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文晓村

Cova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30日 (六) 19:09的版本
缩略图原图连结

文晓村,(1928年2月11日-2007年12月25日),河南偃师人,其他笔名伊川白沙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专修科毕业,美国加州世界艺术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1949年迁台。曾任葡萄园诗刊社长,中国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中国文艺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民国新诗学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多种。曾任编译官、参谋,台北市龙山国中教师。1962年与王在军古丁等创办并主编“葡萄园”诗刊,曾获国军第四届文艺金像奖长诗奖,中国文艺协会第二十届诗歌奖章,第六届中兴文艺奖章及教育部宏扬诗教奖等[1]

文晓村的创作风格以生活周遭事物的拟写,赋予中国历史的文化想像,感情豪迈且真实,对于生命的起伏转折亦透过诗有深刻的体会,也坚持当代新诗应走“明朗、健康、中国”的道路。著有诗集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诗评集《新诗评析一百首》;国语文图书《国中作文批改选》等。

因脑中风及心肺衰竭等疾病于2007年12月25日下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2]

目录

曲折人生,离奇经历

文先生写自己——这是他的长篇自传《从河洛到台湾——河海忆往》中的一段文字。原来他有人们想象不出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离奇的经历。

文晓村先生是河南省偃师人。1944年日军侵占豫西,年仅十六岁的他,热血沸腾,赤脚日行八十里,奔赴抗日游击队,成为少年队员。后来从八路军成为解放军,又成为志愿军,于1951年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一八○师机要科长。第五次战役中,弹尽粮绝,突围未成,隐居于深山老林,以野菜充饥,山水解渴,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最后被美军俘虏。上面的文字就是他战败被俘的回忆。

1954年3月,文先生被美军押送台湾。因所谓“思想问题”可疑,被台湾当局视为异端,被遣送到新店大崎脚和绿岛接二连三“感训”“再感训”,只差未被投入大海。最后,他总算领到了一枚“军人身份证”,阶级是“暂支准尉薪”,这样,身份一百八十度转换,便在台湾生活了下来……


文学风格

文晓村的创作文类以诗为主,兼及论述及传记。其诗作风格清新、率真,数十年来,一直以家国之爱为写作的中心主题,并以诗歌文学,做为自己发泄苦难的缺口。1993年从教育岗位退休后,致力推行两岸诗歌文化的交流,1994年更扩大成立“中国诗歌艺术学会”。2004年出版的《文庐诗房菜》,是身为诗人评论家的文晓村新诗创作的经验谈,且以自己诗篇作为评述的对象,可谓开出版界的首例[3]

文学成就

曾获国军新文艺金像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中兴文艺奖章、中国诗歌艺术学会诗歌艺术贡献奖等奖项。

作品

【诗】

  1. 第八根琴弦:自强出版社,1964年出版
  2. 一盏小灯:现代潮出版社,1974年出版
  3. 水碧山青:采风出版社,1987年出版
  4. 文晓村诗选:团结出版社,1995年出版
  5. 九卷一百首:诗艺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6. 文晓村短诗选:银河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论述】

  1. 新诗评析一百首──写给青少年的:布谷出版社,1980年出版
  2. 横看成岭侧成峰: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出版
  3. 文庐诗房菜:诗艺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
  4. 轻舟已过万重山: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雪白梅香费评章: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传记】

1.文晓村自传──从河洛到台湾:诗艺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参考资料

  1. 关于文晓村. 国立东华大学 数位文化中心
  2. 追思 诗人文晓村.  陈宁贵诗人坊
  3. 文晓村. 台湾文学网
  4. 文晓村. 全球华文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