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勃特勒·葉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1日 (三) 19:36 由 文华毓秀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葉芝的藝術代表着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中文名 威廉·勃特勒·葉芝

外文名 William Butler Yeats

別名 葉慈,耶茨

國籍 愛爾蘭


出生地 愛爾蘭都柏林

出生日期 186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1939年1月28日

職業 詩人、劇作家 葉芝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他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葉芝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inspired poetry,which in a highly artistic form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 of a whole nation)」。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

在皓斯的時光是詩人重要的發展階段。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芝家雇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黃昏》里。

1881年10月,詩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Erasmus Smith)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詩人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段時間裡,葉芝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他於 作品 作品 1883年12月從這所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地創作。1885年,葉芝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文。從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 早期作品《茵納斯弗利島》是葉芝在早期的代表作。該詩集中表現了詩人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厭棄和對田園牧歌生活的無限嚮往,具有逃避現實的唯美傾向和鮮明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