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藻红蛋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正好讨论 | 贡献2020年6月13日 (六) 11:54的版本 (added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藻红蛋白(P-phycoerythrin,PE)是从红藻中分离纯化的,目前普遍使用地新型荧光标记试剂。在特定波长激发下,藻胆蛋白能发射强烈的荧光,其荧光强度是荧光素的30-100倍。具有很好的吸光性能和很高的量子产率,在可见光谱区有很宽的激发及发射范围。

藻红蛋白原图链接
藻红蛋白原图链接

简介

用常规的标记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将其与生物素亲和素和各种单克隆抗体结合起来制成荧光探针,用于免疫检测、荧光显微技术和流式细胞荧光测定等临床诊断及生物工程技术。

优点

将藻胆蛋白用于荧光分析,具有传统化学荧光染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在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比较容易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从而得到高效荧光发射,且激发时有特异的荧光发射峰;

2、吸光度和荧光量子产率很高,荧光强而稳定,灵敏度高;

3、具有较小的荧光背景,不易淬灭,荧光保存期较长;

4、水溶性极佳,易于其他分子交联结合,非特异性吸附少;

5、纯天然海洋生物提取,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含放射性,操作使用非常安全。

易与抗体、生物素、亲合素、免疫蛋白等物质结合,制成荧光探针。通过检测其发出的荧光,可以用于荧光显微检测、荧光免疫测定、双色或多色荧光分析、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用于免疫检测、荧光显微技术和流式细胞荧光测定等临床诊断及生物工程技术。

结构: 分子结构为通过硫醚键连接的载体蛋白与开链线性延展的四咯化合物。

分子量: 240,000 道尔顿

组成: 蛋白的亚基组成为(alpha-beta)6gamma 。 每个alpha-亚基和beta-亚基约 20,000 道尔顿, 每个gamma亚基约30,000道尔顿。

藻红蛋白原图链接

最大吸收峰: 565±5 nm

荧光发射峰: 578±5 nm

稳定性:4ºC可稳定保存1年。勿冷冻

光敏作用

藻红蛋白具有光敏作用,是海洋藻类中重要的捕光色素蛋白之一,也是新型的高效光敏剂。经适宜波长的光激发后可以产生单线态氧及其它的氧自由基,杀伤生物大分子。肿瘤光动力治疗是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新手段.尽管新型的光敏药物在不断的涌现,包括:铝酞菁C60等,但目前常用的光敏药物主要来自全血中分离的血叶琳衍生物,它们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毒副作用大,有严重的皮肤光毒反应.接受以血叶琳衍生物作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的病人至少要避光两周到一个月,以防止皮肤受到光毒性的破坏。因而,限制了肿瘤光动力治疗的广泛应用.其它的光敏药物,目前尚处在探讨阶段。有研究表明藻红蛋白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光敏药物,可望开发为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光动力药物。我们动态观察了藻红蛋白与肿瘤细胞的相互结合过程,为藻红蛋藻红蛋白与细胞结合主要发生在三个结构层次,即细胞膜胞浆胞核。PE首先与细胞膜结合,形成明显的环状荧光;随着与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进入细胞浆及核内.有时甚至可以观察到核内清晰的核仁。已有资料证明,PE在经过激光激发后可以产生单线态氧及其它的氧自由基产物。这些活性氧组份具有破坏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的作用。藻红蛋白的激光光敏杀伤肿瘤细胞可能在细胞水平的三个层次上发挥

作用

1) 藻红蛋白结合于肿瘤细胞膜或游离于膜外,光敏反应发生时,产物可攻击膜蛋白和不饱和脂质,引起膜蛋白光氧化,损伤膜结构;

2) 位于胞浆内,光辐照产生的单线态氧等自由基对胞浆内酶和核酸进行攻击,影响细胞内生化反应,破坏RNA的结构.作用于线粒体,破坏生物氧化链等;

3) 作用于细胞核内的DNA,阻碍细胞周期的进行,启动细胞凋亡。

藻红蛋白原图链接

光动力学治疗法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从红藻中提取的藻红蛋白可以作为光动力学治疗法的一种新的光敏剂.本文概述了我国红藻藻红蛋白资源概况、

紫菜含有多种生物功能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紫菜多糖和藻红蛋白,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及动物营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紫菜多糖和藻红蛋白的提取纯化和生物活性研。[1]

蓝藻在水体中分布广泛,对水体中循环起到重要作用。蓝藻体内的藻蓝和藻红蛋白具有特征性光谱,通过这些光谱可以对蓝藻进行卫星遥感监测。[2]


藻类的捕光系统是由棒状的藻胆体构成的,藻胆体又是由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组成的.光能从藻红蛋白传递到藻蓝蛋白,再传递到变藻蓝蛋白,最后传递到光反应中心。[3]

视频

参考文献

  1. [施瑛,裴斐,周玲玉,杨方美等.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法提取紫菜藻红蛋白工艺. 《 食品科学 》 , 2015]
  2. [随正红. 藻红蛋白研究进展]
  3. [陈小强,史锋,龚兴国. R-藻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 《 CNKI 》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