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相獅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7月19日 (一) 14:00 由 娜写年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914 舞蹈音樂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相獅舞

縮略圖|居中|[% 原圖鏈接][ht 來自搜狗的圖片]

小相獅舞是河南乃至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漢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相獅舞融觀賞性、娛樂性為一體,立足民間文藝特色,受到觀眾喜愛,先後獲得「中原第一獅」、「中華第一獅」等稱號,200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中文名:小相獅舞

地區:小相村

起源:漢代

分類:舞蹈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要介紹

小相村位於魯莊鎮南部約八華里處,南臨登封,西望偃師,是個居住有三千多口人的村莊。該村歷史悠久,是春秋時期的胥靡邑。後因漢丞相蕭何曾在此歇馬住宿,取名蕭相莊,再後來沿革為小相。

小相村是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的「文化藝術村」,是遠近聞名的「獅舞之鄉」,小相獅舞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多次參加省、市、縣重要的節日慶典和歷屆大型表演競賽活動,無不載譽而歸。小相獅子舞生於民間,創新發展於民間,是魯莊這片文化沃土中培育出的一朵漢族傳統舞蹈藝術奇葩。

歷史淵源

中國的獅舞活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漢代百戲之一的「獅戲」,而漢族民間獅舞的起源也有種種傳說。史載公元446年(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良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討伐林邑,林邑國王范陽訓練大象軍隊出戰,宋軍大敗。宋軍先鋒官乃振武將軍宋愨,他想獅子是百獸之王,大象也是百獸之一,豈有不怕獅子之理,於是就命將士連夜用布、麻等東西,做成獅頭獅皮,塗上五彩的顏色,每隻由兩名戰士披架,隱伏於草叢之中。大象突然看到這些張着血盆大口,張牙舞爪的獅子竄過來,嚇得扭頭就跑。這時,宋軍亂箭齊發,乘勝追擊,大敗敵兵。從此,舞獅就在軍中流行。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傳到漢族民間。

小相的獅舞活動興起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村中老人相傳,清初即有。或說清初某年,村中「霍亂」流行,死人很多。村人在求醫無門的情況下,自發組織起來,尋求自救,當時漢族民間崇尚迷信,認為「霍亂」是妖魅作祟,因為獅子是稱為「天祿、避邪、神獸」的吉祥之物,於是,大家就用獅子驅病、避邪。

小相村的獅舞,在十九世紀中期前以地攤為主,即在平地以四回斗獅舞蹈,使用器械有大刀、單刀、雙刀、槍、大鐮、三股杈、稍子棍、繡球等。早期藝人的表演情況已不可知。第六代藝人崔鶴鳴是耍頭的名家,他和霍如意(回回)表演的大鐮非常出色,在三月登封中嶽廟會上極負盛名,逼使密縣獅子提前表演不敢與他碰面。因中嶽廟會有各縣社火表演,觀眾更是各方遠近皆有,遂使小相獅子和崔鶴鳴享譽豫西廣大地區。

清末,小相獅子已發展為高台與地攤並重。20世紀20年代,第七代藝人中有崔德標、崔六順、崔丙森、李黑進、李中枝等一批各懷絕技的高手,把小相獅藝推向一個高峰。有一年元宵節在偃師府店鎮表演,有人不服小相獅子水平高,故意出難題,讓其從攔街高架鞦韆橫樑上通過。當時年輕氣盛的李黑進,獨披獅子皮爬上橫樑表演而過,四方觀眾均為之驚心而嘆服。

20世紀30年代,第八代藝人霍樹德、崔德五、李橋、崔贊肓、李宗修、楊金鐸、崔黑子、崔延禮、崔永禎、崔承水等相繼出現,他們各有所長並有創新,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崔永禎打破原來板凳架的單調錶演,創造出獅子揭板凳等生動活潑變化多端的新套路,贏得各地讚揚,縣城行社特邀他去表演。崔承水是把原來在板凳架上左肩扛凳倒立大膽改為雙臂支撐拿大頂的第一人。

第八代藝人還正當盛年,第九代藝人楊貫一、李雲漢、崔廷宣、崔承緒等就脫穎而出,他們專注地向高台的高難方面努力。受以前在府店過鞦韆橫樑的啟示,結合已有的踩獨條軟索,他們在7米高的架上綁三層凳椅架,前後各斜系兩條相距2尺的粗繩,名曰"雙繩架".獅子沿繩上下,借繩彈力作左右甩胯、前甩下吊等各種高難驚險表演。楊貫一等在高架上表演正紅火的時候,第十代藝人於20世紀40年代接踵而起,崔海籌、崔仙舫、崔承亭、崔澤僚、楊錫白等與上代藝人結合,創造出「雙凳雙獅」絕技。這項技藝自它的主創人崔仙舫息影獅壇後,尚無人能繼承,所以稱為絕技。

