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247.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答谢民师书 的原始碼
←
答谢民师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0000" align= center|'''<big>答谢民师书</big> ''' |- |[[File:与谢民师推官书.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undefined&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4%B8%8E%E8%B0%A2%E6%B0%91%E5%B8%88%E6%8E%A8%E5%AE%98%E4%B9%A6&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cs=3383240089,2061050202&os=3862870948,190279864&simid=3528118912,222723167&pn=11&rn=1&di=13200&ln=176&fr=&fmq=1582851590151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0,0&istype=0&ist=&jit=&bdtype=0&spn=0&pi=0&gsm=0&objurl=http%3A%2F%2Fdata.rbz1672.com%2Fimages%2F20160518%2F1463550414841482.jpg_t.jpg&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http://www.rbz1672.com/article/?act=article_info&cate_id=27&article_id=4668 来自 荣宝斋 的图片]]] |- | align= light| '''作者''' :[[苏轼]] '''年代''' :[[北宋]] '''出 处''' :《[[苏东坡集]]》 '''体 裁''' :[[书信体文论]] |- | style="background: #800000" align= center|'''<big></big> ''' |} '''《答谢民师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回复“文林四谢”之首[[谢民师]]所作。这是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 ==提要== 北宋[[谢民师]],原名谢举廉,江西新干县溧江凰山村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元丰]]八年(1085年),[[谢民师]]和叔父[[谢懋]]、[[谢岐]]、弟谢[[世克]]同时进京参加乙丑会试,四人同中进士,轰动朝野,史称宋代“[[文林四谢]]”。“四谢”之首谢民师,性情温良,崇尚才学。谢民师仰慕[[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他熟诵精研苏轼的诗文,苦于没有机会结识。有一种说法是,他发现苏轼的《[[前赤壁赋]]》受“[[乌台诗案]]”的影响,有些句子反映出他的情绪颓废,于是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改动两个字,变为“来年好景君须记,还是橙黄桔绿时。”改完后寄给苏轼。苏轼向来待人宽厚,以文交友,谈吐大方,不拘小节。但见了谢民师的书信,心中甚感纳闷:“老夫诗文,无不字句斟酌,反复推敲,未有不妥。民师自恃才气,擅作修改,是何用意?”苏轼捋须沉思,恍然领悟,击掌叹道:“难得民师一番苦心,改诗用意不在诗,而是委婉寄语老夫遭挫折切勿悲观,处逆境切勿消沉,树立信心和勇气,从挫折和困境中解脱出来。”苏轼当即给谢民师回了一封信,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之情,信曰: “某启。辱手简,不吝赐教,备增感慰。某谪居粗遣,废弃之人,每自嫌鄙,况于他人。近稍能饮,不烦念及,未缘会见,万万以时自爱。” 从此,谢民师与苏轼之间书信不断,相互问候,互赠诗文,共叙友情。 宋朝诗人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提到,他觉得谢民师的诗文杂赋读来像飘动的浮云、流动的水,十分流畅,无拘无束,没有一定的目的,但常常能在适当的时候书写或停笔,文字组织的条理自然,洋溢流露出各种姿态。 我们没有看到谢民师的原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正是苏轼所欣赏的文风。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认为:“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意思是作文不讲究文采,很难流传广大久远。同时苏轼自己的诗文也正是这种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当发散的发散,当收敛的收敛,收放自如,恣肆汪洋,毫不忸怩作态。 ==原文== “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谢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类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ref>[http://www.guoxuedashi.com/shijian/239385mpew/ 苏轼作《与谢民师推官书》。],国学大师</ref> ==视频== <center> ===古诗鉴赏《答谢中书书》=== {{#iDisplay:c3014fbpj0b|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返回「
答谢民师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