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5.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的原始碼
←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jpeg|有框|右|<big>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曾国藩家书)</big>[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22/b7acd35af43647a5a4b9a0bbe7917a88_th.pn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9118358_71963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选自《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章节目录:《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06/14/53128774_799742914.shtml 《曾国藩家书》用人篇],个人图书馆,2018-12-06</ref>》。 <center>理财篇</center> <center>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center> {{Cquote| 沅甫九弟左右: 十四日胡二等归,我弟初七夜信,具悉一切,初五日城贼猛扑,凭壕对击,坚忍不出,最为合拍。凡扑人之壕,扑人之墙,朴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壕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人于人者也,我不越壕,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也,稳守稳打,彼自意与萦然;峙衡好越濠击贼,吾常不以为然,凡此等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迪庵善战,其得雇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弟以类求之可也。 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其所短者路极远,人极少,若办便得宜,终不足患,报销奏稿,及户部复奏,当日即缄致诸公,沅弟来书之意,将来不开局时,拟即在[[湖口]]之次,盖银钱所张小山魏召亭李复生诸公,多年亲友,该所现存[[银]]万余两,即可为开局用费,及部中使费,六君子不必皆到此局,但得伯符小泉,二人入场,可了办,若六弟在浔较久,则可至局中旋也,至户部承书说定费资。目下筠仙在京,以可办理,将来胡莲舫进京,主料可帮助,筠仙顷有书来,言弟名远震京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弟须慎之又慎,兹将原书,抄送一阅。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兄夜来渐能成寐,先大父先太夫人,尚未有祭祀之费,温弟临行,银百两,余以刘国斌之赠,亦捐银百两,弟可设法捐赀否?四弟季弟则以弟昨寄之银两,提百金为二人捐款,合之当业处,每年可得谷六七十石,起祠堂,树墓表,尚属易办,吾精力日衰,心好古文,吾知其而不能多用,日内思为三代考妣作三墓表,虑不克工,亦尚惮于动手也。 先考妣祠宇,若不能另起,或另买一宅作住屋,即以腰裹新宅为祠,亦无不可,其天家赐物,及宗祭器等,概藏于祠堂,庶有所归宿,将来京中运回之书籍,及家中先后置书,亦贮于祠中。吾生平不善收拾,为咎甚巨,所有诸物,随手散去,至今追悔不已,然趁此收拾,亦尚有可为,弟收拾佳物,较善于诸昆从,后益当细心检点,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四日胡二等回,我接到弟弟初七晚上的信,知悉一切。初五日城敌猛扑,凭壕沟对攻,坚忍不出是最好的方法。凡属扑人墙的,扑人壕的,扑是客的意思,应战的,是主,我军如果越壕而应战,便是反主为客,就是我们常说的致于人,我不越壕沟,那我还是主,即常说的致人,稳守稳打,他自然觉得没有意思,峙衡喜欢越壕攻敌,我常不以为然,这些事仔细考究,都有一定道理。迪庵善战,他的秘诀在于“不轻易进攻,不轻易后退”,弟弟可好好研究。 洋人的船到[[上海]]、天津,也是恫吓的常态。他的长处,船上火炮,他的短处,离他的国家路远,人也很少,如果办理得好,不足患。筠仙刚有信来,说弟弟的名声远震京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弟弟要慎之又慎。现将原信,抄送一看。 先太父、先太夫人还没有[[祭祀]]的费用,温弟临走,捐银一百两,我用刘国斌送我的也捐一百两,弟弟可以设法捐点钱财吗?四弟、季弟则以弟弟昨天寄的银两,提出一百两作为他们两人的捐款,加上两处产业,每年可得谷六七十石,起祠堂、树墓表,还容易办。我精力一天不如一天,心喜古文,而不能多作,近日想为三代考妣作三个墓表,顾虑写不好,害怕动手。 先考妣祠宇,如不能另外起,或另外买一屋作住屋,便以腰里新屋为祠,也无不可。天家赐物及宗器祭器等,一概放在[[祠堂]],让这些有个归宿之处,将来京城运的[[书籍]],及家里先后买的书,也藏在里面。我生平不会收拾,过失很大,所得的东西,随手又丢了,至今后悔不已,便趁此收拾,也还有可为。弟弟收拾整理物品比哥哥强,今后更应细心检点,大凡有用的物品不宜抛散。 [[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ref>[http://www.qulishi.com/renwu/zuozongtang/ 左宗棠——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趣历史</ref> 、[[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视频== ===<center>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曾国藩家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读懂了,从此谁都很难骗的了你</center> <center>{{#iDisplay:e3142dhev6d|560|390|qq}}</center> <center>曾国藩家书里说: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两字蕴含着怎样的智慧</center> <center>{{#iDisplay:d3200q15hyb|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