515年 
所处时代   北魏   
主要成就   在宣武帝时期以外戚身份掌权   

參考資料

  1.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云本渤海脩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高丽。父扬,字法脩。高祖初,与弟乘信及其乡人韩内、冀富等入国,拜厉威将军、河间子,乘信明威将军,俱待以客礼,赐奴婢牛马采帛。遂纳扬女,是为文昭皇后,生世宗。
  2. 《北史·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云本勃海蓚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高丽。父飏,字法脩。

== 人物生平 ==

家世背景

  • 高肇,字首文,自称是渤海脩县(今河北景县)人。高肇的五世祖高顾,西晋永嘉年间(307年―313年)时,因躲避战乱,迁居到高丽。
  • 父亲高扬(《北史》作高飏),于北魏孝文帝在位初年,和其弟高乘信以及同乡韩内、冀富等人进入并归顺北魏,官拜厉威将军,封爵河间县子,高乘信官拜明威将军,朝廷都以客礼相待,赐给奴婢、牛马、彩帛。而且孝文帝纳娶高扬之女、高肇之妹高照容为妃,生子宣武帝元恪。[1]

富贵显赫

  • 高扬死后,宣武帝追思舅氏,于景明元年(500年)征召舅舅高肇兄弟等人。录尚书事、北海王元详等启奏说:“高扬应追赠左光禄大夫,赐爵渤海郡公,谥号敬。其妻盖氏,应追封清河郡君。”宣武帝同意。并下诏让高扬嫡孙高猛袭封渤海公爵位,封高肇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显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 起初宣武帝并未与舅氏接触,即将封爵时,赐给衣帽,在华林都亭接见高肇、高显。二人都很惶恐不安,以至动作举止都失却常态。数日之间,二人都富贵显赫起来。景明二年(501年),咸阳王元禧遭到诛杀,他的财物珍宝、奴婢田宅大多归于高氏所有。没过多久,高肇担任尚书左仆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高肇后来娶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为妻,升任尚书令。 [2]

权倾朝野

  • 高肇出自夷土,当时人们都很轻视他。等到他掌管重要部门后,留心百务,孜孜不倦,世人都说他很能干。宣武帝初年,六辅专政,后因咸阳王元禧无事构逆,从此便专信高肇。高肇既无亲族,大结朋党,依附他的旬月之间便超升官阶,背逆他的不久便陷于大罪。以北海王元详位居之上,他便谄言杀害。并且劝说宣武帝防卫诸王,以至宣武帝如同遭囚禁一样。当时贞顺皇后于氏突然死亡,人们都说是高肇所毒害。皇子元昌去世,都说王显没有及时给他治疗,是出于高肇的意思。等到皇弟京兆王元愉出任冀州刺史,他畏于高肇恣肆擅权,遂至不轨。高肇谮言杀害皇叔彭城王元勰。从此以后,朝野侧目,都畏惧厌恶他。高肇因此专权,与予官职任己高兴。高肇曾经与清河王元怿在云龙门的外走廊下,忽起争执,终致不可开交。太尉、高阳王元雍劝和制止他。[3]
  • 等到高肇的侄女高英成为皇后之后,高肇更加宠信。高肇既处要害部门,每事都任己情定夺,他本无学识,动辄违背礼度,好改先朝礼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制黜贬勋贵之人,由此怨声盈路。
  • 延昌元年(512年),升任司徒。高肇虽然贵登台鼎,还以离开要害部门怏怏形乎辞色,大家都嗤笑他。高肇的父兄封赠虽久,竟不改葬。延昌三年(514年),宣武帝诏令改葬。高肇自己不去,只派其兄高琨之子高猛改服往代,迁葬于乡。当时人以高肇没有见识,哂笑但不责备他。
  • 三年(514年),朝廷大举征蜀,以高肇为大将军、都督诸军为之节度。与都督甄琛等二十多人都在东堂与宣武帝辞别,亲奉图略。 [4]

