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盧汝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3日 (五) 13:56 由 良宵静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唐代诗人)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盧汝弼,字子諧,范陽人。景福進士。今存詩八首。(《才調集》作盧弼),登進士第,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後依李克用,克用表為節度副使。其詩語言精麗清婉,辭多悲氣。詩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書事》和《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兩首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書事》寫秋日鄉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階葉"、"滿城杵"、"蠨蛸網"、"蟋蟀聲"等),以景襯情,寫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寫邊庭生活,一片悲氣瀰漫之中又含着雄壯,十分動人心魄。

 5

本詞條 精英詞條,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本名 盧汝弼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 漢人

出生地 范陽


去世時間 921年

主要作品 《才調集》、《秋夕寓居精舍書事》和《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等

主要成就 詩人

目錄 1個人簡介 2詩集 3詩詞鑑賞 4朝代背景介紹 5相關介紹 摺疊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盧汝弼 (《才調集》作盧弼),[五代·後唐]字子誥,一作子諧,范 盧汝弼 盧汝弼 陽(今河北涿縣)人,一作蒲(今河南長垣)人。唐景福(八九二至八九三)進士,隨昭宗遷洛後依李克用為副使。唐莊宗嗣位(九二三),官至祠部郎中,知制誥。,《宣和書譜》:汝弼字子諧,祖綸,唐貞元年有詩名。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汝弼少力學,不

盧汝弼

喜為世胄,篤志科舉,登進士第,文彩秀麗,一時士大夫稱之。唐昭宗景福中,擢進士第,歷台省。昭宗自秦遷洛,時為祠部郎中、知制誥。時梁祖凌弱唐室,殄滅衣冠,懼禍渡河,由上黨歸於晉陽。初,武皇平王行瑜,天子許承制授將吏官秩。是時藩侯倔強者,多偽行墨制,武皇恥而不行,長吏皆表授。及莊宗嗣晉王位,承制置吏,又得汝弼,有若符契,由是除補之命,皆出汝弼之手,既而畿內官吏,考課議擬,奔走盈門,頗以賄賂聞,

士論少之。洎帝平定趙、魏,汝弼每請謁迎勞,必陳說天命,顒俟中興,帝亦以宰輔期之。建國前,卒於晉。(《宣和書譜》:贈兵部尚書。)文采秀麗,工書,留意書翰,作正書取法有歸。當五季士風凋弊,以字畫名家者尤少,汝弼能力振所學,誠不易得。登進士第,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其詩語言精麗清婉,辭多悲氣。詩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書事 》和《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兩首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書事 》寫秋日鄉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階葉"、"滿城杵"、"蠨蛸網"、"蟋蟀聲"等),以景襯情,寫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寫邊庭生活,一片悲氣瀰漫之中又含着雄壯,十分動人心魄。《全唐詩》存其詩八首。[1]

摺疊編輯本段詩集 摺疊秋夕寓居 葉滿苔階杵滿城,此中多恨恨難平。

疏檐看織蠨蛸網,暗隙愁聽蟋蟀聲。

醉臥欲拋羈客思,夢歸偏動故鄉情。

覺來獨步長廊下,半夜西風吹月明。[1]

摺疊薄命妾 君恩已斷盡成空,追想嬌歡恨莫窮。

長為蕣花光曉日,誰知團扇送秋風。

黃金買賦心徒切,清路飛塵信莫通。

閒憑玉欄思舊事,幾回春暮泣殘紅。

摺疊聞雁 秋風蕭瑟靜埃氛,邊雁迎風響咽群。

瀚海應嫌霜下早,湘川偏愛草初薰。

蘆洲宿處依沙岸,榆塞飛時度晚雲。

何處最添羈客恨,竹窗殘月酒醒聞。

摺疊鴛鴦 雙浮雙浴傍苔磯,蓼浦蘭皋 鴛鴦 鴛鴦 繡帳幃。

長羨鷺鷥能潔白,不隨鸂鶒斗毛衣。

霞侵綠渚香衾暖,樓倚青雲殿瓦飛。

應笑隨陽沙漠雁,洞庭煙暖又思歸。

摺疊邊庭四時怨 春風昨夜到榆關,故國煙花想已殘。

少婦不知歸不得,朝朝應上望夫山。

盧龍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蕪曉不飛。

鄉國近來音信斷,至今猶自著寒衣。

八月霜飛柳半黃,蓬根吹斷雁南翔。

隴頭流水關山月,泣上龍堆望故鄉。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

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1]

摺疊編輯本段詩詞鑑賞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

春風昨夜到榆關,故國煙花想已殘。少婦不知歸不得,朝朝應上望夫山。盧 牡丹 牡丹 龍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蕪曉不飛。近來音信斷,至今猶自著寒衣。八月霜飛柳半黃,蓬根吹斷雁南翔。隴頭流水關山月,泣上龍堆望故鄉。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牡丹

