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嘎仙洞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6月18日 (四) 18:43 由 琴紫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山谷之中,地处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建…”)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嘎仙洞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千米山谷之中,地處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建立北魏王朝鮮卑族的祖先石室舊墟 ,是拓跋氏的發祥地之一 。

嘎仙洞遺址在一道高達百餘米的花崗岩峭壁上,離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對高度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嘎仙洞遺址發現了石刻祝文,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銅器、鐵器、玉器等。嘎仙洞遺址摩崖祝文銘刻的發現,對鮮卑民族起源、中國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1988年1月13日,嘎仙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燾到嘎仙洞祭祖時,派遣中書侍郎李敞在嘎仙洞內開鑿而成石窟寺,並在嘎仙洞西側石壁上刻下祝文。

1980年7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及呼倫貝爾盟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調查時,在遺址內發現石刻祝文。

2006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遺址發現了石窟寺遺址、岩畫長廊。

201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遺址洞口東側背北處,一塊經人工打鑿的扇面平面石壁上,發現魏書體鐫刻的「故、多、開疆、燾、謁、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個字。

研究價值

嘎仙洞遺址摩崖祝文銘刻的發現,為嘎仙洞是《魏書》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提供了原始檔案 ,佐證了嘎仙洞是鮮卑人舊墟石室、祖庭,對鮮卑民族起源、東北亞人類學、中國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嘎仙洞遺址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出土遺物代表了拓跋鮮卑先民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事實,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