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8.1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非晶態金屬 的原始碼
←
非晶態金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非晶態金屬'''<br><img src="http://img.ugainian.com/267/5b2b456f05bd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ugainian.com/news/n-5307.html 圖片來自ugainian]</small> |} '''非晶态金属''',是指在原子尺度上结构无序的一种[[金属]]材料。大部分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有序结构,[[原子]]呈现周期性排列(晶体),表现为平移对称性,或者是旋转对称,镜面对称,角对称(准晶体)等。 而与此相反,非晶态金属不具有任何的长程有序结构,但具有短程有序和中程有序(中程有序正在研究中)。一般地,具有这种无序结构的非晶态金属可以从其液体状态直接冷却得到,故又称为“[[玻璃态]]”。 所以,非晶态金属又稱為「金屬玻璃」(Glassy metal、Metallic Glass)、“玻璃态金属”、「液態金屬」(Liquid metal)或塊狀金屬玻璃(Bulk Metallic Glass,BMG)是一种具有较低冷却速度极限的非晶态金属,所以该种金属合金可以制备出尺度超过1[[毫米]]的金属片或金属圆柱。 制备非晶态金属的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固相烧结法、[[游離輻射|离子辐射]]法、甩带法(連續鑄造}其中一種)和机械法。 由于铁基非晶态金属不具长程有序结构,其磁化及消磁均较一般磁性材料容易。因此,以铁基非晶合金作为磁芯的[[非晶合金变压器]],铁损(即空载损耗)要比一般采用硅钢作为铁芯的传统变压器低70-80%,对电网节能降耗有积极作用。。 == 发展历史 == 1960年,W. Klement (Jr.), Willens 和 [[Pol Duwez|Duwez]] 首次制备观察到了世界上第一块金属玻璃材料—— (Au<sub>75</sub>Si<sub>25</sub>)[[合金]]。<ref>{{cite journal|title=Non-crystalline Structure in Solidified Gold-Silicon Alloys|doi=10.1038/187869b0|journal=Nature|year=1960|pages=869–870|volume=187|last1=Klement|first1=W.|last2=Willens|first2=R. H.|last3=Duwez|first3=POL|issue=4740|bibcode=1960Natur.187..869K}}</ref> 早期发现具有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均是在急速冷却下制备(降温速率在1百萬[[开尔文]]每秒, 10<sup>6</sup> K/s),阻碍结晶过程。 为了达到冷却速率阈值,这类材料的形貌在某个维度上要足够小,典型的如带状、箔状、线状等,其厚度要小于100[[微米]]。 1969年,发现合金77.5% [[钯]]、6% [[铜]]、16.5% [[硅]]的玻璃化[[临界降温速率]]仅在 100 到 1000 K/s之间。 1976年, H. Liebermann 和 C. Graham 发展一类新型非晶金属制备方法,通过单辊甩带机实现骤冷<ref>{{cite journal|doi=10.1109/TMAG.1976.1059201|author=Libermann H. and Graham C.|title=Production Of Amorphous Alloy Ribbons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Parameters On Ribbon Dimensions|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issue=6|year=1976|page=921|ur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s/abs_all.jsp?isnumber=22822&arnumber=1059201&count=158&index=111|volume=12|bibcode=1976ITM....12..921L}}</ref> 实验中采用的合金由[[铁]]、[[镍]]、[[磷]]和[[硼]]构成。在1980年代初投入商业应用,是低损耗输电变压器的核心构件([[非晶合金变压器]]) 80年代初,通过热冷循环处理后的表面刻蚀,Pd<sub>55</sub>Pb<sub>22.5</sub>Sb<sub>22.5</sub>合金形成的玻璃态块材直径达到5毫米。 1988年,发现镧系、铝系和铜系合金有着较高的玻璃形成能力。 90年代,新型合金的玻璃态临界降温速率降至1K/s。这一降温速率在普通的模具浇铸法中即可实现。 这些块状的非晶合金铸件厚度可达数厘米(最大厚度与合金种类相关)。 玻璃形成能力最强的合金来自锆系和钯系。铁系、钛系、铜系、镁系等合金的也具备玻璃形成能力。 许多非晶合金的形成借助了一类的“混合效应”。 ==成分结构== 大部分的金属在冷却时都会结晶,把它们的原子排列成有规则的图案,叫做晶格 。但如果结晶不出现,原子便会随机排列,成为金属玻璃 。 普通玻璃的原子也是随机排列,但它不是金属。金属玻璃并不透明,它拥有独特的机械和磁性特质,不易破碎和不易变形。它是制造变压器、高尔夫球棒和其他产品的理想物料。 目前生产的金属玻璃是较薄和较细的,因为金属冷却时很快便会结晶,所以需要非常快的冷冻。美国约翰斯鹤健士大学的研究员何纳乔,正研究如何生产有超级强力、弹力和磁力特质,但是较为大块的金属玻璃。这种新的金属会保持固体而不会在高温下结晶,这将会适于制造引擎零件及军用武器。 用铁造的金属玻璃是很好的磁性物质,而且由于加热后便变得柔软,容易铸造成不同形状的制成品。 图《金属玻璃科学家》中所见是何纳乔利用感应熔炉 ,很快的将金属混合物溶化,变为金属玻璃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50 礦冶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非晶態金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