1950年正月,偃師縣夏侯寺為慶祝窮人翻身,特邀以小相為首的各地13路名獅集中表演競技,盛名之下群英薈萃。又特邀善造巨型鞦韆的巧匠、人稱「活魯班」的鞏縣東莊村(今屬鞏義市魯莊鎮)鞦韆之父李金鼎兄弟領導設計,在曠野搭建了能供13路獅子同時上台表演的「三棚四頂」式高20餘米的可轉動巨型老杆。巨型老杆是在普通約7米的可轉動老杆,7米高的單層獅老杆基礎上創製的,以大圓木為中軸,幾節相接,最下邊有轉動裝置。圍中軸上段搭三層方形平台,四角各搭表演台,頂端中心表演台最高。老杆四面均以兩條大繩牽扯牢,在旋轉中上面13路獅子同時起舞。此次由鞏、偃、洛、登來的13路勁旅同台獻藝,規模非凡氣派空前,引來百里內外數萬觀眾。頂端中心由小相獅子崔仙舫、崔澤僚定位,崔廷宣高擎大紅吉慶條幅。這次盛會傳揚四面八方,是小相獅藝的空前高峰。

繼起的第十一代藝人張西令李順喜崔廷才崔書景、崔豹子和後起的崔西金等,繼承高難表演並加以提高。張西令身體好臂力強,把板凳架頂的摞雙凳上又加一凳,成為三條凳,難度更高。

自抗戰勝利後,小相獅子應邀參加重大活動多起來,皆因其聲名遠播之故;這些活動更使其名聲大振。重大的活動有:1945年「雙十節」鞏縣城慶祝抗戰勝利;1946年為河南省主席劉茂恩母親祝壽;1950年春節偃師夏侯寺慶祝翻身;1959年12月赴甘肅平涼參加文藝匯演(獲一等獎);1976年粉碎「四人幫」赴開封地區慶祝演出;1984年河南省慶祝建國35周年,省電視台播放了小相獅舞的精彩場面;自首屆洛陽牡丹花會開始,多次為花會表演;1983年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河南卷》;1992年6月,小相中學生「小獅子」參加鄭州市首屆青少年藝術節,獲郊縣唯一的一等獎。1991年第十二代藝人李順明、喬占全等已經興起,歷次活動均是他們和上代藝人共同完成的。

1995年,小相獅舞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藝術村」,這對小相獅舞活動是個巨大的鞭策與鼓勵。1999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澳門回歸」慶典展演活動,榮獲金獎。

2005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河南省第四屆中原文化廟會的民間文藝演出,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第一獅」稱號。

2006年6月,以小相獅鼓活動為主體的「鞏義市金王獅鼓文化傳播公司」成立。

2007年春,小相獅子又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獅王」稱號,同時,小相獅舞又被河南省文化廳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7年5月23日,小相獅舞應邀代表河南省參加中國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演出,贏得56個國家與地區的高度讚揚,榮獲此活動的最高獎「特別獎」。

2007年11月,小相獅舞應邀參加在鄭州舉辦的「亞洲藝術節」在人民公園連演四天,表演了地攤、高台、老杆等,榮獲金獎,載譽而歸。

2008年元月28日,小相獅舞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月6日至22日,應邀代表河南省非遺項目進京展演高空獅藝,震撼京城,被中國民協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展演組委會評為金獎,並授予「中華第一獅」稱號。

表演程式

中國的獅舞活動按地域分「北獅」、「南獅」,按種類分「文獅」、「武獅」。小相獅子是屬於北獅中的武獅類,從清嘉慶年間開始,不但從未間斷,而且不斷有創新和發展。

獅子舞的道具主要有獅頭、獅皮、刀槍劍戟棍等器械與繡球等。一組獅舞活動需三個人表演,兩人扮獅子,一個抬頭一人拱尾,協調動作,熟練配合,渾然一體。另有一人扮「回回」,亦即武士。用繡球引獅或用兵器斗獅,而獅子則用騰、跳、躥、撲、伏、迴旋等動作配合,觀眾鑼鼓齊鳴,吶喊助威,加之鞭炮轟鳴,形成一種威武震懾氣氛,早期的驅病辟邪活動大抵如此。這也是小相獅子「地攤」表演的早期階段。

