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实际余额效应”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实际余额效应'''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
 
 
第1行: 第1行: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1214/b9c1f0ef265a41ca8723e083d026a0d3.pn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616972850_12136076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实际余额效应'''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实际余额效应'''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2024年5月12日 (日) 08:41的最新版本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实际余额效应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上升,人们所持有的货币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减少的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实际余额效应是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实际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它既考虑了价格水平变动对产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在揭示这些影响时遵循的是这样的思路:

①个人在处理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消费的关系时,具有一种理想的模式;

②价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货币实际价值上升;

③一定数量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

④原来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多余;

⑤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消费增加;

⑥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使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

⑦利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这样,实际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

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

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消费C增加-产出Y增加。

凯恩斯效应:价格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的变化所引起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效果。即价格水平的下降将导致利率降低,从而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逻辑关系:

(1)个人对他持有的货币余额与他花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之间存在一种合意的关系。

(2)价格下降将使他持有的货币量的实际价值提高,即同量的货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3)因此,实际余额与支出之间的合意关系就被打破,个人有了超额的流动资产供给。

(4)个人将愿意把这部分超额流动资产贷放出去。

(5)借贷市场上资金供给增加将降低利率。

(6)随着利率的降低,私人投资将会扩大,总需求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