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9.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北府 的原始碼
←
臺北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臺北府''' </p> |- |<center><img src="https://travelimg.yam.com/cdn-cgi/image/w=1200,h=630,fit=cover/DATA/ARTICLE/2021071618083012.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ravel.yam.com/article/124472 圖片來自travel] </small> |} '''臺北府'''是[[清朝|大清帝國]][[臺灣清治時期|統治臺灣]]晚期置的[[府 (行政区划)|府]]級[[行政区划|行政區域]],為1876年1月16日([[光緒]]元年12月20日)[[清朝政府|清廷]]准[[沈葆禎]]奏請在[[臺灣島]]北部增設設置之[[官署]]。<ref>[https://travel.yam.com/article/124472 輕知識玩台灣|8個「臺北府城門」小知識:這些城門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小南門?],travel</ref> ==介紹== 臺北府初設時隸屬於[[福建省 (清)|福建省]][[臺灣道]]之下,與[[臺灣府]]並立之區劃;1885年(光緒11年),臺灣建省後則改歸[[福建臺灣省]][[臺灣道]],也是[[清朝|大清帝國]]218個[[府 (行政区划)|府]]建制之一。 1876年(光緒元年)臺北府設立之初,府治先暫時設在[[竹塹城]](今[[新竹市]]),1878年(光緒四年)才移往[[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而後於[[大稻埕]]南修建新[[臺北城|臺北府城]],1884年(光緒10年)建成後遷治[[臺北城內]](今[[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市中心)。其與[[臺灣巡撫衙門]]、[[欽差行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淡水縣]]知縣衙門比鄰(今[[中山堂 (臺北市)|臺北中山堂]]附近)。 臺北府設置[[臺北府知府]]等官員,與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巡撫]]及[[福建臺灣布政使]]等官職制約。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依照[[清朝|清]][[大日本帝国|日]]兩國簽定之《[[馬關條約]]》,[[臺灣日治時期|臺灣割讓予日本]]後,臺北府不再設置。 ==歷史 == 1876年([[光緒]]元年)臺北府設立之初接收原[[臺灣府]]下轄[[噶玛兰厅|噶瑪蘭廳]]、[[淡水廳]]土地,並改為三縣一廳,分別是[[宜蘭縣 (清朝)|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基隆廳]]。轄區是[[大甲溪]]以北,相當於今[[臺中市]]北部、[[苗栗縣]]、[[新竹縣]]及[[新竹市]]、[[桃園市]]、[[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宜蘭縣]]。1887年(光緒13年)建立[[福建臺灣省]],行政區調整為三府一直隸州時,臺北府[[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南邊一部分劃出[[苗栗縣 (清朝)|苗栗縣]]並改歸臺灣府,但這時仍維持三縣一廳的編制。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北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