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52.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灣總督府稅關 的原始碼
←
臺灣總督府稅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臺灣總督府稅關''' </p> |- |<center><img src="http://3.bp.blogspot.com/-44gDvGqUVLc/TyUYPBZnOoI/AAAAAAAACDo/KKVdVJ_u24w/s1600/%25E7%25A8%2585%25E9%2597%259C0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9.html 圖片來自blogspot] </small> |} '''臺灣總督府稅關'''為[[臺灣日治時期]]負責港口貨物進出口[[關稅]]、物品檢查的單位,在全台各地設有多處稅關支署、出張所及監視署。在日治初期,延續了[[清治時期]]的四處開放港口並設置稅關,關稅制度亦依舊慣,在1911年改採和日本內地相同的關稅制度。1909年,在[[淡水街]]設置了掌管全台關稅事務的臺灣總督府稅關,其在1916年遷至[[大稻埕]];之後隨[[基隆港]]發展,在1921年轉移至[[基隆市]],並在1934年分別設立基隆、高雄稅關。 臺灣總督府稅關於1943年被併入臺灣總督府港務局,在二戰後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海關總稅務司署]]接收,為現在[[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的前身。 == 稅關、支署、出張所 == === 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稅關(1895-1909) === 臺灣因[[馬關條約]]而割讓給日本,日人於1895年5月底自[[澳底]]登陸臺灣後,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財政部關稅課課長野村才二在1895年6月10日,從清廷交接了淡水關、基隆關,正式開始稅關業務,比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還早了一星期。台灣南部則因[[乙未戰爭]],至同年10月28日、29日,分別在[[安平區|安平]]、[[打狗]]開始稅關業務,並由設在淡水的民政局財政部關稅課負責統籌全台的關稅事務。1896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稅關官制」公布,正式設立淡水、基隆、安平、[[臺南市|台南]]、打狗等五所稅關,然而台南稅關在同年12月25日即裁撤。 除上述四處稅關,在1896年8月1日,還設置[[蘇澳港|蘇澳]]、[[舊港 (新竹)|舊港]]、[[後龍鎮 (台灣)|後壠]]、[[梧棲區|梧棲]]、[[鹿港鎮|鹿港]]、[[東港鎮 (台灣)|東港]]、[[馬公港|媽宮]]、[[東石漁港|東石港]]出張所。這些出張所所在港口為專供對岸[[戎克船]]交易的「[[特別輸出入港]]」,日治初期原只開放台灣四處港口供各國貿易通商,對岸的戎克船亦只限在此報關納稅,但此政策與台灣原有的航運習慣不同,且台灣中部商民深感不便,於是陸續上書總督府請求開放其他港口。在1897年1月,將蘇澳、舊港、後壠、梧棲、鹿港、東石港(原規劃在[[布袋鎮|布袋]],但此處商業活動受乙未戰爭影響而衰退)、東港、媽宮等8港口定為「特別輸出入港」<ref>{{Cite book|title=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last=蔡|first=昇璋|publisher=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year=2008}}</ref>。1899年3月,撤銷蘇澳港,並新增[[口湖鄉|下湖口]]為特別輸出入港;蘇澳出張所隨之裁撤,同年12月新設下湖口(之後改稱北港溪)出張所。 1901年4月,四處稅關縮編為淡水、安平兩處稅關,將基隆、打狗稅關及其他出張所改為稅關支署。1906年,設立淡水稅關大稻埕出張所。1907年5月,特別輸出入港撤銷下湖口,北港溪稅關支署隨之裁撤,原管轄區域由東石港稅關支署負責。 === 稅關統一(1909-1934) === 1909年5月13日,淡水稅關改為「'''臺灣總督府稅關'''」,作為統籌台灣各地的稅關的機關,並將安平稅關改為稅關支署。1913年8月6日,[[塗葛崛]]因[[大肚溪]]氾濫造成聚落流失,塗葛崛支署改為「梧棲支署」。1916年10月,總督府稅關從淡水移到台北市[[大稻埕]],淡水改為分關。1917年7月,設立[[大稻埕車站 (鐵道部)|大稻埕驛]]、[[臺北車站|臺北驛]]、安平支署台南出張所(位於[[北門町 (臺南市)|北門町]])<ref>{{Cite web|title=稅關又ハ稅關支署出張所ノ名稱位置ノ件|url=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507762X8zHvpD#4FVb|author=臺灣總督府|date=1917|publisher=臺灣總督府報}}</ref>。1917年11月,撤銷東港為特別輸出入港,東港稅關支署改為「東港稅關監視署」。 1920年10月,因定地方制度改正,後壠改稱後龍、東石港改稱東石、打狗改稱高雄、媽宮改稱馬公。之後,因基隆港發展,臺灣總督府稅關在1921年8月遷至基隆市,在淡水則改為稅關淡水支署,亦代表基隆港取代了淡水港,成為主導台灣北部貿易的重要港口。