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撥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6日 (三) 15:09 由 小胆狮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土拨鼠,俗称旱獭,英文名MARMOT(学名:prairie dog),属啮齿动物,成年后平均体重为4.5公斤,最大可成长至6.5公斤,身长约为56…”)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土撥鼠,俗稱旱獺,英文名MARMOT(學名:prairie dog),屬齧齒動物,成年後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土撥鼠與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屬於齧齒目松鼠科。土撥鼠主要以素食為主,食物大多為:蔬菜、苜蓿草、萵苣、蘋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為主。採食量隨季節而變化,一般日食量為300-400克。

壽命可達15~20年,與牲畜爭吃牧草,1隻成年土撥鼠每年活動季可吃50~100千克優質牧草。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土撥鼠與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屬於齧齒目松鼠科。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

土撥鼠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那條可愛的尾巴和短短胖胖的手腳了。它的嘴巴前排有一 土撥鼠 土撥鼠 對長長的門牙,呆呆傻傻的模樣相當地討人喜歡。土撥鼠非常機警,不僅經常察看周圍情況,還專門有負責放哨的,家庭飼養初期膽子比較小,最好不要騷擾和驚嚇它們。

嘴部前方上下各有兩隻牙齒(門齒),主要用來切斷食物。前齒生長速度很快,因此必須經常咀嚼纖維質高的食物,否則會發生因為前齒生長過長而無法進食的情況。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打洞,顧名思義,土撥鼠表示其善於挖掘地洞,通常洞穴都會有兩個以上的入口,以策安全。多數都在白天活動,喜群居,善掘土,所挖地道深達數米,內有鋪草的居室,非常舒適。它們不貯 土撥鼠 土撥鼠 存食物,而是在夏天往體內貯存脂肪以便冬季在洞內冬眠。土撥鼠並不是田鼠。與其它鼠類的區別之一是:旱獺的洞口較大,且洞外有旱獺常走的路痕跡。

草原土撥鼠會在地上挖洞,挖出一個自己的家。由於生活在四季天氣變化劇烈的北美洲大草原,它們的洞穴需要經受住溫度變化、洪水和野火的考驗。土撥鼠會在地下不同深度挖洞,每個洞擁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嬰兒室。嬰兒室位於地下深處,溫度更穩定同時也讓小土撥鼠受到更好的保護,躲避兇猛的捕食者。距離 地面較近的洞穴充當躲避處,幫助成年土撥鼠躲避捕食者。其他洞穴則用於儲藏食物或者監聽捕食者的動向。

摺疊編輯本段品種區別 英語中有兩種動物prairie dog 和 groundhog都被翻譯為土撥鼠。這兩種動物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同屬於一個科,都喜愛在地 土撥鼠 土撥鼠 里打洞,顏色也相似,身形也相似。但是兩者也有差異,比如:groundhog 大一些,喜歡住在自己的地洞裡,而prairie dogs 喜歡將它們的洞連與龐大的集群。

普通短毛的土撥鼠是著名的實驗動物,幾乎都成為實驗動物的代名詞。因而在寵物市場上比較常見,價格也便宜一些。長毛種的土撥鼠又稱為緞鼠,它不但體型更大一些,而且擁有如絲般的柔軟體毛,美麗可愛,是很好的家庭寵物。有些地方甚至進行捲毛土撥鼠的選美比賽。

摺疊編輯本段種群分布 土撥鼠主要分布於北美大草原至加拿大以及俄羅斯,中亞和東歐草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青海省牧區也有分布撥鼠。

摺疊旱獺阿爾泰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baibacina),Brandt於1843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準噶爾界山)、新疆(阿爾泰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爾泰山。

摺疊旱獺天山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centralis),Thomas於1909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天山山地)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喀什北。

摺疊旱獺內蒙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sibirica),Radde於186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地區。

(學名:Marmota bobak bobak),Muller於1776年命名。分布烏克蘭,俄羅斯歐洲區域。

(學名:Marmota bobak kozlovi),Fokanov於1966年命名。分布在在伏爾加河地區,薩拉托夫市附近。

(學名:Marmota bobak schaganensis),Bazhanov於1930年命名。

摺疊編輯本段飼養 土撥鼠的壽命可以長達10年之久,每天都必須供應水和食物,它的排泄物會有味道,有時候會發出叫聲,還會啃咬東西。飼養之前必須有心理準備。此外還要確保家裡沒有貓狗等會傷害它的其它動物。早期在農業時代時,土撥鼠一直都是農民眼中的害物,它們會不斷地破壞農作物而造成農民經濟上的損失。直到進入新的經濟模式後,它們才以其憨厚的臉龐和可愛的模樣重新受到世人的注目與青睞,並得以在國外寵物市場興起一股飼養風潮。

