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27.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陈长琦 的原始碼
←
陈长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长琦 | 圖像 = [[File:陈长琦.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392/387.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3771_1 來自澎湃网]]] | 圖像說明 = 教授 | 出生日期 = 1954年12月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教授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两晋南朝]]政治史稿》</br>《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br>《[[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br>《中国政治制度史》</br>《[[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 }} '''[[陈长琦]]''',男,出生于1954年12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5821/n4986289610.html 陈长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高校之窗, 2015-08-21</ref>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 个人简介 == 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4年起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起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5年至今任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秦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六项<ref>[http://lswh.scnu.edu.cn/a/20140613/1.html 陈长琦], 华南师范大学, 2014-06-13</ref> '''学术荣誉''' 1994年,获广东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1999年,获广东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005年,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 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八届委员会委员、广 东省社联六届主席团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lswh.scnu.edu.cn/a/20140613/1.html 陈长琦], 华南师范大学, 2014-06-13</ref> [[File:陈长琦3.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hop.kongfz.com/data/book_pic/20121224/3261235/326123536ww50_n.jpg 原图链接] [http://bq.kongfz.com/detail_7970208/ 來自孔夫子旧书网]]] == 研究成果 == ◎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10种,主要有: 1、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2、陈长琦:《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3、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 4、陈长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5、《中国监察制度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 6、《[[北朝五史辞典]]》(合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7、《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合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昏君传》(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9、《中国法制史三百题》(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10、《中国国情学》(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File:陈长琦2.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www.kfzimg.com/G00/M00/7F/B1/ooYBAFbW9oeAONT2AACRlbcDL5s098_n.jpg 原图链接] [http://book.kongfz.com/27208/452953096/?ref=search 來自孔夫子旧书网]]] ◎论文--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 1、《魏晋南朝的资品与官品》,《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2、《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魏晋九品官人法释疑》,《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关于中国犹太人若干历史问题的几点疑问》,《[[中国社会科学]]》, 1981年第2期。 5、《僧人还是拉比》,《中国学者论古代中国犹太人文集》,纽约, 1984年9月。 6、《中国犹太人入华定居考》,《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7、《中国犹太人汉化问题探索》,《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8、《郡县制确立时代论略》,《[[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9、《战国时代郡的嬗变》,《[[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0、《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暨南学报]]》,1993年第4期。 11、《吕氏春秋中进步的哲学、社会政治思想》,《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2、《秦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考察》,《[[史林]]》,1990年第3期。 13、《天水秦简墓主记试探》,《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File:陈长琦4.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392/388.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3771_1 來自澎湃网]]] 14、《汉代察举制度略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5、《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16、《董仲舒生卒考》,《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 17、《董仲舒封建民主思想初探》,《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18、《[[秦汉]]魏晋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发展》,《史学月刊》,1990年第5 期。 19、《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经验》,《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2期。 20、《赤壁之战新论》,《[[江汉论坛]]》,1988年第7期。 21、《长江下游3-9世纪经济发展研讨会评述》,《历史教学问题》, 1988年第1期。 22、《试论历史认识的特点》,《当代研究生》,1988年第2期。 23、《论世家贵族地主阶层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 期。 24、《论后汉纪的史学价值》,《黄淮学刊》,1990年第3期。 25、《魏晋南朝的世族与州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史学刊。 26、《魏晋南朝世族对国家权力中心的作用方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7、《评军功爵制研究》,《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6期。 