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闲话“泾渭分明”(刘文俊) 的原始碼
←
闲话“泾渭分明”(刘文俊)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闲话“泾渭分明”'''<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7039413/pexels-photo-1703941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闲话“泾渭分明”》'''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文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闲话“泾渭分明”=== 小时候,老师教授成语,讲到“泾渭分明”的时候,解释说:“泾渭分明”源自陕西的泾河、渭河。泾、渭二水在陕西高陵合流,汇聚处一清一浊,清浊分明,因此便衍生出成语“泾渭分明”。将来,你们有机会[[陕西]]了,可以移步高陵,现场感受下啥是“泾渭分明”。 那时候,我一个农村娃,活动范围局限于乡镇,县城都很少去。飞越上千公里,从渤海之滨到秦岭脚下,去现场溯源一个成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师的话,虽然让我心生萌动,但从未抱有成行的心思和[[想法]]。[[事情]]就这样搁下了。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三秦大地工作,毗邻高陵。读书写字的[[时候]],触碰到成语“泾渭分明”,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讲过的话、寄予的期望,萌生了一种切身感受“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愿望]]。可是距离近了,心却懒了,总感到高陵这么近,有的是机会,愿望就一直是个愿望,多少年也没有成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的通病,[[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躺在身边的景致常常不急于赏识。不少人对于身边的著名的景点,一辈子也没有去看过一次。 一天,外地的一个朋友来陕,点名游历高陵,我[[欣然]]同意,且心中暗喜,高陵之行,既能够陪伴朋友,又能够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一举两得。 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泾渭分明”的话题,边聊便查(百度),边查边聊,基本上弄清了“泾渭分明”的来龙去脉。 历史上,第一次对“泾渭分明”奇异景观[[记载]]的,应该是《诗经》。《诗经·邶风·谷风》里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湜湜者,水清也。意思是说泾水同渭水相比较,显得浑浊,但它静止不流时是[[清澈]]的。这大概是成语“泾渭分明”的源头了。 一般认为,“泾渭分明”的雏形形成于[[唐代]]。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三首》中写道“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这“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 而明确出现“泾渭分明”成语的,则是到了[[明朝]]。冯梦龙在《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滕大妖尹鬼断家私》)中写道:“守得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泾渭分明,瞒他不得了。” 从此,“泾渭分明”便被人们经常使用,用以比喻事物界限清楚,是非、好坏界限分明。 有意思的是,泾河、渭河清浊一直分明,但清浊之分却有所交替。一段时间泾浊渭清,一段时间泾清渭浊。春秋时代是泾浊渭清,有《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为证。汉唐时期,依然是渭河清澈,泾河混浊。汉书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唐朝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写道:“泾水黄,陇野茫。负太白,腾天狼。”到了宋元,情况似乎出现了翻转,泾清渭浊。苏辙在《次韵子瞻见寄》中写道“滚滚河渭浊,皎皎汉江清。”元人曹伯启诗曰:“泾清渭浊源何异?” 据说,清朝皇帝乾隆读了苏辙、曹伯启的诗句,对泾渭两河谁清谁浊迷茫了,便下旨清查。中卫令胡纪谟奉旨考察,得出“凡泾水所历之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的结论。泾河清澈,渭河混浊。 至于为什么一清一浊,并有交替更换,我们没有细究,估计与两河上游植被的疏密和人类活动多寡有关联。 现在的泾、渭河汇合处,已辟为旅游景点,整修了道路,筑建了观景台面,游客往来通达方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我们也是被“泾渭分明”吸引过来的。但是,当我们到达两河汇聚的地方的时候,却有些小小的失望。原以为,泾河、渭河两河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浩浩荡荡,两水相遇,汹涌澎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蔚为壮观。但眼前景象却是河床低浅,水流平缓,风平浪静。 我在岸边走过来走过去,瞪大眼睛,使劲地看着两河的交界处,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分界线。“哪里有泾渭分明,看不出来嘛。”我自言自语地说。“你们来的季节不对,水大了就清楚了。现在你可以登高看看。”旁边圪蹴着的老乡接话道。顺着老乡的指引,我吃力地爬上岸边土塬,极目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了泾水渭水的区别,泾河偏绿,渭河偏黄,泾清渭浊,有一道不是特别明显的分界线。 虽然看不太清楚,但心里还是挺欣慰的。身临其境,了却了多年的夙愿,亲力亲为,目睹了啥是“泾渭分明”。 返程的路上,我想,“泾渭分明”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泾渭分明”景色值得看,其蕴含的文化赋意更值得我们[[传承]]与践行。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有“泾渭分明”的态度,界线清楚、是非分明。做事要遵从事理,界线清晰,是是是,非是非,不能“糊弄”、不能“和稀泥”。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白,正是正,邪是邪,不能黑白混淆,清浊不分。要清者自清,遇浊水而不溶,出淤泥而不染,做到“泾渭分明”。<ref>[https://www.cnprose.com/zuopin-qingniansanwen 个人图书馆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闲话“泾渭分明”(刘文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