摺疊飼料 土撥鼠主要以素食為主,食物大多為蔬菜、苜蓿草、萵苣、蘋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為主,一天最多可以吃上五公斤的綠色蔬果,每天要供應新鮮的水和食物。以人工方式飼養時,除了新鮮蔬果之外,建議飼餵兔子飼料而不要用老鼠飼料,以減少其心血管、內分泌失調及體重過重等疾病。

摺疊飼養方法 如果購買的時候還來不及為它準備一個窩,可以先找一個箱子(木頭的或者塑料甚至紙箱都可以),裡面鋪一些乾淨的碎布。因為報紙上的油墨對小動物不好,不要使用。這個箱子只是暫時的,因為當它適應了環境膽子變大之後,就會開始用箱子來磨牙,也許就會偷偷溜出去了。所以你必須準備一個合適的結實的箱子來給它做窩。你可以購買市場上的飼養小動物的箱子或者土撥鼠類飼養專用箱。前一種飼養 美洲旱獺 美洲旱獺 箱內部分為兩層,底下一層是托盤,中間是鐵絲網。優點是打掃方便,缺點是土撥鼠的腳容易陷入鐵絲間而造成受傷。而土撥鼠專用飼養箱則只有一層,體積稍微大一些,開口在上方。用它飼養時內部必須鋪上木屑鋸末等,土撥鼠活動方便。缺點是排泄物不好打掃,且必須經常打掃更換墊材。注意飼養箱要儘可能的大一些,否則它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運動而發胖,甚至造成精神緊張等問題。多隻飼養時更是如此。存放地點注意避開貓狗,避免日光直射和風吹雨淋,注意通風。

食盆:避免選擇塑料的或其它會被啃食的材料。應當選擇陶瓷或者不鏽鋼質地的,有一定分量不容易被打翻的。

飲水:為了保持飼養箱內的乾燥,建議使用舔食方式的給水器。

墊材:墊材的作用是吸收排泄物的水分和異味,讓土撥鼠覺得舒適。可以選用木屑,鋸末,乾草,碎布等。貓砂也是很好的選擇,用碎紙機種的碎紙也可以。

飼養溫度

6月初之前還不到兩個月大的小土撥鼠,晚上就需要注意保暖,尤其北方的氣溫,溫度太低很容易感冒,晚上要給他們多加一點墊材,早上的時候更換墊材,白天注意空氣流通。6月底以後的小鼠,白天就需要注意防暑降溫,氣溫太高引起的中暑對土撥鼠來說也是致命的。可以採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白天在籠子裡放幾個裝有涼水的瓶子、放一塊瓷磚等,他感覺到太熱就會自己趴在上面降溫,這些都可以預防高溫中暑。

土撥鼠的懷孕期大約60~70天。幼鼠一出生就具備牙齒和皮毛,眼睛也已睜開,可立即開始進食。但是建議幼鼠出生2周內不要單獨飼養,還是由母鼠照顧比較好。幼鼠約3個月後即達到成熟期。它個頭適中,既不象老鼠那樣過於小巧,也不象兔子那樣會長到很大,更適合於拿在手中玩耍(約15~20厘米)。它行動笨拙可愛,不象老鼠或者松鼠那樣一旦跑了就捉不住,很適合於小孩子或者老年人飼養。

摺疊飼養技術 旱獺是草食性動物,凡牛、羊、兔採食的飼料均可餵食。收草、槐、楊、柳、杏等闊葉類植物及玉米、小麥、高梁、麩皮、豆餅等經粉碎用水拌濕後均可飼喂,為保持營養需要,需飼餵配合精飼料。

1、青年獺、孕獺的精料配方:玉米40%、豆餅10%、麩皮44%、骨粉2%、食鹽1%、血粉3%,每1000克飼料另添加兔貂用多種維生素5克,微量元素少量。

2、哺乳母獺、仔獺的精料配方:玉米30%、麩皮16%、碎米10%、豆餅15%、血粉5%、 骨粉3%、食鹽0.5%、生長素0.5%、每1000克另加多種微生素10克。

