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汝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cfa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4日 (五) 19:25的版本 (added Category:清朝书法家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汝咸

[3]

中文名字:


陈汝咸(1658—1716),字莘学,别字悔庐,号心斋,又号悔庐,清浙江鄞县人[1], 顺治十五年(1658年)八月出生于清浙江鄞县人[2],

生平简介

明察公正

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陈汝咸出任漳浦知县,当时漳浦民间好讼,讼棍从中怂恿以渔利。陈汝咸到任后,一面劝导百姓要和睦逊让,一面严惩讼棍,他听案办案明察公正,虽然案牍纷纭,他一讯即决,片刻立尽。如遇命案,他必亲临验尸,反复谛视,用手指按,仵作也自认不如,百姓不敢欺瞒,从此讼风渐戢。

法立赋均

清初赋役沿袭明制,以致丁粮版籍长期混乱,土豪猾吏狼狈为奸,造成田赋、劳役轻重不均,民苦不堪。陈汝咸认为编查是赋役大政,他亲自核算,编粮纳户。把胥役和里长包办改为人丁归现籍,产业自主,征户自纳,编后列榜张布四门,百姓称快,胥吏无计可施。经三年践行,法立赋均,百年积弊,一旦廓清。

克己奉公

他还严禁巫医治病,晓示医术药方,并亲自制药物施济贫病。为了实施教化,造就人才,他修文庙,办义学、聘请名师任教,还亲自讲授,评议作业,十馀年间,造就一批俊才如蔡世远阮蔡文蓝鼎元庄亨阳陈梦林等,文风大兴,成为海滨邹鲁。 此外,陈汝咸还救济灾民,消弭虎患,招安海匪,做了许多好事。他的学生蓝鼎元称赞他“良法养政,不可胜述”。蔡世远称赞他:“正己率物,廉以居身,俭以养德,至(浦)之日,一以兴利除弊为己任”。十三年来,他克己奉公,身无馀财,家无蓄产。


建月湖书院,塑其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南靖多盗,上峰知晓陈汝咸的德才,调他去治理。漳浦士民得知,相率赴省请留,但未获准。浦民怕他离开,搬农具塞住署门,高呼“老爷莫去,活我百姓。”陈汝咸只得于深夜假扮巡逻人,悄悄地乘马从小道出北门离去。 陈汝咸在漳浦县任职13年间,曾组织两次续修《漳浦县志》,第一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聘请县人进士林绍祖、举人林登虎主编;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续修。两次续修县志共20卷,陈汝咸亲自撰写“赋役”等篇,为漳浦留下了存史、资政等翔实的珍贵文化遗产。陈漳浦县百姓在他离任后建月湖书院,塑其象永祀之。

开仓散粮,劳累病逝

陈汝咸到了南靖县,强盗们纷纷自首接受招抚,百姓齐声称颂。随即陈汝咸升任刑部主事,又提拔为御史。当时海盗陈尚义乞降,陈汝咸主动请求让自己入海招抚。他向康熙帝辞行时,康熙帝关切的嘱咐:“你是我身边大臣。风涛不测,你不必亲自下海。”后来随行的千总果然遇到飓风。任务完成后,陈汝咸回来覆命,康熙帝又关心的说:“你如果和他一起入海,难道不会受惊吗?” 康熙五十二年,陈汝咸奉命祭祀炎帝、神农、舜帝陵,并慰问驻防官兵,出入苗疆,筹划治理良策。康熙五十三年,陈汝咸又奉命赴甘肃赈荒。临行时,康熙帝叮嘱:“边境地区穷苦,恐怕没什么好伙食,那里出产肉苁蓉、土参,朕也尝过,味道很好,要吃啊。”陈汝咸叩头谢恩,但一来到甘肃境内,看见饿殍遍野,就不再吃酒肉了。陈汝咸抚慰饥民,曾经一天徒步翻越九座山,到平凉后,就开仓散粮,并且调运镇原仓储粮赈灾。最终陈汝咸过于劳累病倒,在固原逝世。官员检查他的行囊,只有一件衣服,一吊钱。康熙帝听说陈汝咸去世,悼念不已,连称:“好官可惜!好官可惜!” 官员爱民是传统文化,古人评判官员政绩时多少要给爱民留下一席之地,一个清官能为百姓带来多大益处,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啊!康熙帝爱护清官,才造就了盛世。相反,贪官横行的虚假“盛世”被百姓讥为“河蟹盛世”。[3]

陈汝咸著作有《兼山堂遗稿》、《漳浦政略》,还有多篇诗文被载入《漳浦县志·艺文志》。 

诗词

【晓渡沂水】

朦胧斜月曙星残,药饵和丸当早餐。

晓色渐分人影乱,风声未到客衣寒。

虺■①疲马愁霜滑,彴略溪桥怯路难。

何日故园茅舍稳,闭门高卧日三竿。

[4]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