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中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4月3日 (六) 18:40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臺中公園,1947年曾改名為「中山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位於北區新興里,公園總面積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約達32,889坪。是台中目前唯一自日治時代保留至今的公園,也是台中面積最大、位於鬧區的綠地。
台中公園內日月湖中的湖心亭,建於清光緒34年,與台中公園附近的中山橋同列為台中市定古蹟。公園經過一百多年維護與整理,將古典與現代化兼容並蓄保存,園內人工湖提供小船出租,還有望月亭、砲台山等古蹟。台中公園休閒娛樂設施另有網球場、露天音樂台及兒童遊樂設施。

台中公園簡介

日據時代興建的台中公園位於台中市公園路,與自由路、雙十路、精武路交接,環境優雅,曾為台灣八景之一。1903年,台灣正值日據時代的「街區改正」計畫仍保留至今,有獨特的歷史意義的古蹟。
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台山)亦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歷史概述

1900年台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東大墩孤丘)為建地,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1903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初名「中之島公園」,公園初期尚無台中地標-湖心亭。

1945年二戰後,更名為「台中公園」。

1947年改名為「中山公園」,池亭也被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

1999年4月17日,臺中市政府將湖心亭定為市定古蹟,並常在公園內舉辦活動。

2000年4月,再度改稱「台中公園」。

園內景物

台中市的精神象徵,府徽意象來源-湖心亭

湖心亭[1]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日治時期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不僅是市定古蹟,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杆。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

原本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第一代池亭,為草棚式涼亭一座。1908年10月24日,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臺中舉行的「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的歐風洋式紀念建築物,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湖心亭因而聲名大噪;從日據時期開始,湖心亭就一直是臺中市的象徵,在1999年4月17日,湖心亭已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其範圍包括了涼亭及鄰近的中山橋在內。

曲奏迎神-望月亭

望月亭建於西元1889年(清光緒15年),是目前僅存的臺灣府城遺跡,由於當年清廷來臺灣設省,來臺巡撫劉銘傳將臺中定為台灣省會,因而修建了八座城門以及四座城樓,望月亭即為八座城門中的北門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物,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舊城樓在日據時期幾乎都已銷毀殆盡,只剩下唯一倖免的望月樓,亭中「曲奏迎神」的匾額,為臺灣知縣黃承乙所提,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匾額,是臺中公園歷史最為悠久的紀念物。

參考文獻

  1. 中山公園湖心亭tchac.taichung.gov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