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84.1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罗马历史中心区 的原始碼
←
罗马历史中心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dili.chazidian.com/uploadfile/dili/baike/2017/05/22/3760871404.jpg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dili.chazidian.com/baike-1052/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罗马历史中心区'''[[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区,在罗马的历史古迹令人过目难忘。作为以它名字命名的国家——罗马帝国的首都,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尽管千百年过去了,但这座奥古斯都及其继任者留下的“[[大理石]]之城”,却仍完好的将自己辉煌的历史古迹保存了下来,被视为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艺术宝库之一。罗马历史地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范围在罗马市内奥勒利安城墙内,是当今完美保存古城建筑及布局结构的典范<ref>[https://www.sohu.com/a/194193493_99998799 古建筑之 硬山建筑和悬山建筑。],搜狐,2017-09-24</ref>。 世界遗产委员会把罗马历史中心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从传说的公元前753年建成之日起,罗马就同人类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曾是统治地中海世界五个[[世纪]]之久的帝国的首都,后来又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着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 ==罗马简介== 每个城市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历史的知情者也许深埋于地下,也许傲立在风雨中。罗马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罗马城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古迹。罗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市中心区保存着大面积的历史[[遗迹]]和待发掘区的首都之城,拥有的古迹遗址不计其数,成为后人了解罗马文化的艺术宝库和文化名城。 ===七丘之城===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的台伯河平原上,台伯河和阿涅内河在罗马城外汇合,罗马地跨在台伯河两岸,东面是阿布鲁佐,东北面是Sabini山脉,南面是Albani山脉。市中心在距离第勒尼安海约24公里的内陆,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仅距离[[海岸]]5公里处,[[海拔]]高度从13米到120米,平均海拔高度37米,市区总面积约1285平方公里。古罗马中心就是沿着台伯河岸发展起来的,台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岛屿,是台伯河自然冲积而成的,在河岸边有七座山丘:帕拉蒂尼山、阿文提诺山、卡比托利欧山、奎利那雷山、维米那勒山、埃斯奎利诺山和西里欧山,罗马城便建于其上,罗马因此也被称为“七丘之城”。这每一座山都充满着历史。 ==母狼传说== 根据罗马神话,罗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罗马是由一对被母狼喂哺养大的双胞胎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的。传说特洛伊人被希腊人打败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入海口的一个拉丁人王国,并被国王招为女婿。他的后代创建了阿尔巴城。经过几代相传,到努米托雷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篡夺了王位并驱逐了兄长,还逼迫侄女雷亚·西尔维亚充当女祭司。后来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弟——罗慕洛斯和瑞穆斯,因此罗马人有时也自称是“玛尔斯之子”。国王阿穆利乌斯怕他们长大成人后推翻自己,令人把刚出生的兄弟俩抛弃在台伯河畔,所幸被一头母狼用奶喂养才免于一死。兄弟俩后来被[[牧羊人]]法斯土路思从帕拉蒂尼山带回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推翻并处死了阿穆利乌斯,并决定建造一座新城。传说在公元前753年,孪生兄弟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祈问诸神,他们俩该由谁统治他们在台伯河边的这片居住地。瑞摩斯爬上阿文提诺山、罗穆卢斯爬上帕拉蒂尼山等候神的启示。当6只秃鹫飞过阿文提诺山而12只秃鹫飞过帕拉蒂尼山的时候,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神宠。罗穆卢斯于是开始修建城池,瑞摩斯勃然大怒,最后哥哥罗穆卢斯杀死了弟弟瑞摩斯。罗穆卢斯所在的[[帕拉蒂尼山]]也就从此发展、繁荣起来,罗穆卢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成为第一任国王。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建城纪念日,至今在罗马日处都可以见到母狼与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像。罗马历史的开端处在罗马王政时代(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实行非世袭的君主制,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根据意大利[[历史学家]]蒂托·李维的半神话作品“罗马史”中的叙述,罗马王国共有7个国王,第一位便是罗马城的创始人罗穆卢斯。