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溫病條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11月4日 (一) 23:02 由 Xf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溫病條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溫病條辨

類別: 醫學、中醫學

作者: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前後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於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飲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升華之作。

此書為論述溫病之專著。全書共六卷。卷首,引《內經》原文計十九條,以溯溫病學說之源。卷一,為上焦篇,論述各種溫病的上焦證。卷二為中焦篇,論述中焦的各種溫病及寒濕證的證治方藥。卷三為下焦篇,闡明了溫病下焦證的證治方藥。卷四為雜說,設短篇論文十八篇,分論與溫病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善後有關的問題。卷五為"解產難"。卷六為"解兒難",結合溫病理論研討產後調治、產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和痘症等。[1]

內容

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後花了六年時間。刊行之後,為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餘次之多,並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註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今之溫病學教材,取該書之說亦最多。

本書由吳瑭(字鞠通)著。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專著。《溫病條辨》重申寒、溫分立,提出病因有三(伏氣、時氣、戾氣),病類為九(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秋燥、冬溫、溫瘧);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吳氏的三焦辨證不僅層次清晰、明確,而且能落實到具體臟腑,而非難以捉摸的"膜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該辨證體系與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葉天士溫熱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互為羽翼,是溫病創新理論之一。該書提出了一系列的溫病治療原則,成為此後溫病治療的圭臬,其中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

貢獻

該書在中醫發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其學術貢獻主要為:

一、使溫病學成為一門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學科;

二、提高了中醫臨床診治溫熱疾病的水平;

三、補充了《傷寒論》之不足,使中醫內科有關時病辨證論治的內容大致完備;

四、吳氏匯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於一書,且未捨去六經辨證,故為融會中醫辨證理論提供了門徑。

作者吳塘

吳塘字鞠通,清代著名醫家,江蘇淮陰人。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4年後,他的侄兒患了喉疾,請了大夫以後,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請來幾位大夫,胡亂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發黃疸而死。吳鞠通當時學醫未成,深感錐心疾首,他的境遇竟與漢代張仲景感於宗族數百人死於傷寒而奮力鑽研極其相似。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他認為溫病有9種,吳又可所說的溫疫是其中最具傳染性的一種,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其他八種溫病,可以從季節及疾病表現上加以區分,這是對於溫病很完整的一種分類方法。書中創立了"三焦辨證"的學說,這是繼葉天士發展了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創立衛氣營血辨證方法之後,在中醫理論和辨證方法上的又一創舉。"三焦辨證"法:就是將人體"橫向"地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為主,中焦以脾胃為主,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及膀胱。由此創立了一種新的人體臟腑歸類方法,此法十分適用於溫熱病體系的辨證和治療,診斷明確,便於施治。而且確立了三焦的正常傳變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順傳"途徑,"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始上焦,終下焦。"因而,由傳變方式也就決定了治療原則:"治上焦 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漚,非重不沉。"同時,吳氏對《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同樣採取了積極採納的態度,認為"傷寒六經由表入里,由淺入深,須橫看;本節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這些理論,雖然從立論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是對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法的繼承,並對其進行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對疾病變化的認識上,是可以權衡協調的,二者並無矛盾之處。同時,三焦辨證法也完善了葉天士衛氣營血說的治療法則。葉氏的《溫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溫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像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營湯、清宮湯、犀角地黃湯等等,都是後世醫家極為常用的方劑。現在臨床上使用的方子,《溫病條辨》方占十之八九。

吳塘對中醫學的貢獻,在於對中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尤其對於溫熱性疾病的治療,他對於理論的發揮和留下的諸多方劑,可以說使得中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劃分中醫"四大經典"的時候,有一種劃法,就是將吳氏的《溫病條辨》與漢代的《黃帝內經》、《傷寒論》和《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中醫必讀的"四大經典"。可見該書在中醫理論發揮上的重大意義。吳鞠通,是中國醫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設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參考來源

  1. 溫病條辨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