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渭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5日 (一) 15:0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渭水
原图链接

蒋渭水,字雪谷,台湾宜兰人。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医师与民族运动者,曾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是反日本殖民运动中,重要的领导领袖。

蒋渭水一生有4项工作影响台湾历史:1)创立第一个全台性的文化组织“台湾文化协会”2)创立第一份台湾人的报纸“《台湾民报》”3)创立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台湾民众党”4)创立一个全台性的工会组织“台湾工友总联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发轫最早,立会明列以“助长台湾文化之发展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众文化提升之作为,包含发行文化会报、办理文化义塾、举办文化讲演团、设立文化书局、开办各类知识讲习会与夏季讲习会等,不但成为1920年代台湾启蒙运动之滥觞,更是20世纪台湾“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先驱。

当时人称“文化头”,他却自比为“文化钟鼓手”与“文协机关手”的蒋渭水,实可称为启蒙台湾文化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

蒋渭水父亲蒋鸿彰在宜兰城隍庙以命理为业,所以自幼熟习台湾宗教民俗活动,其上有一位哥哥蒋来福,下有一位弟弟蒋渭川。他后来受业于宿儒张镜光,接受私塾汉文教育,17岁就读宜兰公学校。20岁(1910年)考进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1912年(大正元年)蒋渭水与苏樵山黄调清林锦生曾庆福杜聪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继加入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之后曾经发电报至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妨碍中华民国之统一。1913年(大正2年),与同为医学院学生的翁俊明、杜聪明密谋至北京暗杀袁世凯,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时曾鼓吹医学院学生加入“台湾同化会”,1915年(大正4年)以该届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曾分发宜兰医院(现国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实习一年,而后1916年(大正5年)即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开设大安医院。

于1917年取得宜兰名酒甘泉老红酒的代理权,开设春风得意楼,经常邀集医师、学生与社会人士讨论有关台湾社会弊病与兴革方法。 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二段31号的义美食品延平门市,原址为蒋渭水创办的大安医院。

1921年起蒋渭水开始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时常从日本进口《台湾青年》杂志提供给青年学子,以启蒙其自主意识;1921年(大正10年)结识林献堂,并与其他同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作为提倡民权之启蒙运动的组织,并发表文章《临床讲义》,从医师的角度针贬台湾的各种“疾病”。

从1921年蒋渭水响应议会请愿运动后,渐渐成为一个本土运动者。总督府当局视蒋渭水为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第一指导者”、“煽动民族反感”的强烈民族运动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务坐镇文化书局监视;到民众党被禁止后增派四名特务;到蒋渭水的大众葬时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个月,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名义持旗向日本太子请愿,为台湾人因政治请愿被拘禁的第一人。1925年又因反抗总督政令被囚禁4个月,两次入狱被监禁144天。蒋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达十馀次之多。

1926年(昭和元年)蒋渭水在大安医院旁开设文化书局,贩售当代先进思潮的书籍。

1927年(昭和2年)台湾文化协会却因为左右派的路线之争而告分裂,之后蒋渭水成立台湾民众党,出任中央常务委员兼掌财政部长。台湾民众党主张争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论自由,是台湾第一个有现代化性质的政党。

成立政党之后,于1928年(昭和3年)筹组台湾工友总联盟,并担任顾问,且与台湾农民组合联合进行阶级斗争,但是蒋渭水的行为受到党内右派所批判。 1930年林献堂、蔡培火叶荣锺等人退党并筹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台湾民众党不只一次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在台湾贩卖鸦片特许制与雾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采取医疗措施,让台湾的情况得到国际的注意。

蒋渭水纪念公园的蒋渭水铜像,取材于1931年2月21日台湾民众党解散后,与同志在党部前的留影。 蒋渭水深受孙文学说影响,孙文领导时期的国民党联俄纳共、扶助工农的主张也深深影响了台湾民众党的走向,在谢春木、蒋渭水等人主导之下逐渐往农工运动迈进,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台湾总督府勒令解散。

总督府当局对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第一指导者”- 蒋渭水,他俱有能“煽动民族反感”的强烈民族运动者,视为眼中钉,便利用分化与孤立来对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务坐镇文化书局监视;到民众党被禁止后增派四名特务;到蒋渭水的大众葬时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31年8月5日蒋渭水因伤寒病逝于台北医院,时年41岁。

逝世时的境况,他的革命战友张晴川形容是“伤心身外一无馀,剩得萧条数卷书,儿女遗孤犹在读,亲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与稚子,租来的房舍被追讨,连家中唯一值钱的电话也被抵债,遗眷靠同志捐赠的奠仪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散失,难以找寻。 临终前立下遗嘱如下:“台湾革命社会运动,已进入第三期,无产阶级的胜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须极力奋斗,而旧同志要加倍团结, 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为同胞解放而努力”

1931年,8月23日上年8点30分在台北永乐町通(今迪化街)永乐座举行“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场内中央有蒋渭水先生之遗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遗训犹在”、“大众干城”、“解放斗将”及以大众为词首的挽联:“大义受大名 生据大安作营阵 死埋大直 大梦谁先觉 ;众民归众望 功凭众志以成城 力排众难 众醉君独醒”

五千馀人闻讯赶来参加大众葬送别,并有从南京、广州、上海、厦门与日本的东京、京都各地来的吊慰电文二百馀件,10点30分移灵,以“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之大灵旗引导。移灵时天突降大雨,送葬群众无人退避,灵旗之后有音乐队、吊轴、挽联、花环、灵车。有80名工友团青年在护卫灵车,又有80名青年整理队伍。仪委员护灵4人一排而行,工友联盟数百名手持白旗、民众党同志、工总、商总及一般会众随后,计有五千人,安葬于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台湾卷入日本军部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大直山公墓被征为要塞,蒋渭水骨灰坛被迫迁移,安放在关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民国41年)蒋渭水先生的旧同志陈其昌白成枝印刊《蒋渭水遗集》,募款捐建,迁葬于台北六张犁芳兰山麓,蒋渭水先烈纪念塔上,镌刻遗嘱,墓碑由当时陈诚副总统题字,下方刻著遗嘱:“台湾革命运动,业已进入第三期,吾人预期之胜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务须不屈不挠极力奋斗,而旧同志尤须倍加团结,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巩固吾人精神力量,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嘱。”[1]

视频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故蒋渭水先生葬仪实况 (昭和六年八月)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蒋渭水被誉为“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是大稻埕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大稻埕历史文化知识. 2016-03-28 [2019-08-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