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之涣 | |
---|---|
出生 |
王季凌 武后垂拱四年 唐 绛郡 (今中国山西省新绛县) |
逝世 |
玄宗天宝元年 55岁 逝世地不详 |
职业 | 诗人 |
国籍 | 唐 |
体裁 | 边塞诗、从军生活诗 |
代表作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688年-742年3月25日)[1],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
生平简介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绛县)[3],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4]。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出塞》为代表作[5]。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墓志铭
《王之涣墓志》出土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均未详,估计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之间,盗墓者掘出来的,后几经转手卖给了收藏者李根源。现存南京博物院。最早议论此墓志的是章太炎,他在1932年写的《曲石唐志目四跋》中有《王之涣墓志》,以后又有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启功《碑帖中的古代文学资料》、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的《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等文。
诗文
《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 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 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著《折杨 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 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著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 诗的绝唱。 [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参考书目
-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