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6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考工记 (王安忆创作长篇小说) 的原始碼
←
考工记 (王安忆创作长篇小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王安忆21.jpg|缩略图|[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919/c405057-30302701.html 王安忆]]] '''《考工记》'''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杂志《花城》2018年第5期,首次出版于2018年9月。 该小说讲述了老宅子弟陈书玉孤寂、跌宕的人生。作者以细腻节制的笔触、熨帖人心的语言,审视人、老宅与城市的命运关系。人物沉浮与老建筑的存亡紧密相连,时代的起落更迭促使陈书玉个人的成长与嬗变,演绎了一段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 ==内容简介== 1944年秋末,经历战乱,跋山涉水,世家子弟陈书玉终于回到位于上海南市的祖宅“煮书亭”。陈家三代同堂,人口众多,而他却是陈家的“透明人”,亲情淡薄,和家人都不熟。但他爱好交友,与花花公子朱朱、律师世家的奚子、开木器行的大虞等四人被戏称为:西厢四小开。此前,就是在奚子的刻意诱导下,陈书玉与奚子的“弟弟”结伴,一路掩护着几位神秘人前往重庆。日后,也是因为与“弟弟”的渊源,他才得以多次规避风险,平安度日。 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后的大反攻时期,上海正处风口浪尖,风雨飘摇。“西厢四小开”早已分崩离析:奚子音信杳然,朱朱结婚,只有大虞还在。在上海的三人重聚时,还以为生活能安稳地过下去。但首先出事的是大虞,其父因无意收购日产而获罪,阖家迁往乡下。接着是朱朱入狱,后全家移居香港。四小开从此各散东西。只有陈书玉还留在上海。 1949年,上海解放,凭借着“弟弟”的推荐信,大学工科肄业的陈书玉应聘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这是他第一份正式工作,此后也成为他终身的事业。随着祖父母的离世,亲人的搬离,老宅只剩下他一人。细想几位朋友的命运。再看看自己所住的这座清代大宅。他变得患得患失,总担心哪一天灾难降临。这种巨大的心理负担时刻压迫着他,以至于他抱持独身主义。 遍地烽火起,他惧怕火苗烧到自己头上。他谨小慎微,主动把房子出让给街道办瓶盖厂,而他则躲在老宅一方小天地里过自己隐士般的、旷日持久的孤寂生活。他和老宅相伴相生,一起接受修复和改造,如此延宕六十年,前后经历多次考验。当年的世家子弟已变为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而年少时一起流连欢场的四小开,反而在几十年的相互扶持中成为终生挚友。 退休的陈书玉因触动心事,想修葺祖宅。他递报告申诉,愿将祖宅上缴国家,请国家修葺。大虞也对修祖宅很感兴趣,他本是木匠,跃跃欲试。为证明祖宅的价值,他查询了很多地方志,拼凑着自己的家族史。一天,老李受奚子之托来看祖宅,觉得可以修葺。陈书玉兴致勃勃收拾和找木料,但老李派遣的人却表示,程序上明确的所有权证明有问题。陈书玉劳师动众地写信给各地的堂兄弟求助,但他们要求分房子。事情无限期延宕下来,亲戚都觉得陈书玉没用。 老李的任期此时也快要结束。这一年年末,大虞去世。陈书玉非常难过。修房子的计划于是作罢,祖宅越发破败。2000年的时候,老李允诺的文物牌子落下来,祖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维修仍然遥遥无期。在一片高楼大厦中,老宅好像一个盆地的锅底,随时会倾塌。 ==作品鉴赏== === 作品主题 === 揭示平凡的人在非凡的时代与非凡的老宅相守之文化内涵,是《考工记》着重表达的主题。作品写老宅,实际写的是以宅子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在大城市的衰败命运。因为主要人物与乡村有密切往来,文本又补充乡野生活添趣,从而促进了城乡民间文化的交融。陈书玉一生走过了一条无视老宅到欣赏老宅、保护老宅、抢救老宅的道路,这也是他对文物、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代表乡村民间工艺文化的大虞,对老宅的价值十分了解,他的手艺能修复老宅,可是没等到机会就离世了。陈书玉和大虞的往来,将城市民间文化与乡村民间文化组接联合,建构出新的民间文化。这种混融着城与乡的新文化,正是作家所追求。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又无可挽留地走向颓圮。这些文化又随着人物的离散而衰败,于是作品演奏出一首城乡民间文化交融的挽歌。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展示了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图景,展示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抒写在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孤独宿命。