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2.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轻风细雨漫土墩(苏小桃) 的原始碼
←
轻风细雨漫土墩(苏小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轻风细雨漫土墩'''<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652436/pexels-photo-865243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轻风细雨漫土墩》'''是[[中国]]当代作家苏小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轻风细雨漫土墩=== 一个秋日的午后,凉风阵阵,细雨菲菲。站在老家的大院儿里,望着这个用黄土筑起的高高的方形台子,泛青而晦暗的壁面上深深浅浅的印痕,和旁边那条因风雨冲刷、岁月消磨得几乎快要消失了的土梯时,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个立体的土台子原来就叫“墩”,或者说就叫“土墩”。 我为自己的“突然”顿悟激动不已,也为自己因“土墩”而穿越历史长廊、追忆家史往昔、捡拾时光翡翠、感受真情岁月,并写下这些文字而感动不已。 是啊,它怎么就不是墩(墩为Dun音)了呢?!从它存在时起它就是墩。 打记事起,家里人和村里人,都习惯叫这个土台子“Dong”,近似于现今网络上传的Duang音,就一个字儿的称呼,很干脆,但后鼻音却压得重重的。可就是这个双音节组成的发“Dong”音的字,竟然“蒙蔽”了我很多年。天真的我一直以为它就叫“东”,却又生拉硬套地琢磨着,它不明明是坐落在大院儿的“南”边,怎么就叫“东(Dong)”呢?也曾想过,“东”是个方位名词,怎么能是个物体的简单称呼呢?可它不是“东”,还有什么字能够代替它并能落到纸上呢?上学时Dun音的字我识的很少,多年后学习写作也没能识的几个Dun音的字来,哪里会把这个从小到大熟知的,家人们、乡邻们口语里称呼“东”(Dong)的土台子,与应当是“墩”(Dun)的土台子联系起来呢? 小时候,常常听到大人们关于Dong的话,比如说,这个Dong可救过人呢……去Dong上看看菜长好了吗……Dong上都落霜了,亮白亮白的,天气真的变了……Dong边打口水井,肯定水汪汪的……去年,母亲与大哥商量着在老院子北边的崖背下翻新上房时都还说,南院门北上房,这北上房的房门可不能对着南院儿的大门,沟沿畔上风大,要对着Dong,Dong可瓷实着呢,挡风很……就是前些日子电话里跟姐姐核对下有关墩的事情,五十多岁的姐姐用手机传来信儿时也写的是“东”……看看这个Dong,与墩之间真的没多大联系,反正就是现在长宽高都差不多七八米的土物罢了,很坚固、沉稳地坐落在大院儿南边。 一直以来,大院儿除了北面崖背的环境地貌变化不大外,东西南三面的房屋,牛棚羊圈鸡舍,院墙,挨着院墙的果树园、菜园儿,碾粮食的场甚至连茅厕(老家对厕所的称呼)的位置都发生过很多变化,唯独这个土墩,不管这个家这个院儿如何拆建、翻新,依然保持着原貌。只是,因为土墩过高,早些年间家里扩建院子、打筑院墙、填筑壕沟时,母亲叫人把墩的梢墙挖掉并铲墩取土,墩也就矮下来约有四五米,后来就不曾再动过了。但土墩依然占据了院子南边很大一块地,在岁月的风雨中静止着坚守着,岿然依旧。 从父亲的父亲到大哥的孙辈,土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和时光,被岁月的风风雨雨烙印上了深深浅浅的印痕。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大家族血脉相传与历史发展的见证。土墩的传奇章节,土墩的经典古今,老人们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在我的欣喜和激动中,墙皮潮湿着的土墩显得冷峻突兀起来,又一阵风儿吹过,仿佛土墩久远的故事从岁月中飞旋而来,很多仿佛隐秘中经过的事情也不断翻卷起来……突然地,奶奶的影子父亲的影子,母亲的光阴我童年的时光,一下子就靠近了我,很多记忆叠加的故事立时涌上我的心头。 