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63.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蓝关戏 的原始碼
←
蓝关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蓝关戏</big> ''' |- | [[File:蓝关戏.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道情戏(蓝关戏) 项目级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编号;Ⅳ-71 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流传地区;山东省莱州市、招远市 |} '''蓝关戏'''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古老的戏曲剧种,属于高腔"道情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以八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上演的剧目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流传地区== 蓝关戏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流行于莱州市、招远市境内,是明代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其中,尤以[[莱州]]市的[[金城]]镇、朱桥镇、[[平里店]]镇、梁郭镇、西由镇及招远市的金岭镇等地盛行。莱州的东季、龙埠、马回沟、李家疃、麻渠及与之毗邻的招远的蚕庄、小河头等村镇,是蓝关戏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蓝关戏窝"。<ref>[http://cul.jiaodong.net/system/2019/07/08/013896508.shtml 蓝关戏] , 烟台文化网 2019-07-08 </ref> ==艺术特色== 蓝关戏的突出特征是一个人在台上独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不用丝竹管弦相伴,一直处于以"干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由于"帮、打、唱"三位一体,相映生辉,其音乐独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交响性。蓝关戏发扬了弋阳腔极强适应性的传统,"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并赖于当地一些特殊民俗而扎下盘根存留于世。蓝关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当地民俗相随相依,形成了特殊的异质风骨,它以家族封闭式纵向传承为主线,得以延绵充续;以保守的模式为后人留下"原汁原味"的古老蓝关腔韵;以神话传奇为母体,保持了自己的传统风范。它灵活度曲,顺口可歌,易唱易学、通俗易懂,立足特色,变革创腔,不断更新嬗变,得以延绵拓展,臻于完善。 "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唱腔是蓝关戏音乐的主体蓝关戏常用的唱腔曲牌有:高腔、平腔、悲腔、老腔、昆调、赞子、哭五更、说书调等,曲体短小,音调简洁明快。帮腔是蓝关戏"帮、打、唱"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蓝关艺诀有"七分帮、三分唱"之说。帮腔的演唱以真声(大本嗓)和假声(二本嗓)相结合的方法,既幽雅纤细,又粗犷豪放,颇具诗意和交响性,使无伴奏干唱的蓝关戏增添了活力和光彩。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打击乐是蓝关戏音乐的另一显著特征,它以独具的气势,鲜明的节奏,进一步强化了蓝关戏的艺术特色。伴奏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而且是随着剧情的需要,有所增减。唱"高腔"时,全套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唱到"悲调"时,减去大锣、大钹,伴音衬托低回缠绵的感情。因此有"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戏谚。<ref>[http://www.sdsysyjy.com/info.aspx?ai_id=1170 山东蓝关戏:七分帮,三分唱] , 中国文化报 2017-09-12 </ref> ==历史渊源== [[File:蓝关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据资料记载,蓝关戏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连字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弋阳腔已经销声匿迹,然而在莱州的民间,原始风味犹存的蓝关戏却幸存下来,蓝关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其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并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及其它成分长期演变而成。蓝关戏在当地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 19世纪初的清朝道光初年是蓝关戏的极盛时期,在莱州相继涌现出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十几个"连字班"和一大批专攻此业的演唱者。