當獅舞進入「社火」和慶典表演階段,便逐漸有了程序與規距。獅子社火以旗隊儀仗為前導,旗隊由多種旗幟組成。獅子的前面是四面大鼓或八面大鼓和成排的大驚鑼、大鐃、大鑔等銅樂器組成的演奏隊伍。獅子舞表演時,同時演奏以壯聲威,雅稱"雷音".雷音與旗隊之間還有小套鑼鼓和圪塔鑼,在表演暫停和轉移場地時演奏。在獅子舞表演時,圍繞獅子還有許多人手持各種兵器。此外,還有好多放炮人、吹螺號、尖子號造聲勢的眾多服務人員。獅子是鳴炮起舞,周圍所有人在獅舞進行中,都要在鞭炮聲中不斷揮動器械吶喊吹口哨助威。獅社總指揮手持小白旗站在旗隊前,負責指揮全社的行止、表演,處理可能的糾紛和對外交涉等。因此獅子社火是人數眾多的綜合性活動集體。

傳承特點

小相獅舞的傳承除與其它村社火有共同之處外,另有自己的特點:

1、臘鼓傳承。古詩文中常提到臘鼓,臘鼓即農曆臘月的鼓聲。在鞏偃一帶臘鼓習俗一直保持到建國以後。冬季是傳統農閒季節,一入臘月外出的人都陸續回家,這是練習和傳教社火的好時候,所以各村都把大鼓和器械拿出來,集中一處公共場所供人們娛樂,咚咚之聲傳聞數里,即稱為臘鼓。小相村也不例外,不過開始得更早,一種過麥便開始教練獅子舞。

2、家庭傳承。小相有條件的獅舞藝人,一入冬便在家裡夜間教子弟學舞獅。最著名的是崔四箴,他祖上幾代舞獅,他也同樣。他有五個兒子,20世紀30年代全家約50口人,每年冬夜便在自己幾孔大窯里點燈教子舞獅。別家子弟甚至外村也到他家學,他還招待夜餐,他家是舞獅世家。全村舞獅世家有好多。

3、暗地學練。小相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獅人才。大家沒見他練過,乍一出現令人驚奇。這些人都是背地獨自練習的,群眾叫「下悶功」。首創三條凳的第十一代藝人張西令就是自己練成的。

4、學校教練。第十一代藝人中年齡最小的崔西金是中學教師,從1985年開始,他教學之餘組織初中學生課餘教練獅舞,1992年奪得鄭州市青少年藝術節郊縣唯一一等獎的小相「小獅子」便是他一手教成的。

由於小相群眾特別熱愛和支持獅舞,加之有不斷應邀外出獻藝的機會,所以小相的獅舞從沒出現過因經濟體制變化——合作化和改革開放而使社火斷代的現象,而且呈現新的繁榮發展趨勢。

藝術傳承

小相獅子舞歷史久、水平高、名聲大,自清代以來常有外村、外地來學習或聘師,小相人情淳厚,每每有求必應,小相先後傳授的藝徒,除鞏義境內的孝義康店聖水、涉村、堤東、東侯、魯莊等許多村鎮外,遍及偃師、登封、密縣、新鄭、洛陽、開封、許昌,遠至新疆的昌吉州等地區。

1976年,國家調演各省市優秀雜技節目進行選拔,指定河南省要帶獅子舞。省府調集全省雜技優秀人才,派專人赴小相延師傳藝。小相人一聽是教專業演員,開始不敢應承。來人看了小相獅舞表演後大加讚賞,更堅決相請,於是由老藝人楊貫一率領,崔仙舫、崔豹子、李順喜、張西令和楊錫白等一起赴鄭傳藝。由於時間所限,除一般技藝外、高難表演只教了少部分,學員也未能全部掌握。即使如此,河南獅舞赴京在全國各路英傑共18路獅舞競技中,仍獨樹一幟首被選中而享譽京華。

