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66.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索绰络·英和 的原始碼
←
索绰络·英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索绰络·英和(1771年-1840年),初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书法家。礼部尚书德保之子。英和少有俊才,权臣和珅欲召之为婿,德保不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七年(1827年)因“家人私议增租”被降职,外放热河都统。次年,授宁夏将军,以病为由请求解职,获得批准。不久,因之前监修之宣宗陵寝地宫浸水,被重责,本拟处死,幸有太后说情,改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子孙也一并革职。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释回,子孙复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赠三品卿衔。英和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恩福堂诗集笔记》、《恩庆堂集》、《卜魁集纪略》等。 英和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嘉庆帝颙琰亲政后,知其父曾谢绝和珅欲把女儿许配他为妻,特加褒奖,擢内阁学士,次年授礼部侍郎。嘉庆六年(1801年)后,充内务府大臣,调户部、工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入值南书房。其间虽因密劾大学士刘权之及进呈《高宗圣训》庙号有误,两度受到降职处分,但很快得到升复。 十四年(1809年)冬,查出工部书吏王书常等入私刻假印,伪捏款项,从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冒领银两达8次之多。该堂司各官竟懵然不知,听其所为。颙琰追究失察之责,阿明阿兼工部侍郎时久,失察多至7次,原拟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十二月十八日,颙琰下旨将阿明啊“著改发热河”。历任工部侍郎英和、常福等人分别受到降革处分。“郎中德音,员外郎士诚,失察八次;员外郎广善,失察七次;郎中瑞宁,失察五次;库使恩吉、常文、罗汉保、失察八次;灵铸失察五次,均著革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几天后,又查出王书常等人从内务府广储司及三库冒领银物共达14次之多。二十四日,颙琰就此案再次发旨:将王书常、蔡泳受、吴玉均著即处斩;蒋得明即处绞。传集六部、三库、内务府等衙门书吏前往环视,共知儆惧。商曾祺处绞监候,秋后处决。“陶士煜、王嘉鼎、秦浩、钱树堂、祝广平、叶锡嘏、均著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宋良辰、万彭,俱著发附近充军。其虞衡司掌印郎中英奎著革职,同已革笔帖式惠昆,俱发往乌噜木齐效力赎罪。户部已革员外郎刘承澍、俟解到审明后,如无别项情敝,再发往乌噜木齐效力赎罪”(《清仁宗实录》卷223)。英和后迁礼部侍郎。 十八年(1813年),英和随颙琰驻跸热河,木兰秋狝,闻报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颙琰即命英和代理步军统领,先行回京,大肆搜捕天理教徒,擒获首领林清,实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又参加镇压河南滑县天理教起义。次年调吏部尚书。 道光帝旻宁继位后,英和受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宣宗方镇意求治,英和竭诚献替”。因奏请将各省府州县养廉银查明分别存革,受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遂罢直军机,专任部务”(《清史稿·英和传》)。后兼任协办大学士及翰林掌院学士。因南粮北运遇河决受阻,奏请以河船分次海运;张格尔入窜新疆作乱,疏陈进兵方略,多被采纳。六年(1826年)十二月,奏请在西陵所在地易州开采镇矿,旻宁斥其冒昧,降为理藩院尚书。次年七月,因家人在通州经营他的房产增加租金被控,英和再贬为热河都统。八年(1828年)授宁夏将军,以病请解职,返京。 从道光元年(1821年)起,英和受命在遵化东陵宝华峪万年吉地为旻宁监修陵寝。七年(1827年)工程告竣,九月二十二日,旻宁亲自护送他的孝穆皇后的梓宫入寝,见陵寝坚固整齐,非常高兴。没想到八年(1828年)九月,发现地宫渗水,孝穆皇后的梓宫被浸湿,旻宁获悉,顿时震怒,-十余道谕旨,大骂办工大臣丧尽天良,斥责英和承办万年吉地工程始终其事,其罪尤重。十日下令革职议处。十二日,旻宁亲临查看,认为处罚太轻,不足示惩,将英和之子兵部侍郎奎照、通政使奎耀俱革职。十九日命严密查抄英和等七人的家产;二十五日责令7人赔缴白银206000两。刑部拟议英和处斩,但查明此案确无赃私之事,于是十月四日(11月10日)下旨:英和“著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随侍前往黑龙江”。其孙锡祉的荫生候补员外郎亦被革去。总监督牛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监督百寿、延凤“俱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监修定善、长淳、玛彦布“俱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清宣宗实录》卷144,此案详见徐广源《道光帝陵寝搬迁始末》,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4期)。 英和听旨后随即赴戍。在满洲京僚中以气节自励的光禄寺卿鄂木顺额,“为英和门下士,在翰林,非有故不通谒。及英和谪戍,独送至数十里外。英和太息曰:‘吾愧不知人,平日何曾好待君耶?’”(《清史稿·鄂木顺额传》)流放期间,英和对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地理风物颇多考察研究,杂记汇编的《卜魁纪略》、诗文汇集为《卜略城赋》。十一年(1831年),赦返北京赋闲,子孙复官。身后赠三品卿衔。
返回「
索绰络·英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