旱獺不飲水,主要從飼料中滿足對水分的需要。旱獺採食速度快, 十幾分鐘就可吃飽,主要採食時間在日出兩小時和黃昏前兩小時,不需常備草料,但應堅持定時餵料,保持青料與精料按7∶3的比例投餵。

摺疊日常管理 1、建好圈舍。

選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舍由窩室和活動室兩部分組成,大小相同,窩室規格為72×72×80CM,窩室的四周由磚砌成,內壁及底部由水泥抹平。活動室除前面整個做籠門以外,其它三面也用磚、水泥砌沫,底面設竹木製底板,兩室之間用磚砌成並留直徑為20CM的通道,供旱獺出入。

2、不同齡旱獺的管理。

(1)種獺:種公獺的繁殖季節一般為1~7月份,冬眠後種公獺的睾丸縮回腹內,生精作用停止,但春季甦醒後一周就恢復配種能力。因此,要餵充足飼料,並單舍飼養,防止咬斗。 種母獺妊娠後應單獨一窩飼養,一般懷孕後15~25天易流產、不要突然改變飼料,不要無故捕捉。

(2)仔獺:仔獺出生時無毛,一周後可長出,三十天後睜眼。15天後才能恆定體溫。在此期間,主要靠與母體拉觸維持體溫,所以不要將仔獺離開母本。仔獺40天左右開台吃飼料,應供易消化的菜葉, 青草及玉米等。

(3)幼獺和青年獺:幼獺是斷乳後4~5月齡的小獺,幼獺與青年獺可群養,在此期間,由於門齒處於生長狀態,要投一些楊柳樹棍讓其啃咬磨牙。

3、注意冬眠管理。

給旱獺創造知宜的冬眠環境是保證安全越冬和提高繁殖力的關鍵。旱獺冬眠時的適宜溫度為2℃~7℃,當溫度低於0℃時,會將冬眠獺凍死。溫度高於12℃時就會甦醒,一般放在地下冬眠較好。但如室內溫度高於12℃時,也可不冬眠,這樣可提高生長速度與繁殖係數。

4、防止疾病。

旱獺的抗病力強,但如果飼養不當,也會導致一些疾病。常見的有: 土撥鼠 土撥鼠

(1)蛔蟲病。

幼獺和周歲以下的青年獺易患此病。病獺體弱消瘦,被毛雜亂無光,食欲不振,發育慢,嚴重時糞中可排出蛔蟲體。用腸蟲清半片一次口服可治療。

(2)蟎病、蚤病。

兩者均為體外寄生蟲所致,特別是侵害皮膚,並拌發高度癢覺,脫毛及皮膚出現結痂, 治療時可用萬分之三的除蟎靈進行全身藥浴,每次浸泡一分鐘,一次可愈。

5、出欄。

依據市場需求適時出欄。對種獺以青年獺出欄為宜;對皮用獺多為成年公獺及不孕及停產的母獺,取皮以立冬為佳。

摺疊編輯本段疾病 土撥鼠最常見的疾病是壞血病。由於土撥鼠無法在體內自行合成維生素C,若食物中缺乏維生素C,就會得這種病。症狀為關節腫脹,以及伴隨而來的疼痛、跛行等,若不加理會,有死亡的危險。最好的治療是以口服的方式攝取維生素C,直到症狀消失。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土撥鼠是松鼠家族中溫厚的、大腹便便的成員。它們大約有一隻貓那樣大,並且在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土撥鼠很少討人喜愛,在蒙古大草原發現的波班克品種土撥鼠特別容易感染鼠疫桿菌,這種細菌可以引起肺部感染,傳播通常大家所知道的腹股溝淋巴結炎瘟疫。

受細菌感染的土撥鼠通過咳嗽將這種病菌傳染給它們的鄰居,傳染給跳蚤、老鼠,最後是人類。所有橫掃東亞到歐洲的、大規模瘟疫的罪魁禍首就是來自蒙古的土撥鼠。據估計,因患這種病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10億,這使得土撥鼠僅次於傳染瘧疾的蚊子,成為人類的第二殺手。

當土撥鼠和人類傳染上這種疾病時,在他們的腋窩下和腹股溝中的淋巴腺變黑,並出現腫脹。人們將這些出現疼痛的地方稱為"buboes"(腹股溝淋巴結炎),它來自希臘語的"boubon"。"groin"(腹股溝)這個字從此被"bubonic"(腹股溝腺炎)所代替。蒙古人從來不吃土撥鼠的腋窩,因為"它們容納着一個死去獵人的靈魂"。

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