28、《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特点》,《行政管理研究》,1991年第1期。 29、《六朝广东发展的考古观察》,《[[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0、《史学的现实性品格》,《[[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31、《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2、《汉唐间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5期。 33、《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 34、《[[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福建论坛]]》,1999年第4期。 35、《广东史研究的里程碑》,《[[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6、《两汉县级政权的司法制度》,《[[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37、《睡虎地秦墓竹简译文商榷》,《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38、《论西晋的统一》,《[[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9、《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合作),《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40、《朱绍侯与军功爵制研究》,《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File:陈长琦5.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p1.so.qhmsg.com/bdr/216__/t012cdb95111f892866.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06107/ 來自豆瓣网]]] == 所获奖项 == '''科研奖''' 1、专著《[[两晋南朝政治史稿]]》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994年) 2、专著《[[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3、论文《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5821/n4986289610.html 陈长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高校之窗, 2015-08-21</ref> '''教学奖''' 1、[[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2005年)<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5821/n4986289610.html 陈长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高校之窗, 2015-08-21</ref> '''其它奖'''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5821/n4986289610.html 陈长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高校之窗, 2015-08-21</ref> == 陈长琦老师:为学漫谈 == 2018年6月14日下午,历史瞭望社第112期瞭望论坛在[[文科楼]]438讲学厅顺利举行。本次瞭望论坛,很荣幸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长琦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在他数十年史学研究生涯中的感悟和治史方法。 陈老师首先说道,治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陈老师在自己的治学过程中,对《旧唐书·刘子玄传》所记录的[[刘知几]]的一段话感触很深。在这段话当中,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有三长,即[[才]]、[[学]]、[[识]]。若一个人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而若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一个好的史学家除了上面提到的才学识之外,还要有一颗正直的心,也就是好的史德,尊重历史,不歪曲历史。如果能做到的话,“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 之后的清代学者[[章学诚]]进一步阐发了刘知几的才学识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史德的重要性。陈老师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总结出的优秀史学家应有的四个方面:'''才学识德'''。 接下来,陈老师对才、学、识、德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才”,在唐代学者的眼中,就是表达能力。'''陈老师举了《晋书·庾亮传》中对庾亮评价的例子,史家评价他“笔敷华藻,吻纵涛波,方驾搢绅,足为翘楚。”随后笔锋一转,又说他“而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才”就像上面所说的,庾亮既会说又会写,然而“识寡”。这里的'''“识”就是我们说的洞察力,判断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智小谋大,是说他的谋划非常高远,但他实现理想的智慧不够。'''而“学”呢,就是知识。'''在此,陈老师再次强调了才、学、识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才学识不只是学历史的同学们要努力加强的能力,还可以推广到整个科学研究领域。事实上,陈老师第一次接触刘知几所说的才、学、识是在数学家王梓坤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科学发现纵横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陈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在书中王梓坤先生反复强调在'''才学识的关系当中,“识”最为重要。'''纵使一个人有才也有学,没有识,他也是做不了科学研究的,因为识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往往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读书也用功,可一到了写论文的时候便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这就是“识”的欠缺。 随后,陈老师就如何[[培养]]才、学、识、德向我们传授了经验。 “识”,即发现问题的能力,许多学习、研究历史的人总觉得发现问题十分困难,就是因为识不够。陈老师认为想要培养“识”,就要加强理论的修养;想要提高理论的修养,就要'''学习人类一般的认识规律——哲学。'''陈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谈到自己曾自学了七、八年的哲学,虽然不全能读懂,但还是对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陈老师认为我们本科同学应该修一门哲学的课。而'''第二点则是与学科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同学们应该去学习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的学科理论,譬如研究政治史就应该学点政治学,研究经济史就去看经济学的书。在这一点的最后,'''陈老师再次强调,成就是大还是小,与识密切相关,而识的培养则需要理论的学习。 ''' “才”所代表的表达能力也是能够通过训练提高的,陈老师提醒我们要多看,多写,多看一些权威杂志上的好的论文,多模仿好的文章,学习它们的写法。同时还要学一点逻辑,历史研究讲究严密的逻辑和论证。 “学”也就是知识,知识的积累同样非常重要。如今的文献检索手段比以往高明了很多,找材料也变得方便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读原著,只靠几个关键词来研究历史的人。'''然而,历史的研究有需要历史的体悟。只找材料,不读原书,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是没有历史感的。只凭几个关键词,是写不出深刻的论文的。就好像不做实验就写不了实验报告一样。''' 至于“史德”,陈老师认为历史研究不应该是为自己的私利或某些价值观服务的工具。历史的本质是求真。陈老师告诫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学术。不能伪造历史,为了迎合某些需要而篡改历史。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陈长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