这种宿命感,来自有形的或无形的枷锁束缚。这枷锁之于陈书玉,是“煮书亭”这座大宅。实际上,他曾数次试图摆脱老宅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从出让给街道办瓶盖厂,上交给国家做文物保护单位到修复老宅。他经历各种变革,已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存规则,变得麻木,如同老宅,要连番接受各种修缮和改造。这时候的老宅,已经变成他的舒适区,他躲在这里,屏蔽掉纷纷扰扰的外部世界。努力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是旧式的,上海爷叔式的一种生活追求和原则持守。他变成跟老宅一样的,一个故旧的人。 === 艺术特色 === ==== 叙事 ==== 小说中,平静从容的日常叙事贯穿始终。王安忆以“小”见“大”的日常叙事,以一个人物的命运映射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小说中,王安忆选择将镜头对准老宅,对它的里里外外、历史渊源进行了精细的考量。宅子的第一次亮相,便有着肃穆的静美。矗立在月光下的老宅,渗漏过战时的岁月,却不移不变、完好如故,张开双臂迎候归人,宽厚而坚挺。宅子的第二次亮相,是因陈书玉祖父办寿辰之故,在日光里正面出场,这也是大虞第一次看到这宅子。无梁无柱的敞厅,一层层套进去的砖雕,褚红松绿的地砖,还有釉陶的瓦当,无不给人惊艳之感。总之,对老宅的精细描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时时刻刻营造着一种厚重历史与轻盈生活交错的美感。 ==== 民间文化 ==== 《考工记》中涉及到的民间文化有多种,如建筑文化、器物文化、医药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审美文化、观念文化等等。各种文化围绕陈家祖宅展开,祖宅是各种文化的聚焦点,祖宅的命运也暗示着民间文化的命运。乱世中在外辗转流徙两年半的人,回到老家,忽发觉它的肃穆静美。这种美,烙在陈书玉心中。之后,文本断断续续交代了老宅的历史、结构、形制、装饰以及室内的器物与摆设。尤为突出的是文本多次描绘神话故事八仙过海和铜制窨井盖。八仙过海是陈氏祖宅各种雕饰的源头,特别是砖雕、门扉、门板等地方的图案都与八仙相关。作品运用丰沛的想象对图案进行有详有略的描述,旨在突出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 意象 ==== 煮书亭作为一个描绘性意象,在小说中被反复细致描述。它庞大繁复,集齐精美绝伦的手工技艺,却大隐隐于市,经历两百多年,正在衰败、坍塌。这里隐喻的是陈书玉孤独的一生。他有高贵的灵魂,在不断寻求一种不悖离自己人性的生活方式,而孤独、抑郁如影随形,折射的则是陈书玉悲剧性的命运。 ==作品影响== 2018年12月,该小说入选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 2019年8月,该小说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长篇小说奖;12月,该小说获首届东吴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作品评价==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王安忆再次将小说的笔触延伸至上海的风情和历史中。这一回聚焦于上海的工商业发展历程,为上海的繁华都市形象增添了新的注释。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王安忆的语言在这部小说里已炉火纯青。人与老宅之间互相庇佑,又互相成全,是这部小说的显在主题。一个人跨进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精神康健、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自知而清明地度过一生,是王安忆一以贯之的心念。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919/c405057-30302701.htm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现居上海,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fwzj/writer/56.shtml 中国作家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7 中國小說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考工记 (王安忆创作长篇小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