清凉的雨丝中我再一次被感动,泪花禁不住打着圈儿充溢了我的双眼…… 说起土墩,不能不说起很久以前那个黑色恐怖的日子。 那天早上,爷爷去本县单家集赶[[集市]],当天返回时天色已晚,便借宿于一个叫大岔村的亲戚家。当晚,突然天旋地转、飞沙走石,山中传来巨大的回响……一场罕见的地震让村庄瞬间陷入混沌、荒凉之地……第二天,幸存的爷爷赶回村庄时,腰庄村的惨象跟大岔村一样,整个村庄一片废墟,房子倒了,窑洞塌了,树木断了,牲畜没了,就连陡坡沟畔都不见了。弥漫在呛鼻的土腥味中的村子很静,静得连以往的鸡叫狗吠、鸟啼虫鸣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人的生命的迹象呢?“我的真主呀,咋就这么大的白俩(灾难)啊……” 爷爷在废墟上呼喊着挖刨着,没一天功夫,刚刚四十岁出头的爷爷头发白了,胡须也长了…… 这场震灾就是被时称“环球大震”的[[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晚上,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极具灾难的日子,同样给我的家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废墟上,家里几十口人仅幸存了爷爷的小女儿、只有3岁的我的娘娘(“娘娘”即口语中的“姑姑”之意)哈尔。 只要有一口气,人总是要想办法生活的。为了活命,爷爷带着哈尔娘娘,和村里几名幸存者逃往异乡,后来又重返故地,在外乡亲戚们的帮衬下,开始在荒芜、凄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搭建房舍、[[开荒耕地]]、种田养牲,也收留了一些同样落难到此的乡亲,包括,后来的我的大奶奶(爷爷后续的家室)和我的亲奶奶。 确切地说,被我们称为“大奶奶”的奶奶,是爷爷为自己续的弦,是邻村人,地震后她和幸存的四个子女艰难为生,爷爷也是为拉扯孩子们成人就娶了大奶奶。 那些年,落难到村里的人不少,只要愿意,爷爷会把他们收留下来,或者看着安顿到村里住下来,一方面使他们有个落脚之地,给一口[[粗茶淡饭]]救人性命于危难之时,另一方面也是给村子里增加些人气、增加些干活的人手(当时对下苦干活的人的称呼),让这个村庄烟火不断,也让这个村庄从此不再没落消失。 此后经年,家里的人由几个人到好十几号人,村里人也多了,开垦的荒地、饲养的牛羊多了,开挖的窑洞、搭建的茅舍也多了,村庄重现生机。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村庄还是独村、独户、独庄园,饥荒、灾荒甚至战乱引发的土匪抢劫事件时时发生,墩,便是那些年多少有些[[积蓄]]的[[大户人家]]“耗资”建造的物儿。爷爷决定打墩,据说,请了方园附近的大能人,投入了全村人的劳力,经过一半个月的“大会战”才打成的。 最初的土墩,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见的古城墙的一个烽火台,是人工搭架、背运泥土、用泥土铸就的。土墩有十四五米高,底部长宽各约有十米,呈梯形而上,渐高渐窄,顶上长宽各有七八米左右。东侧紧贴着中间墙壁突出一个呈直角三角形的土坯墙,约三米高、五米长的斜坡梯通向墙壁中间,土梯仅供一人上爬。墙壁中间挖有可容一大人进出的小门,小门进去后空间稍大点,紧接着便是一个像[[天井]]的矩形洞直通高处,借助梯子或左右墙壁两边的“脚窝”(供脚踩住往上攀登的台子),往上攀升数米可上到顶层。顶层是宽阔的地棚,其上又铸有房子,留有小门供人出进。墩的四面还有高起来的梢墙,梢墙有哨眼、有豁口。土墩高大、厚实且坚固,在那个[[饥馑]][[战乱年代]],主要是用来防御外来者入侵和躲藏[[土匪]]之用。 土墩的落成,自然使家中多了安全感,成了家族威望和富有的象征,也使爷爷在家族中、在村里更显[[威望]]。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苏小桃,回族,宁夏西吉县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轻风细雨漫土墩(苏小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