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128.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诗意蓑笠(范诚) 的原始碼
←
诗意蓑笠(范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诗意蓑笠'''<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401471/pexels-photo-2940147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诗意蓑笠》'''是[[中国]]当代作家范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诗意蓑笠=== 在长沙市雨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我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一件蓑衣。 一双长满老茧粗糙的手,在不停地拨弄着粗大的钢针和棕绳,飞针走线地穿梭着。那蓑衣渐渐成型,像一只山鹰展开着翅膀。表面的经纬线纵横交错,绷得紧紧的,像古装戏里勇士的盔甲一样结实而耐看。 很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了。睹物思情,一时间,我浮想联翩,思绪飞向那远去的童年岁月。 蓑衣,是江南农村[[春]]夏天人们经常穿戴的一种防雨工具,也是我们儿时最常见倍感亲切的一种物件。 蓑衣与斗笠似一对亲兄弟,它们总是形影不离,和谐地相伴在一起。 江南的春夏,总是阴雨绵绵。炊烟袅袅的早晨,或是暮雨潇潇的[[黄昏]],我们都可以看到耕种的男女,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穿行于密如蛛网的阡陌,或耕耘于明镜般的农田,共同编织着春天的梦幻。 我家隔壁的满爷爷就是编织蓑衣的,因而我对这个行当最熟悉不过。 在我的故乡,编织蓑衣叫“拤”蓑衣,拤蓑衣的人叫“蓑衣匠”,是七十二行中的匠人之一,很受人尊敬的一门手艺。 因为自小从农村长大,我曾多次见证过“拤”蓑衣的过程,那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活计。 制作蓑衣的原材料,来源于一种叫棕树的树。 棕树是一种经济类树木,也称棕榈树,就生长于江南农家的屋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它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棕片上。同其他树木不一样,棕树在成长中,它的杆上包裹着一层层棕片,有点像竹笋的壳一样。不过笋壳是自然脱落的,而棕片是需要人工去剥的。据说棕树每月长一片棕片,每隔那么几个月,就可以用刀子去剥棕片,一次能剥下好几片来。剥的树多了,棕片也就多了。背回家,晒干,既可以捆绑着去变卖,也可以留着自家用。它可以搓成箩筐用的绳索,可以做成床上的棕垫,还可以做布鞋的千层底儿,其中用途最多的,莫过于加工蓑衣了。 因为棕树的用途广泛,在[[故乡]],旧时还有一句俗话,叫“家有千棕,不松要松”。意思是一个家庭栽上一千株棕树,日子就会过得很轻松的。 蓑衣的编织过程是很[[神奇]]的。 只见蓑衣匠将一张张棕片,用事先准备好的棕绳,分上衣下裙分别缝起来。然后,将它们上下拼接缝合,这就成一件蓑衣了。它的上衣披肩宽大,展开来就像一对老鹰的翅膀。下裙则像燕子的尾巴,因而穿在身上,有一种想飞的感觉。 制作斗笠要简单一些,先用竹篾编织成斗笠的骨架,在上面糊上油纸,再将编好的头套装上去,就算完成了。 旧时代,没有发明塑料薄膜等,根本没有别的防雨材料,这种蓑衣与斗笠,就是最好的防雨工具了。在春寒料峭的雨季,它们既能遮风挡雨,还能避风防寒,同时,穿戴上它们又很透气舒适,所以,乡下老百姓都喜欢穿戴它们,每家都备有那么几套。 江南的春夏,总是淫雨霏霏,淅淅沥沥。 我想起了大人们穿戴蓑衣斗笠在田园里[[劳动]]的情景。 那时候还是大集体,出集体工,[[农民]]伯伯们赶着牛耕田。那牛似乎一点也不怕雨,在斜风细雨中拉着犁耙,更起劲了。伯伯们穿蓑戴笠,在雨中奔走着。空荡荡的田野上,只看见他们矫健的身影。烟雨迷蒙中,似一幅幅凝固的画,更像一首首流淌的诗。当他们收了工,回到家,脱下蓑衣时,那蓑衣里面,还冒着热气。 人们在稻田里扯秧栽秧,穿蓑戴笠,远远看过去,像一群稻草人。走到近处,可听见他们扯秧时的哗哗水响,可看到他们面前插下的一排排整齐的秧苗,似一版版绿色的乐谱。 自幼,我们便为大人们守护着蓑衣斗笠。雨停时,他们脱下蓑笠,放在一旁,让我们守着、玩耍。暴雨到来时,父母往往自己不穿戴蓑衣斗笠,却将它们披戴在我们身上。 记得一次在狂风暴雨中赶鸭子的情景。 时近黄昏,瓢泼大雨,倾泻而下。电闪雷鸣中,鸭子已失去了方向,在水田里乱窜。我六七岁,个子太小,不能披蓑衣,只带着一个斗笠。狂风袭来,把我的斗笠从头上掀下来,吹过了几坵稻田。我赤着脚,踏过水田,拼命地去追赶着。虽说是一个斗笠,但它就像战士的钢枪一样,我不能把它弄丢。我成为一个雨人,衣服淋得透湿,雨水和泪水混在一起…… 童年生活总是忧伤的,回忆童年的往事却是[[幸福]]而甜蜜的。 长大后,读了一些书,喝了一点墨水,我猛然[[发现]],蓑衣和斗笠,竟然是所有农业生产工具中,最被文人墨客关注和吟唱,最有韵味、最具诗意的一种。 这从历代的诗词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轨迹。 早在《诗经》里,就有它们[[清晰]]的身影。 《诗·小雅·无羊》中,有: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意思是你来这里放牧,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干粮。于是,古老的放牧画面,瞬间闪到脑际。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地之间,牛羊成群。放牧人披蓑戴笠,身背行囊,手持牧鞭,轻轻地挥舞着。动作潇洒,画面唯美。诗歌就是这样凝练,几句话,十几个字,一幅古人放牧的场面,便被形象地勾勒出来,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到了唐宋,那些文人雅士们赋诗填词,把蓑笠作为一种道具,赋予它们更多的鲜活场面,更多的诗情画意。 