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吕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umanriver讨论 | 贡献2019年3月11日 (一) 23:20的版本 (參考資料)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心吾新吾,号抱独居士河南宁陵县人(今属河南商丘),明朝官员、思想家,写有《呻吟语》,因被卷入国本之争,“第一次妖书案”中,有心人说吕在阿谀郑贵妃,吕坤怒而辞官返乡,官至刑部侍郎。天启初年,追赠刑部尚书

生平

据《吕李姓源碑》载,其先祖是元末菜农,因向明军报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奖赏,并诏其回乡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诏中误将“吕”姓写作“李”。至吕坤时,方上奏将“李”姓改回“吕”姓。

嘉靖四十年(1561年),吕坤中河南乡试第三,万历二年(1574年)殿试中三甲第50名,同赐进士出身,出任山西省襄垣知县,万历四年(1576年)调大同县知县。万历六年(1578年)升任山东参政。次年迁山西按察使,历陕西右布政使山西巡抚

吕坤在山西按察使时,辑录历史上的贤媛淑女事迹,撰成《闺范图说》,由宦官陈矩带入宫内,受到明神宗赞赏。1593年-1594年任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1595年-1597年任刑部左、右侍郎[1]。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上《忧危疏》劝明神宗励精图治:“自万历十年以来,无岁不灾,催科如故。……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宁夏之变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吕坤还在疏中言采矿一事:“朝廷得一金,郡县费千倍。”皇帝不予理会。

当时朝廷出现国本之争,朝臣支持皇长子常洛,但神宗宠信郑贵妃,并打算把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立为太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有匿名者撰题《忧危竑议》,号称《闺范图说》之跋,广传京师。文中称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给事中戴士衡弹劾吕坤通过郑承恩向郑贵妃献书,交结宫禁,包藏祸心。最后御史赵之翰进言,认为武英殿大学士张位为主谋,张位被免职,张的人马礼部侍郎刘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免官,国子祭酒刘应秋出京,给事中杨廷兰、礼部主事万建昆谪戍典史,是为“第一次妖书案”。[2]

吕坤对官场黑暗深表不满,称病退休。1618年病逝于家,之前将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烧。死后葬宁陵县东南[3]。1621年追赠为刑部尚书[4]

参考资料

  1. ·张廷玉等,《明史》(卷226):“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山东参政、 山西按察使 、陕西右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居三年,召为左佥都御史。历刑部左、右侍郎。”
  2.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七
  3. ·张廷玉等,《明史》(卷226):“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 明 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
  4. ·张廷玉等,《明史》(卷226):“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坐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馀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藩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