這是一首寫邊庭夜警、衛戍將士奮起守土保國的小詩。全組共四首,這是第四首。描寫邊塞風光和邊地征戰生活的作品,在唐詩中是屢見不鮮的。早在盛唐時期,高適、岑參、李頎等人,就以集中地寫這一方面的題材而聞名,形成了著名的所謂"邊塞詩派",以後的一些詩人也屢有創作。但這組小詩,卻能在寫同類生活和主題的作品中,做到"語意新奇,韻格超絕"(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評此組詩語),不落常套,這是值得讚賞的。 "朔風吹雪透刀瘢",北地嚴寒,多大風雪,這是許多邊塞詩都曾寫過的,所謂"九月天山風似刀"(岑參),所謂"雨雪紛紛連大漠"(李頎),再誇張些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但總還沒有風吹飛雪,雪借風勢,而至於穿透刀瘢這樣的形容使人來得印象深刻。邊疆將士身經百戰,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齡所寫:"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其艱險痛苦情狀已可想見;而這首小詩卻寫負傷過的將士仍在守戍的崗位上繼續衝風冒雪,又不是單就風雪本身來描寫,而是說從已有的刀瘢處透進去,加倍寫出戍邊將士的艱苦。次句"飲馬長城窟更寒",是由古樂府"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句化來,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這兩句對北地的嚴寒做了極至的形容,為了文蓄勢。

"半夜火來知有敵",是說烽火夜燃,傳來敵人夜襲的警報。結句"一時齊保賀蘭山",是這首小詩詩意所在。"一時",猶言同時,無先後;"齊",猶言共同,無例外,極形容聞警後將士們在極困難的自然條件下,團結一致、共同奮起對敵的英雄氣概。全詩格調急促高亢,寫艱苦,是為了表現將士們的不畏艱苦;題名為"怨",而毫無邊怨哀嘆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義、充滿積極樂觀精神的小詩。[1]

摺疊編輯本段朝代背景介紹 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人輩出,如群星燦爛。他們寫出大量優美 唐朝詩歌 唐朝詩歌 的詩篇,流傳至今的,僅《全唐詩》一書里,就有近五萬首。這些詩,反映了唐朝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容,具有優美的藝術形式。其中的律詩,是唐朝新出現的體裁。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產生了豐富、璀璨的文化。這些文化歷史之長、方面之廣、內容之豐富,是世界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長期以來,正是在這種文化的陶冶、哺乳下,形成了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的凝聚力。今天,我們當然應當繼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氣質。唐詩盛美並臻,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朋友的喜愛。"注釋"疏通詩義,求其簡潔準確;"鑑賞"文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優美精當,有助於讀友掌握原詩的美學內涵,陶冶性情。願這部《唐詩鑑賞辭典》,能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好地欣賞唐詩名篇佳作,領略唐詩的雋永神韻。[1]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介紹 唐朝是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舞台,她以繁榮富庶的經濟,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由開放的精神舉世矚目並強烈的吸引着異域民族走近、接觸並融入這個神話般的國度。

詩歌這一古老的文學形式在唐朝文化中得到了蓬勃發展,可以說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題裁突破宮廷詩而趨向多樣,內容從艷情詩拓展而更加廣泛,上至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無論士人還是老叟、孩童、婦女,能吟詩者比比皆是,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盧汝弼 盧汝弼 ,後世歷朝歷代都無法企及。

盧汝弼

詩歌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短小精湛,易為流傳。她記載了社會的千姿百態,人們的心境意志,或恬適淡雅,或大氣磅礴,或深沉厚重,或質樸無華,或酣暢淋漓。詩人從詠物寄景或直接敘事論人中托物言志,寄景生情,以此帶我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可以看到,詩歌或寄託了遠大抱負,或慨唱人生悲歡,在入世與歸隱,居高與深處之間,充分折射了盛世王朝里世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唐詩應該不僅因為她的文學價值而獨具魅力,更應該看到她處於特定時代里所蘊涵和包容的思想價值. 部分唐代詩人:萬楚上官儀於鵠於良史於武陵馬戴元結

元稹方干無可王建王駕王勃王涯

王績王惟王灣王韓王之渙王昌齡韋莊

韋應物丘為盧綸盧汝弼盧照鄰司馬札司空圖

司空曙白居易皮日休劉叉劉滄劉皂劉駕

劉商劉方平劉長卿劉希夷劉采春劉禹錫呂溫

權德輿許渾齊己嚴武嚴惟吳融宋之問

張喬張旭張孜張泌張說張繼張謂

張潮張籍張九齡張仲素張若虛張敬忠李白

李華李約李冶李紳李洞李賀李涉

李益李頎李頻李端李适之李商隱李群玉

李德裕杜甫杜牧杜審言來鵠楊巨源楊敬之

沈如筠蘇味道陸龜蒙陳羽陳陶陳玉蘭陳子昂.

孟郊孟雲卿孟賓於孟浩然武元衡暢當羅虬

羅隱貫休郎士元鄭裕金昌緒魚玄機姚合,

施肩吾柳中庸柳宗元皇甫松祖詠胡令能賀知章

項斯駱賓王唐彥謙徐凝秦韜玉翁宏聶荑中

賈至賈島郭震錢起顧況高適高駢

高蟾崔護崔郊崔鈺崔塗崔櫓崔灝

崔國輔崔道融常建捧劍仆曹鄴曹松皎然

黃巢儲光曦寒山景雲溫庭筠葛鴉兒韓琮

韓愈虞世南雍陶雍裕之譚用之薛濤薛逢[1]

戴叔倫花蕊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