较早描绘它们的是张志和,他的《渔歌子》词是这样写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早年得志,中年因各种变故,远离红尘,浪迹江湖。来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渔隐,自称烟波钓徒。 他泛舟于烟波浩淼的江面,或垂钓于绿杨垂岸的柳堤,每天一抬头,便看见西塞山前,白鹭飞舞,畅意天空;低头,便见到桃花水中,鱼翔浅底,任意西东。此情此景,也是醉了,就是遇到斜风细雨,也不想归去。疏淡的田园生活,宁静的山居环境,徜徉于心中的美好,因而写下这样绝美的词句。 其次,要数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时写下的一首千古名诗。 永州地域偏僻,出产异蛇,是唐宋时期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流放最多的地方。 柳宗元从朝廷被贬到永州之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他是十分孤独的。千山没有一只鸟,万径没有一个人的踪迹。大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旷野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却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一位孤独的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独自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垂钓。他能钓到鱼吗?他是在独享满江风雪。 这个渔翁,[[自然]]是诗人自己。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寒江独钓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同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吕岩有一首描写蓑衣的诗,则清新明快得多,题目为《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古老村庄,晚风吹拂。牛羊归巢,牧笛声声。牧童归来,吃饱饭后,居然不脱蓑衣,卧看月明。好一幅牧牛少年既天真活泼,又无穷野趣的画面,歌颂着乡居生活的[[美好]],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到了宋代,苏东坡也写蓑衣。他的《定风波》词是这样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一个春天遇雨而作。上阙的词意是,不要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慢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该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借雨中潇洒徐行,表现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个性,以及旷达超脱的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淡定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到了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题诗,根据画中的意境,巧妙的嵌入九个“一”,尤其是首句“一蓑一笠一扁舟”,写绝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景象: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个人是独的,但一蓑一笠一舟置身于山水之间,纵横于江湖之上,融入大自然,并拥有一江秋色,又是博大而丰富的。诗人,就要有这种开阔的胸襟,这种广博的[[情怀]],其诗才能感动人,才能鼓舞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纤产品的出现,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逐渐代替了蓑衣。这种化纤产品,造价低廉,重量轻盈,防雨效果好,且穿着方便。因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蓑衣用得越来越少,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斗笠,因为方便,仍被人们使用着。 但在我的印象中,蓑笠仍不时地出现。不知道是武侠小说里还是古装的[[电影]]电视剧里,那些绝世高手,往往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他们常常坐在大路中间,守住来人的方向,把斗笠压得很低很低,让人看上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场。 更多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老百姓披蓑戴笠,耕田插秧的情景。还有江边的老百姓,在江面捕鱼垂钓的场景。更有那山中猎人,披着蓑衣,带着猎狗,上山打猎的场面。那蓑衣既可以挡住山中厚重的露水,迷惑山中的动物,更像盔甲一样,是对抗野兽的重要防身工具。 在我的[[故乡]]湘西南,有“六月六,晒龙袍”的民俗。到了这一天,老百姓家里自然是没有“龙袍”可晒的,那就晒蓑衣吧。 一件件蓑衣挂在竹篙上,在火热的太阳下,蒸发着潮湿的水分,在地面留下厚重的投影,也是乡下一道奇妙的风景。 一点不错,蓑衣就是老百姓的龙袍,是老百姓世世代代出征耕耘的战袍。虽然它们已经进入了民俗馆、博物馆,但作为服务于老百姓数千年的农耕图腾,老百姓永远不会把它们忘记!<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范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诗意蓑笠(范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