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242.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赏灯 的原始碼
←
赏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赏灯</big> ''' |- | [[File:T0161dc69b3ac96667f.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61dc69b3ac96667f.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94192&sid=6006985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赏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节]]举办活动,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50)。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并申报的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8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赏灯 外文名; The Lantern 分类; 民俗 地区; 中国 =='''地方民俗'''== 由于在客家地区"响丁"与"赏灯"的读音相同,人们常常将普遍存在于广东兴宁客家聚集地的传统风俗"响丁"认为是"赏灯",实为对"响丁"这一民俗的误解。[1] 响丁,指家族里面增加了男丁。 响丁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十三和十四这几天。响丁的时间亦因姓氏、村落的不同而不同。 兴宁的响丁(花灯)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 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的活动。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少得可怜。 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 围龙屋,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 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兴宁的"响丁节",比任何一个节日都隆重!在外的游子,往往没时间回来吃年夜饭,却也会千方百计的赶回老家过"赏灯节"。 "响丁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村里的负责人会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大量的鞭炮(都是集资购买的,动辄耗资十几万),拆开包装,系在准备好的竹篙上,然后让村人扛着(以前只准男性扛,如今已不分男女);请来舞狮舞龙的,敲锣打鼓的一起出发,去"接花灯"。其中,兴宁市松山下赖屋赏灯接花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典范。 如果碰上同一姓的多个村子一起"请花灯",那队伍就更加壮观!一面面庄严的姓氏旗以及一面面鲜艳的彩旗,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迎风飘扬;雄狮与彩龙,随着鞭炮的轰鸣而欢腾跳跃! "花灯"一般都是事先选购妥当,存放在镇上的"姓氏祠堂"(在镇上没有设立"姓氏祠堂"的,也会选择一个门面较气派的店铺来存放"花灯")。 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者说四句[[吉祥]]的话儿,然后众多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村里的两个"新丁代表"扛起崭新的花灯,往村里出发。(所谓"新丁",即是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前一年最先出生的男孩,则称为"丁首",第二个则为"次丁首"。如果一个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新丁",则由"丁首"与"次丁首"的家庭代表扛花灯;如果村里只有一个"新丁"或者没有,则由该村德高望重者替之。) 在花灯存放地至村子的路途中,鞭炮声都不会停。因此,每逢"请花灯",整条道路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 当把花灯"请"回村里后,会将其挂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购买的鞭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人们称之为"迎丁"。(在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都读"dian"音的第一声。因此,"响丁"又叫"上丁"。) "响丁节"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作客,并且还会有众多舞狮舞龙的到该村进行庆贺。 为了招待亲朋好友,主人都会做一桌非常丰盛的"客家午宴":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盐焗鸡、腐卷、红烧虾蟹…… 到了"响丁节"的晚上,全村的男性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晚餐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 上完香,大伙都来到围龙屋前的"禾坪",一起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有的村子还会升放"孔明灯"。 这些"烟火活动"过后,全村人会再次聚到祠堂,观看男同胞们的"猜拳";有的人会一直闹到第二天。 =='''赏灯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的布灯习俗,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端门是隋唐洛阳城皇城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既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唐武后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描写唐洛阳城里灯节之夜的热闹景象。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 唐朝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可见东京洛阳灯节时是"漫挂红纱满树头。"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中,李逵闹东京的背景描写,或许就是取材于这些现实生活情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发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北京灯会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北京,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清末。<ref>[https://wenda.so.com/q/1514629453216219 元宵节赏灯的来历], 360问答 ,2018.09.25</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赏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