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伊特鲁里亚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因暴政而被罗马人民驱逐以后,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国王,而是改用罗马元老院、罗马执政官和罗马会议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起了共和政体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古谚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700余年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在亚平宁山下、台伯河畔的这片沃土上,曾繁育出令世人炫目的历史和文化。[[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用刀剑棍棒令世人屈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第二次是基督教的传播使罗马声名大噪,令世人称奇;第三次用法律规范世人的行为举止,举世皆知罗马法。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据说原文的意思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not“in a day”,应该是在晚上“in a night”。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慢慢转变,由于古罗马城建筑先进、繁复、建筑技术高超、[[设计]]精湛,后人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示很多先进技术、物质文明、甚至一个成就,都不是简单达成的,而是经由很多人、或者很多努力,才能够完成的。 但不论谚语中的day作何解读,历史上罗马城的建立、[[发展]],的确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程。据考古研究,古罗马的前身是公元前8世纪位于台伯河畔的一个简陋村落,一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后来,人们用石头筑建城墙,用砾石铺设路面,修建排水系统,罗马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小城市。在经历了无数岁月风霜后,又从最初的无名小城向大帝国发展,最后罗马逐渐变成了一个[[地中海]]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罗马国家在经历王政时代和共和国时代走向[[帝国]]时代的过程中,靠武力征服开疆扩土,靠掠夺来的财富装点罗马城。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先用半个世纪打败北面强敌伊达拉利亚人,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打败半岛中部的萨莫奈人,并与希腊殖民城邦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完成统一后,罗马人并不满足。随后,罗马又与地中海上的强国迦太基展开争霸战争,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就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著名战争。随后又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王国。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半岛、巴尔干、[[西亚]],完全控制了地中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罗马城变成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系列节节胜利的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大批奴隶。大量财富和大批战俘奴隶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可以想象,一座充斥着无数财富的罗马,其整体面貌怎么能不雄伟、辉煌呢? 可以说,正是200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无数次的叠加和交融之后,方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罗马。或许,只有当游客漫步于这座“永恒之城”时,才能真正领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语之深意。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引用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已成为一条世界通用的谚语,也就是说完成一件事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换个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话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是一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自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就开始修建大道,第一条大道为“阿皮亚大道”(阿皮亚古道),从罗马城沿亚平宁半岛向东南直至卡普亚,全长200多千米,是罗马大道中最著名的一条。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罗马人对外征服的节节胜利,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在帝国建立之后,大道的修建更是达到空前盛况。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其后,从罗马向北修了一条弗拉米尼亚大道,通往北部重镇阿里米昂(今雷米尼)。到公元2世纪,又修了从罗马至热亚那的奥雷利亚大道,通往[[亚德里亚海]]的瓦雷尼亚大道。这些大道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帝国各个方向伸展。在古代世界,像罗马这样道路四通八达的城市并不多见。以罗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形成,对维系帝国运行、保证帝国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大道本身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也的确是对古代罗马帝国便捷交通的真实描绘,毫无夸张之处。