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4.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重建的世界 的原始碼
←
重建的世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6/M00/0F/DF/p4YBAFqaDQiAWdSGAADoOt44vK0585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21680/5761958511/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亨利·基辛格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外交家、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本书为基辛格的处女作,部分为政治传记,部分为外交史,既有基于历史文献的严谨历史叙事,也有基于其理论的客观分析和评论,集中研究了俄国击败拿破仑后世界各国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关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国际稳定的要素。 该书所阐发的“均势外交”思想奠定了基辛格战略思维的基础,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 该书看似一部讲述欧洲历史的著作,但基辛格在书中亦描绘了均势外交的基本原则,而我们也不难在他日后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采取的政策当中发现这些原则。本书清晰地表明了基辛格的观点:国际和平最好不是由法律或者国际组织来确保,而是要依靠分散权力以克制强势者的野心来实现。 == 作者简介 == [[亨利·基辛格]](1923- ),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德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1950年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及国际关系中心任教。1969年起在白宫工作,曾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国务卿、总统情报委员会委员、国防政策顾问等职位。1971年7月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先遣代表秘密访华,为中美建交作出卓越贡献。著有多部作品,如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重建的世界》《[[美国外交政策]]》《大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和回忆录《[[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复兴岁月]]》等。 == 原文摘录 == Talleyrand said that nobody who lived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would ever know how sweet and gentle life could be. He was a Rococo figure, complex, finely carved, all surface, like an intricately cut prism. The Austrian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contraption whose wheels revolved with an infernal noise without advancing one inch. == 书评 == 亨利·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今年96岁的他,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重建的世界》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最早是在1957年出版的,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也是基于基辛格1954年在哈佛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基辛格成名之后,《重建的世界》便成为了一本战略与外交的经典著作。 所以,当一个人成名之后,他之前的作品,基本都会成为经典。由于这本书是在作者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行文、用词的问题,读起来有些艰涩。 书中大篇幅地引用史料、会议记要、协议说明等让读者阅读起来,觉得有些枯燥。但是,好在的是基辛格对于重点历史人物的描写,非常地生动。 此书以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强国对于未来国际均势的规划,进行了各方的角力。谈判会议的主导方由: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四大强国负责,各小国、城邦参与,对欧洲的领土进行了重新的分配。 你能从历史的背景下,通过作者的描写,看出角力的细节,以及设计新的欧洲均势框架的人:英国外交负责人卡斯尔雷,如何被作者追捧的奥地利天才外交家梅特涅所PK下去,一切都按着梅特涅所精心设计的线路走下去。 梅特涅能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让各方同意其设计的协议内容,妥协自己之前强烈要求的协议内容,并且使其达成均势的“合法化”,这样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条约,加上外交手段,约束并合法化了国际秩序。 重新建立了被多方认可的“合法”的国际社会,防止条约内的各成员国之间,出现“革命”问题,从而打击甚至是破坏新建立起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奥地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并不是一线强国,但是,就是凭借有一位天才般的外交家梅特涅,而成为这场新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所以,作者也期望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当前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外交的手段来达到各方的平衡。 军事只是最后的,也是最不用动脑子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是,能通过外交手段把复杂的国际关系、国际利益处理得当,却是最高的智慧。 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大的历史背景,1954-1957年,正是美国和苏联,北约和华约大冷战的时刻,而且,还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各方势头正猛,极有可能爆发新一轮的世界大战,所以,作者希望借助历史前辈们的经验,来解决当时国际社会中的棘手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就是国际外交,目的是再次避免战争(和平),因为战争的代价不可估量,而和平的基石是各方势力的平衡,即均势。 这本书我个人看完后的感受是,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事件线,一条是人物线,事件线即维也纳会议,会议实现了欧洲大陆各大国对领土与边界的重新划分,形成了新的均势;人物线即是作者追捧的梅特涅,梅特涅运用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让欧洲获得了长期的和平。 天才,仿佛是上帝对于人类的恩赐,每隔一段时间,人类就会在不同领域,出现个别的天才人物,梅特涅去世后的64年后,世界又一大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出生,这或许是上帝的有意为之。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对比了一下另一位历史人物: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他与梅特涅(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相差近半个世纪出生。 梅特涅去世时,俾斯麦刚好44岁,这时正值俾斯麦登场,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 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梅特涅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去世后的第七个年头,自己终身所服务的国家,竟然被自己当年像玩孩子一样玩的普鲁士给打败了。 我时常在想,要是俾斯麦和梅特涅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不知道是梅特涅能用“外交”搞定俾斯麦,还是俾斯麦用“军事”搞定梅特涅。 结合当今世界的现象格局来看,未来的世界格局更多的相信是中美的竞争。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27548/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重建的世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