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119.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索桥 的原始碼
←
索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索桥</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dc27020f330574e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5823530&sid=603634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索桥 别称: 吊桥、绳桥、悬索桥 古书上称: 絙桥、笮桥、绳桥 |} '''索桥'''(Cablebridge/Suspensionbridge)。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ref>[http://sc.people.com.cn/BIG5/n2/2020/0730/c379469-34195501.html 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於7月30日恢復開放]人民网</ref> == 主要分布 == 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各类索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深邃,急流飞瀑,千百年来,两岸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西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古代的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仅有云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又名潞江桥)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贵州盘江桥]]、[[四川泸定桥]]、[[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索桥刚度很差,随风摇晃,初过索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 == 历史==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 文献记载== 《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 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残酷,影战魂栗。","窥不见底,影战影栗。"较逼真地描写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称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即系"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来构画索桥的雄姿。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丈,5孔,用并排的12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毫米直径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 还用一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米,全长113.4米,桥宽约4.1米。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泸定铁索桥,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米,桥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返回「
索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