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11日 (三) 17:16 由 SWme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水
天水麥積山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名稱來由 [1]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地理環境

位置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區域範圍為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面積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面積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8.51%。總面積14325平方公里。

地貌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氣候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無霜期185天。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水文

天水市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還有嘉陵江支流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

歷史文化 [2]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風景名勝 [3]

麥積山

麥積山坐落於「隴上江南」天水,以煙雨麥積、絕壁佛國聞名於世。一面絕壁上靜立着千餘座佛像,北魏的刀槍鐵騎,隋唐的溫婉笑容,兩宋的衣袂飄飛,歷史在石壁上停留。

麥積山,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伏羲廟

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址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築被破壞無遺;而天水城裡的伏羲廟主要建築、塑像和其它文物,卻由於天水市文化部門及時地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國內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重視保護這一建築群,對於研究我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築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着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大地灣

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分布於清水河閻家溝水交匯處的第一、二、三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遺址,1958年發現,1978年秋開始發掘。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房址238座。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

相關視頻

天水我的家(天水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知道 「天水」名字的由來麼 搜狐,2013-11-06
  2. 天水的歷史文化 360個人圖書館,2011-04-25
  3. 天水旅遊 欣欣旅遊,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