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点地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善慧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19日 (二) 14:50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点地梅

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喉咙草(江苏、浙江),佛顶珠、白花草、清明花(贵州),天星花(云南)。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被细柔毛。须根纤细。基生叶丛生,柄长1-2厘米;叶近圆形或卵圆形,径3-15毫米,基部微凹或呈不明显截形,先端钝圆,边缘有多数三角状钝牙齿,叶质稍厚。[1]

喜湿润、温暖、向阳环境和肥沃土壤,常生于山野草地或路旁。但是不论是在高山草原,还是在河谷滩地,只要有一丁点瘠薄的土壤它就能生根发芽。它的种子能自播繁殖。也可在冰天雪地中生存。

性味

苦;辛;性微寒。

归经

肺经;肝经;脾经。[2]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咽喉肿痛;口疮[注 1];牙痛;头痛;赤眼;风湿痹痛;哮喘;淋浊;疗疮肿毒;烫火伤;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开水泡代饮。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含漱。

形态特征

点地梅出自《中国药植树志》。

点地梅一年生或二年生无茎草本。全株被节状的细柔毛。主根不明显,具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平铺地面;叶柄长1-4cm,被开展的柔毛;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2omm,先端钝圆,基部浅心形至近圆形,边缘具三角状钝牙齿,两面均被贴伏的短柔毛。花葶通常数枚自叶丛中抽出,高4-15cm,被白色短柔毛。

伞形花序4-15花;苞片数枚,卵形至披针形,长3.5-4mm;花梗纤细,长1-3cm,果时伸长可达6cm,被柔毛并杂生短柄腺体;花萼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4mm,果期伸长达5mm并呈星状水平开展,具3-6条明显纵脉;花冠白色,直径4-6mm,筒部长约2mm,短于花萼,喉部黄色,5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5-3mm,宽1.5-2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长约1.5mm,花丝短;于房球形,花柱短,胚珠多数。蒴果近球形,直径2.5-4mm,先端5瓣裂,裂瓣膜质,白色,具宿存花萼。

种子棕褐色,长圆状多面体形,直径0.6-0·8mm。花期4-5月,果期6月。高山上的阳光十分强。点地梅的叶子能利用阳光合成糖类,这些糖在寒冷的冬季具有抗冻的作用。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不明显,具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20毫米,叶柄长1-4厘米,被开展的柔毛。

花葶通常数枚自叶丛中抽出,高4-15厘米,被白色短柔毛。伞形花序4-15花;苞片卵形至披针形,长3.5-4毫米;花梗纤细,长1-3厘米,果实伸长可达6厘米,被柔毛并杂生短柄腺体;花萼杯状,长3-4毫米,密被短柔毛,分裂近达基部,裂片菱状卵圆形,具3-6纵脉,果期增大,呈星状展开;花冠白色,直径4-6毫米,筒部长约2毫米,短于花萼,喉部黄色,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宽1.5-2毫米。

蒴果近球形,直径2.5-3毫米,果皮白色,近膜质。花期2-4月;果期5-6月。

花葶通常数条由基部叶腋抽出,长(3)5-15厘米,伞形花序通常有4-10朵花,苞片数枚,卵形至披针形,长3-4毫米,宽0.5-1.5毫米,先端渐尖;花梗纤细,长1-3(5)厘米,通常花后伸长达6厘米,开展,混生腺毛;花萼杯状,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卵形,长2-3.5毫米,果期增大,长4-5毫米,呈星状水平展开,具3-6条明显纵脉,花冠通常白色、淡粉白色或淡紫白色,花冠筒状,长约2毫米,筒部短于花萼,喉部黄色,裂片与花冠筒近等长或稍长,倒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宽1.5-2毫米,明显超出花冠;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长约1.5毫米;子房球形,花柱极短。

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径约3毫米,成熟后5瓣裂,白色膜质。种子小,多数,棕褐色、长圆状多面体形,径约0.3毫米,种皮有网纹。

生长环境

喜湿润、温暖、向阳环境和肥沃土壤,常生于山野草地或路旁。但是不论是在高山草原,还是在河谷滩地,只要有一丁点瘠薄的土壤它就能生根发芽。它的种子能自播繁殖。也可在冰天雪地中生存。

注释

  1. “口疮”: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