终遭诛杀

  •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朝廷撤回征伐军队。孝明帝元诩给高肇和征南将军元遥等人书信,告诉他们宣武帝去世的消息。高肇听说,哀痛惊愕不已,不仅是仰慕宣武帝,还有私忧身遭祸变的成分,朝夕悲泣,以至羸弱憔悴。将到京城时,夜宿瀍涧驿亭,家人夜晚来迎接他,他都不相见。一直到城阙之下,衰服号哭,升到太极殿,奉丧尽哀。[5]
  • 太尉、高阳王元雍先居西柏堂,专决众事,与领军于忠秘密商议欲杀高肇。悄悄准备壮士直寝邢豹、伊瓮生等十几人埋伏在舍人省下。高肇哭梓宫完后,在百官前面走入西廊,清河王元怿、任城王元澄以及诸王等都窃窃言语眼神瞪他。高肇入省,壮士们拉住他,拖出去杀死。下诏暴露其罪恶,又说刑书未到,高肇便自尽而死,其余亲信党羽,朝廷都不追问,朝廷削除高肇官职爵位,只以士礼安葬他。等到黄昏,家人从西侧门把他的尸体运回家。
  • 胡太后临朝听政后,下令特赠高肇为营州刺史。永熙二年(533年),孝武帝元修追赠他为使持节、侍中、中外诸军事、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6]

人物评价

  • 魏收《魏书》:肇出自夷土,时望轻之。及在位居要,留心百揆,孜孜无倦,世咸谓之为能。 [7]

史籍记载

  •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7]
  • 《北史·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 [8]

参考资料

  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MY1的引用提供文字
  2.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扬卒。景明初,世宗追思舅氏,征肇兄弟等。录尚书事、北海王详等奏:“扬宜赠左光禄大夫,赐爵渤海公,谥曰敬。其妻盖氏宜追封清河郡君。”诏可。又诏扬嫡孙猛袭渤海公爵,封肇平原郡公,肇弟显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始世宗末与舅氏相接,将拜爵,乃赐衣帻引见肇、显于华林都亭。皆甚惶惧,举动失仪。数日之间,富贵赫弈。是年,咸阳王禧诛,财物珍宝奴婢田宅多入高氏。未几,肇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迁尚书令。
  3.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肇出自夷土,时望轻之。及在位居要,留心百揆,孜孜无倦,世咸谓之为能。世宗初,六辅专政,后以咸阳王禧无事构逆,由是遂委信肇。肇既无亲族,颇结朋党,附之者旬月超升,背之者陷以大罪。以北海王详位居其上,构杀之。又说世宗防卫诸王,殆同囚禁。时顺皇后暴崩,世议言肇为之。皇子昌薨,佥谓王显失于医疗,承肇意旨。及京兆王愉出为冀州刺史,畏肇恣擅,遂至不轨。肇又赞杀彭城王勰。由是朝野侧目,咸畏恶之。因此专权,与夺任己。又尝与清河王怿于云龙门外庑下,忽忿诤,大至纷纭。太尉、高阳王雍和止之。
  4.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其年,大举征蜀,以肇为大将军,都督诸军为之节度。与都督甄琛等二十余人俱面辞世宗于东堂,亲奉规略。是日,肇所乘骏马停于神虎门外,无故惊倒,转卧渠中,鞍具瓦解,众咸怪异。肇出,恶焉。
  5.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四年,世宗崩,赦罢征军。肃宗与肇及征南将军元遥等书,称讳言,以告凶问。肇承变哀愕,非唯仰慕,亦私忧身祸,朝夕悲泣,至于羸悴。将至,宿瀍涧驿亭,家人夜迎省之,皆不相视,直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奉丧尽哀。
  6.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初,肇西征,行至函谷,车轴中折。从者皆以为不获吉还也。灵太后临朝,令特赠营州刺史。永熙二年,出帝赠使持节、侍中、中外诸军事、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
  7. 7.0 7.1 《魏书·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国学导航.2013-09-03
  8. 《北史·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国学导航.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