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24.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遥远的星辰 的原始碼
←
遥远的星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7/M00/AA/3C/qoYBAFxik9KASQjZAAEFg5qUS5M982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451353/5450950424/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 作者简介 ==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 原文摘录 == 什么星悄然坠落而无人见之? ——威廉 福克纳 这是我从怪物横行的星球上传递的最后的信息。 我再也不远浸淫于文学这肮脏的海洋。从此以后我将低调地写我的诗,找份工作糊口,在不打算出版我的作品了。 == 书评 == 当代不少写字人有个坏习惯:喜欢自称诗人。半真半假的自封,一边调戏着“诗人”在今天的处境和定义,一边又难免对那个头衔流露出觊觎和向往。 仅极少数自称诗人的小说家,在大众心中赢得承认,如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又如英年早逝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年轻时波拉尼奥的名片上只有两行字:“诗人,流浪汉”。然而在“晚年”的采访中,他承认年轻时写诗是因为那比写小说省力,他甚至承认了年轻时自命诗人更多地是想过诗人那样的生活。 自遗作《[[2666]]》暴得大名,波拉尼奥死后变成超新星,加倍发光发热,新书出版速度竟比活人作者犹有过之。不过越新出版的一般反是越早期的作品。中文版《2666》问世4年后,有了中文版《遥远的星辰》。这应算波拉尼奥的第一部扛鼎之作(火车上勾搭到陪伴至生命尽头的情人,送的就是这本),堪与日后《[[荒野侦探]]》、《2666》两部巨著鼎足而立。 《遥远的星辰》脱胎自他更早期的一部小说《[[美洲纳粹文学]]》,后者也拿了文学奖,却因当时他竟穷得装不起电话,主办方无法及时通知,遂与奖金和出版失之交臂。数年后波拉尼奥又得了个出版机会,谎称手头正有长篇小说,并在短短两周内赶写出这部《遥远的星辰》。 当然实际上,波拉尼奥的全部小说都是“赶死线”的产物,提笔之初,便自知肝病,命不久矣。和时间赛跑当然需要一点技巧,读者常惊讶波拉尼奥小说横冲直撞的大胆,或匪夷所思的急转弯,这些被目为先锋/实验的东西,或许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核心的难题和华彩在于,如果采用单刀直入没有矫饰的行文,如何把同等容量的素材(虽然他似乎从来不缺素材)拉扯成一个“长篇小说”卖钱呢?尤其在这本《遥远的星辰》中,波拉尼奥的处理,已近乎特技飞行。 《遥远的星辰》故事本身就是讲一位智利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卡洛斯·维德尔,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飞行员+诗人,或令人想起《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不过这位维德尔却是皮诺切特的鹰犬,原为《美洲纳粹文学》里压轴的大恶棍。 维德尔身上直接并置了波拉尼奥作品中的两组主题——如《2666》开头引用的《恶之花》名句——“恐怖的”现实和“无聊的”文学。维德尔用飞机喷气在天空中写诗,不啻为一种当代-行为艺术的勾当,难以定论究竟属于天才还是噱头。而他写下的诗句——大多是简短的判断句,却也同样难以置评,诸如:死亡是友谊/死亡是智利/死亡是责任/南极是智利……因为到头来,死亡和祖国这两个词,意义既无限丰富又最为单调。 维德尔和“我”相遇在大学里的诗歌社团,而相对于诗歌价值的暧昧不清,谋杀毕竟是件真事情。维德尔残忍杀害许多左派女学生,弄成照片展邀请军界朋友围观,自曝其罪,自毁前程,就此失踪。小说到此,若是村上春树之流来写,可能就“聪明地”收工了,但对于波拉尼奥却刚刚开张。 维德尔定下了主角-主题,连下去的不是情节线,而是主题的各种变奏,约等于Jazz中的即兴,人物被当成乐器玩solo。谁能想到波拉尼奥会突然把诗歌班的老师拉出来演一段(革命主题)?紧接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是,波拉尼奥竟然又把这个这个诗歌班老师的对头,另一位老师,solo了一段(诗歌主题),再之后,“不禁想起”一位朋友无臂的诗人朋友(他化身为巴塞罗那残奥会的吉祥物)……读过的人活血不得不承认,爵士乐、特技飞行和诗,实在是一回事。 维德尔(Wieder)的名字本身的含义又变奏了整整两页,维德尔本人也从杀人犯-飞机员-诗人,变奏为用粪便精夜之类涂抹古今名著的地下艺术家——还是说,他的主题从来都是“可笑的艺术摧毁者”?在波拉尼奥的小说里,一切诗人都失败了,然而一切试图摧毁诗歌的行为也都失败了,回望历史的黑夜,唯一闪耀的星辰,只有文字。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85982/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遥远的星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