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李毅,冯琳琳,孙凌宇 著,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www0.kfzimg.com/G07/M00/E1/4E/qoYBAFvdkVaAcc_HAAAyV-apBzA800_s.jpg width="260"></center>
 +
<small>[https://www0.kfzimg.com/G07/M00/E1/4E/qoYBAFvdkVaAcc_HAAAyV-apBzA800_s.jpg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
 +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李毅,冯琳琳,孙凌宇 著,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李毅,冯琳琳,孙凌宇 著,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於 2024年6月28日 (五) 15:33 的最新修訂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青海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李毅,馮琳琳,孫凌宇 著,出版社: 經濟日報出版社。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1]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2]

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青海省新型城鎮化現實問題出發,以實現青海省城鎮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散見的諸多理論點進行了梳理,並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繫,提出符合青海省情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是本課題研究體現了多學科交叉的性質,本課題研究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人口等全方位論述青海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觀點,將城市化理論與系統論、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工業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理論相融合,提出構建青海特色新型城鎮化體系的觀點,構建了青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理論框架體系。

目錄

1導論

1.1選題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1.3國內外研究動態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5創新之處

2青海建設新型城鎮化的基礎條件

2.1自然條件優劣共存(地形複雜、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獨特)

2.2經濟發展滯後且失衡(與東部經濟差距拉大、城市化基礎薄弱、地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

2.3人文環境錯綜複雜(人口東密西疏、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城市化難度大)

2.4立足青海省情,推進城鎮化進程

3青海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歷史

3.1歷史時期發展徘徊不前(古代、近代城市發展緩慢)

3.2建國後發展跌宕起伏

3.3改革開放後發展步入正軌

3.4歷史特徵:政府主導明顯

4青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分析

4.1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發展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城鎮集聚功能不強)

4.2城鎮化受多方面制約(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分布不均、經濟實力弱、人口素質低、政策與制度障礙、地理空間格局不經濟)

4.3新時期的發展機遇(政府扶持與政策傾斜、比較利益驅使、信息化、制度創新)

5青海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政府規制

5.1政府角色定位(轉變觀念、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城市規劃、彌補市場機制不足)

5.2政府行為選擇(制定城鎮化發展戰略、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提升公共服務、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多方籌集城鎮化建設資金、加強宏觀協調與調控、開徵生態資源稅)

5.3以制度創新促進青海城鎮化建設(深化戶籍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創新城鎮建設融資機制、健全城鄉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就業制度)

6因地制宜建設青海新型特色城鎮化的模式

6.1依託資源優勢發展資源型城鎮模式

6.2生態移民與城鎮化結合模式

6.3依託交通幹線建設城鎮帶模式

6.4因地制宜發展旅遊型城鎮模式

6.5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城鎮化建設模式

7青海新型特色城鎮模式體系構建

7.1各等級城鎮合理均衡的規模結構

7.2分工合理的城鎮職能結構

7.3「點軸面」立體布局的空間結構

8青海新型城鎮化模式建設的戰略構想

8.1總體發展思路(走多元化道路、局部跨越發展)

8.2戰略原則(生態保護為首、城鄉一體化、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兼顧地區差異、可持續發展)

8.3戰略目標與重點

8.4發展道路與重點

9研究總結與展望

9.1研究總結

參考文獻

  1. 關於智慧的名言,人生屋,2013-07-15
  2. 關於莎士比亞的名言名句(100句),豆丁網,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