东季班以演《[[东游记]]》为主,称"文蓝关",龙埠班以演《[[西游记]]》为主,称"武蓝关",一文一武、轰动一时。 在19世纪末的清朝光绪年间,龙埠、东季、马回沟、小河头等村红白喜事"非蓝关戏不请"。每逢各种庙会、山会,这几个村子的艺人便云集一堂,献艺交友,同台搭档演出,至20世纪50年代尚未中断。随着地域的差异,蓝关戏又逐渐形成了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东西两路。在当地,艺人们有句口头禅叫"十里蓝关音不同,音同唱不成"。 ==主要剧目== 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的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剧目的来源一部分是根据中国元末明初的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主要叙说了八仙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此外,当地艺人还精编了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小戏《[[刘客钓鱼]]》、《绒花记》等。在历史可靠的有:约在1836年左右莱州龙埠艺人张君柴编写的《乌计国》一戏,并成为蓝关戏的保留剧目。1875年龙埠文人[[张云贵]]用了三年的时间编写的《[[刘全进瓜]]》一戏,也成为蓝关戏久传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 ==传承保护== ===演出团体=== [[File:蓝关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流行于莱州乡野的蓝关戏班社由来已久,历代相沿,成为传统。其班社属业余性质,半农半艺,农忙务农,农闲传艺,不计报酬,旨在育人。其班社又常称"脸子班"、"拨脸子"、"耍儿会"等。既非正式坐科,亦非跟班学艺,往往是邻里相授、街邻互取,或者是父子相传、祖孙数世。通过年复一年的"拨脸子"(教唱学艺)活动,培养了一代一代的蓝关名伶,派生出一代一代的艺术风尚,均缘于其师承的拓展延续。如:1821-1851,清朝道光年的[[季京文]]、张君柴、[[李京元]]、王贺义等,均都各有师承,各有建树,名闻当时剧坛,成为蓝关一代宗师。同时,他们又都能推心赐教,传入后人。继之而后,1875左右,也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中,[[张义堂]]、唐京祥等师承于[[张君柴]]、李京元;[[季希奎]]、李振平宗法于[[季京文]]、季显文;[[王贺义]]、王喜莲传艺于[[周子舜]]等,也是蓝关一代传人,均都师出有名。追溯蓝关戏的师承关系,到21世纪初可上溯五代以上,并大致脉络清晰。 上述代表艺人各领风骚,深为观众推崇。如:[[季京文]]的激情豪壮、奔放飘逸;[[季显文]]的旷大潇洒,脆亮爽直;[[季丕京]]的宏亮工稳、舒展流畅;[[张云贵]]的清秀雅淡,遇回宜人;[[季京元]]的低回婉转、甜润内涵;[[郭同弓]]的情深味浓、娓婉秀丽;[[王贺义]]的俏丽活泼、玲珑自如;[[季祥臣]]的壮阔洪亮与季之周的秀丽清雅;[[张日明]]的清脆高亢与张春吉的情趣诙谐;[[李祥山]]的慷慨激昂与郭孟家的温厚圆熟;[[王喜凤]]的老练稳重与[[邵发祥]]的豪爽激情等等,都各有建树,各具风范,闻名于当年,流传于后世。 ===传承情况=== 传统的蓝关戏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以家族封闭式纵向传承为辅佐。 蓝关戏一般没有剧本,都是邻里相授、街邻互取,或者是父子相传、祖孙数世,通过年复一年的教唱学艺活动,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过去蓝关戏的戏班子多属于业余性质,多半是乡村的业余爱好者们在农闲季节临时集合自组班子,自由活动,以娱乐为主,演义务戏。平日里,演员们各有职业,或务农、或做手艺,演完戏后各自归家,重操旧业。演出的地点多在乡村的神庙或临时搭成的土台子。 [[File:蓝关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到20世纪40年代的建国前夕,已渐呈衰微之势。由于蓝关戏是口传心授的,就是以师傅教徒弟的形式传承,师傅根本没词没谱,有代表性的艺人逐渐减少。虽然蓝关戏所演剧目有近百出之多,但因历史上无刻本流传,不少精彩剧目随着很多老艺人的去世而烟消云散,到21世纪初,已经看不到一出完整的蓝关戏,蓝关戏面临失传。 为把这古老的剧种保护下来,从2003年开始,莱州市文化局组织专人对蓝关戏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2006年起,当地政府又划拨专款普查、保护蓝关戏,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打算建立以金城镇龙埠、东季为代表的文化生态保护村,对蓝关戏的业余班社及代表艺人进行扶持和保护。2006年,蓝关戏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承意义== 蓝关戏与其他高腔剧种虽是弋阳腔的同宗后裔,但又呈现着自己鲜明的特性。它的丰富内容及其传承历史在全国其他高腔剧种中实属罕见,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莱州市文化馆获得"蓝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30150pxcdv|480|270|qq}} <center>民生1031大型蓝关戏《四知太守》在我市文化馆排练.</center> {{#iDisplay:m08451xiuts|480|270|qq}} <center>蓝关戏《西游记》之《罗网洞》</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蓝关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