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35.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认知语言学 的原始碼
←
认知语言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bebcfebd/6135e76487fed156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246093/6088585597/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认知语言学'''》,作者: 王寅,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2007-1,页数: 681,定价: 37.00元,ISBN: 9787544602051。 读书,可以治愚启智,修身进德,是一种修养方法,是一种[[心灵]]沐浴。古人云:“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ref>[https://www.mindhave.com/mingrenmingyan/dushumingyan/3035.html 关于读书的名言],阅来网,2015-01-11</ref>。”[[冈察洛夫]]<ref>[https://www.doc88.com/p-7012364266226.html 冈察洛夫及其作品研究],道客巴巴,2016-04-27</ref>说:“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限发展。”读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好书,如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哲人进行对话,能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 ==内容简介== 本书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并以此为主线,将定义中提及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对诸如感知体验、范畴化、认知模型(包括CM、ICM、ECM、心智空间)、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识解等认知方式,逐一展开论述。 狭义认知[[语言]]追求用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个层面作出统一解释,包括语音、词汇、词法、句法、构造、乃至语篇(首次尝试运用这些认知方式来解释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本书还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扩展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认知研究简介 第一节 认知、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 第二节 两代认知科学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主要语言学派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第三章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上) 第一节 范畴与范畴化 第二节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 第四章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下) 第三节 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第四节 范畴化的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 第五节 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第六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 第五章 意象图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OVER”、“ON”、“上”的意象图式与语义分析 第三节 动觉意象图式与形式空间化假设 第四节 意象图式与句法构造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第三节 ICM与主义理解 第四节 ICM与转喻 第七章 事件域认知模型 第一节 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解释基本句法构造的原因 第三节 兼顾线性与层级分析 第四节 兼顾动态与静态分析 第五节 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 第六节 间接言语行为 第七节 记性转换 第八节 转喻的体验基础 第九节 词义变化方式 第十节 反义同词现象 第十一节 结语 第八章 认知语义学 第一节 语义研究简史 第二节 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第三节 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第四节 认知语义学主要内容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象征单位和构造 第三节 区分两种自治观 第四节 Langacker论构造语法理论 第五节 Croft和Cruse论构造语法理论 第十章 认知与语篇(上) 第一节 语篇研究简介 第二节 衔接与连贯 第三节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第十一章 认知与语篇(下) 第四节 动态分析 第五节 连贯的程度性与原型理论 第六节 话题与连贯 第十二章 隐喻认知理论(上) 第一节 隐喻的性质和定义 第二节 隐喻的分类 第三节 语音隐喻 第四节 语法隐喻 第十四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第六节 隐喻的产生原因及其功能 第七节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第八节 中西隐喻研究对比 第九节 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第十四章 语言符号象似性 第一节 象似性的狭义和广义理解 第二节 象似性与任意性争论简史 第三节 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单层面与多层面 第五节 描写性与解释性 第六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 第七节 象似性辩证观与任意性支配观 第十五章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拟象性话语 第二节 象似性原则与语用原则比较 第三节 小结 第十六章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第一节 传统语义观与翻译 第二节 解释派哲学的语义观与翻译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第四节 实例分析 第十七章 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 · · · · ·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认知语言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