1983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派幹部帶着公函來內地訪邀舞獅名師,沿途甘、陝、豫邊走邊看直抵河北,把河北全省轉遍也沒找到理想的。他在天津看開封雜技團演出獅舞,節目一完就上台請雜技團赴新疆傳藝。談話中他得知雜技團獅舞學自小相,還有很多沒學會,就立即回頭到鞏縣輾轉來到小相。小相人覺得新疆太遠又是高寒地區,而且春節年關有的人不能分身而不肯答應。最後來人又請省府幫助,省里以「支持邊疆」為由發出指示,小相藝人遂克服了重重困難,由楊錫白、張西令、李順喜、楊進耀、崔西金等啟程赴疆。在昌吉州他們以呼圖壁縣文化館為基地,辦起由全州各縣選派的33名學員的訓練班。一個月後,為了使學員對獅舞有所了解,理解動作意義,他們應邀在全縣春節聯歡晚會上進行了表演。看了表演,當地干群大為驚奇嘆服,各地爭相邀請。為了滿足當地要求,小相藝人到中央電台設在當地的轉播站等處作了慰問表演,春節在縣城公演三天。

在小相獅舞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舞獅名家,他們積極鑽研舞藝並不斷創新,為獅舞藝術的發展提高和傳播繁榮作出巨大的貢獻,對後代及周圍許多獅舞團體產生了重大積極的影響。

崔鶴鳴(1862-1931年),是獅子頭角名家,其藝術活動主要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他的表演活潑有靈氣,最突出的是他與霍如意(回回)合作的大鐮舞,堪稱一絕,大鐮形狀是金屬槍頭左右各彎曲地平平伸出尺長如翼的分枝,表演難度高,一般人不敢染指。舞中大鐮有三次向獅的前腿進攻,霍的動作很快,演頭的崔鶴鳴均能高高跳起以不同方式很自如地閃躲配合,確屬難能可貴,到處受人稱讚,尤其震動中嶽廟三月大會,無人與其匹敵。

崔德標(1885-1951),矯健敏捷,是獅舞全把式,無所不能,20世紀20年代極負盛名。地攤獅舞很講求步法,而崔德標武術功底厚,表演極有章法。尤其他飾回回舞九節鞭,出神入化堪稱絕活,以致常有邀其專門表演九節鞭者。

崔承水(1904-1989),是獅子回回名手。以前在高架上作引獅表演,都是左肩扛凳面或椅子扶手倒立,自崔承水20世紀30年代前後參加舞獅,他能在高架上雙臂直撐拿大頂,一下子轟動獅舞界。他是高架上拿大頂的第一人。

崔六順與崔承水同代人,是踩架空軟索的高手。別人踩軟索只能簡單走過,或僅作點簡單動作,而他能在軟索上做很多動作,最令人驚嘆的是他可以頭頂水碗在上邊彈跳起坐。

楊貫一(1907-1989),是小相獅舞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是飾尾的名家,表演嫻熟威猛,和李雲漢(頭)合作的椅子架名冠一時。他為人熱情勤快善於管理和交際,自解放後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是小相獅子社優秀的外交和領導、管理人,還動手修理設備器械,威信極高。這期間的所有重要表演活動和外出傳藝,都是由他親自組織領導的。特別是1976年他帶隊赴鄭教省雜技代表隊獅舞,短時間內取得成功,使小相獅舞藝術飲譽京城。

崔仙舫(1926-1990),與其兄崔海籌均為功底紮實的好尾角,配以飾頭的崔承亭、崔澤僚,共同創造了著名的「雙凳雙獅」。即在板凳頂摞雙凳(或三凳),在長1米許、高0.2米的凳面兩端各上一獅,兩獅同時跳躍起舞相互旋轉換位表演。四人兩獅必須配合嚴密默契,稍有差錯便有墜台危險。1976年崔仙舫在鄭傳藝,雜技團終未學會,成為無人繼承的絕技。崔仙舫靈巧心細,表演中為同伴考慮得很周到,人人說他「很顧伴」,與他合作特別愉快。

張西令,1938年出生,是個出眾的好尾角。他是自己背地練成的,一出現使大家吃一驚。他身材勻稱壯實膂力過人,別人演板凳架最上邊只摞兩條凳,再高就不能表演,而他摞三條凳(約1.4米高)還表演自如,是三條凳的創始人。

崔西金,1942年生,他是美術教師又是舞獅能手。20世紀80年代以後,他在課餘組織中學生教練獅舞,為參加1992年鄭州市青少年藝術節,他獨出心裁把獅舞地攤、桌上和高架有機地組合編排成整套節目搬上舞台,突破民間和雜技獅舞的舊貌,獲得郊縣唯一的一等獎。他多才多藝,把獅子原來的死眼和睫毛改制成活的,能表現獅子的心態性格,情趣大增。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小相獅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1]

參考文獻

  1. 小相獅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