1922年4月,大稻埕驛、臺北驛出張所合併為台北出張所<ref>{{Cite web|title=稅關又ハ稅關支署、出張所ノ名稱、位置中改正|url=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507763hN0Au0=#6FN0|author=臺灣總督府|date=1922|publisher=臺灣總督府報}}</ref>,而台北出張所的廳舍位在[[泉町 (台北市)|泉町]]一丁目7番地,於1927年6月動工,1928年2月竣工(原址在[[玉泉公園]]北側)<ref>{{Cite journal|title=臺灣總督府稅關廳舍新築工事概要|author=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journal=臺灣建築會誌|year=1929-09-05}}</ref>。1929年5月,台北出張所改為台北支署。 在地方的港口則因戎客船貿易衰退,加上台灣南北交通及新港口的建設,舊港、梧棲特別輸出入港在1932年12月關閉,舊港、梧棲支署亦隨之裁撤,前者管轄區域由後龍支署負責,後者由鹿港支署負責。 === 分設基隆、高雄稅關(1934-1943) === 1934年7月1日,臺灣總督府稅關改為以[[濁水溪]]為界分別設立基隆、高雄稅關。在二戰末期的1943年,由於對外貿易額縮減,總督府因此將各單位縮編,統合稅關、州港務部、交通局海事出張所、築港出張所、港埠事務所等港灣相關單位,合併為「臺灣總督府港務局」;原基隆、高雄稅關則改為臺灣總督府港務局下的「基隆港務局」、「高雄港務局」的稅關部,設有稅關課、監視課、鑑查課,並持續到終戰。此時期的稅關、支署及監視署如下: * '''基隆稅關'''(位於[[海港大樓|基隆合同廳舍]]、基隆市[[明治町 (基隆市)|明治町]]一丁目) ** 稅關支署:台北、淡水、後龍、鹿港(1942年裁撤) ** 稅關監視署:蘇澳、澳底(1941年裁撤)、[[金山區 (台灣)|金山]]、[[野柳風景特定區|野柳]](1942年裁撤)、[[許厝港]]、舊港、[[中港]](1941年裁撤)、[[大安區 (臺中市)|大安]](1941年裁撤)、梧棲、[[沙山 (大字)|沙山]](1941年裁撤)、[[花蓮港市|花蓮港]](1939年改為支署) * '''高雄稅關'''(位於高雄稅關廳舍、高雄市[[新濱町]]) ** 稅關支署:東石(1942年裁撤)、安平、馬公(1936年改為監視署) ** 稅關監視署:[[海口 (雲林縣大字)|海口]](1941年裁撤)、布袋、[[北門 (大字)|北門]]、[[七股區|七股]](1941年裁撤)、[[灣裡 (臺南市)|灣裡]](1941年裁撤)、東港、[[車城 (大字)|車城]]、台東、[[漁翁島]](1941年裁撤) === 戰後 === 二戰後,台灣的海關由海關總稅務司署派員接收,分別設置台北(位於基隆港)、台南關稅務司公署(位於高雄港)。 == 稅關監視署 == 除了稅關外,在不開放通商的港口則是設置「稅關監視署」,執行監視、巡查、防止走私偷渡等任務。於1899年12月首先在大安港、番挖(1920年改稱沙山)設置監視署。1900年3月增設大稻埕、大安港監視署;同年年4月增設[[望安島|八罩島]]、漁翁島監視署。 之後,因台灣與對岸的戎克船走私仍頻,在1902年10月增加至17處稅關監視署,新增了東港(宜蘭)、金包里、許厝港、中港、[[通霄 (大字)|通霄]]、五條港(1920年改稱海口)、布袋嘴、國聖港(1920年改稱七股)、灣裡港、[[大林蒲]]、[[枋寮鄉|枋寮]]、車城監視署,裁撤梧棲監視署;並在1905年8月新增舊社(1920年改稱社里,1924年移到田寮洋字挖子)、香山、苑裡、北門嶼、赤崁、[[南灣里 (屏東縣)|大板埒]]、卑南(1919年改稱台東)監視署。1907年6月,新增蘇澳、下湖口(1920年改稱口湖)、花蓮港稅關監視署,將赤崁稅關監視署移至[[桃子園|桃仔園]],裁撤大稻埕稅關監視署。1917年12月,因東港被撤銷特別輸出入港,東港稅關支署改為「東港稅關監視署」;位於宜蘭的東港稅關監視署則移至頂清水庄,改稱「清水稅關監視署」,而大林埔稅關監視署亦在同時往北遷,改為「紅毛港稅關監視署」。1919年,卑南稅關監視署改為「台東稅關監視署」,此時有27處稅關監視署,數量在此時期達到高峰。 1920年10月,多處稅關監視署配合地名改正而改名,而後開始計畫減少監視署的數量。1923年2月,裁撤香山、苑裡、七股、桃子園、紅毛港、八罩島稅關監視署;於1924年12月,則只保留了蘇澳、社里、金山、布袋、北門、灣裡、東港、車城、漁翁島等9處稅關監視署。1925年7月,社里稅關監視署改為澳底稅關監視署。 然而,在稅關監視署縮編後,走私查獲件數又大量增加,於是1930年8月恢復之前被裁撤的稅關監視署,增設許厝港、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花蓮港、台東稅關監視署。1932年12月,因舊港、梧棲被取消特別輸出入港,舊港、梧棲支署裁撤而改為監視署。 1936年6月,馬公支署改為馬公監視署。1938年3月,新設野柳監視署。1939年9月,花蓮監視署改為花蓮支署,此時有20所稅關監視署。1941年,裁撤澳底、中港大安、沙山、海口、七股、灣裡、漁翁島監視署。1942年11月,裁撤野柳監視署、新設鹿港、東石監視署,此時有13所稅關監視署。港務局制度在1943年實施後,所有的稅關監視署皆廢除,改設港務局出張所、港務支局出張所以負責原本的關稅警察任務。<ref>{{Cite book|title=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last=許|first=世融|publishe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year=2006|url=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5603/4/008204.pdf}}</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灣總督府稅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