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有说出自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凯撒]],也有说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331-363)之口。但不管出自哪里,其含义是明确的。 ==大理石的罗马城== 罗马城市规模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各类建筑杂然并陈,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而且罗马城中有七丘夹峙,高低不平,街道曲折,建筑物中有伊达拉里亚式的,有木质柱梁式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整个城市缺乏帝国首都的气派。要想把罗马变成真正的伟大帝国的首都,需要按整体设计和统一规划来予以改建。在苏拉独裁(公元前138年-公元前78年)统治时期改建的重点是罗马广场并修建了档案馆。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当政后,罗马广场改建[[工程]]全面展开。扩建公民大会讲坛,重修元老院会议厅。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统治的时代是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在屋大维元首制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史称“奥古斯都(屋大维尊号)时代”,罗马城的扩建、整修达到空前状态。在此期间,屋大维把罗马广场的建设当做重点工程。建起了凯撒神庙、奥古斯都凯旋门,修建了朱里亚会堂、朱里亚庙、元老院议事厅、埃米利乌斯会堂等。整个广场气宇轩昂,站在广场环顾四周,但见庙宇林立、拱廊连绵,又有纪念柱、纪念碑、纪念雕像穿插其间,宏伟之中又添富丽。从而使罗马广场成为帝国首都的[[心脏]]和帝国最重要的橱窗。在罗马广场西北面的凯撒广场,修建了维纳斯女神庙。在凯撒广场旁,屋大维为自己修建了奥古斯都广场,并在广场中修了战神马尔斯神庙。在帕拉丁山上修了阿波罗神庙。这些神庙全用[[大理石]]盖成,高大宏伟。屋大维新修的建筑物还有:和平祭坛、柱廊、公园、浴场、万神殿、陵墓等。并且在各种石柱、神殿石壁、凯旋门上分别雕刻图像和铭文。屋大维对街区建设,主要是进行修复和扩展,尤其是公共设施,如神圣大道、[[桥梁]]、引水道等的建设。屋大维时代罗马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特征是:庙宇殿堂等纪念性建筑物全用大理石整修,使其富丽堂皇、经久不朽;道路、桥梁等都以水泥和石料砌筑,气势宏伟,坚固耐用。在屋大维统治的40多年中,他不断修建和装饰罗马城,到晚年他自豪地说,他从上任手中所接受的罗马是一座砖木的城市,而他留给后人的罗马则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罗马的建筑艺术== 在描述一个建筑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所谓:古希腊式、古罗马式、[[中世纪]]式、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或所谓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如此等等。那么,罗马式建筑风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 罗马建筑结构中,拱、拱顶、立柱是其特色。实际上,拱和拱顶并不是[[罗马人]]发明的,早先美索不达米亚人、伊特拉斯坎人(亦译为:埃特鲁斯坎人)使用过。罗马人的贡献是既把拱用于生活中的实用设施,也用于外观装饰,并有所创新。例如:高架引水桥、渡槽下水道由一系列拱构成;凯旋门等建筑对拱的运用恰到好处。最简单的凯旋门只有一个拱,拱建在一个四角形结构内,有两个面,这样拱可延展成一个小拱穹,产生特殊的空间效果,这种建筑方式对后来的天主教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罗马的许多建筑物都运用简形拱顶和交叉拱穹,如巴西利卡。所谓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在拱和拱顶上革新的成果是罗马万神殿的建造,以及剧场建筑、浴场建筑。有了这样的建筑,大穹窿顶才有可能。对建筑物内巨大空间的需求本身就是罗马建筑思想的一个特点,许多[[建筑物]]都显示出罗马人对曲线的偏爱,椭圆形剧院、半圆状的竞技场就是明证。 劵拱是罗马袭用埃特鲁利亚的[[技术]],自公元2世纪起,是罗马真正把拱劵大加推广,尤其是用在大型建筑上,如在桥梁、陵墓、城门、引水道等工程上。罗马人对劵拱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且对后来建筑的圆顶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古罗马时期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除了劵拱的运用,还有新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ref>[https://www.sohu.com/a/494274687_120304864 什么是混凝土?混凝土的种类知识你知道多少?],搜狐,2021-10-10 </ref>的使用。罗马建筑中使用[[混凝土]],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了这种建筑材料,后来罗马竞技场、万神殿、卡拉卡拉浴场的建筑才有可能。 罗马建筑艺术还有柱式的[[发展]]。希腊的柱式早已形成多种风格,但罗马人对希腊柱式进行了大的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罗马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运用贴墙的立柱,立柱的功能并非起到支柱作用,而纯粹是为了装饰。罗马人特别善于运用古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特有的三类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并创建出几种柱式的组合柱头,例如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组合柱头。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罗马历史中心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