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26.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秋访杜甫草堂(汪丽燕) 的原始碼
←
秋访杜甫草堂(汪丽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秋访杜甫草堂'''<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489028/pexels-photo-2048902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秋访杜甫草堂》'''是[[中国]]当代作家汪丽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秋访杜甫草堂=== 第33次全国教育内刊协作交流会[[结束]]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从德阳搭最早的一趟高铁赶往[[成都]]。 一路上,田野里栽种着毛茸茸的绿油油的作物,因为离得较远,我看不清那些小苗是什么,从它们的外观看我猜是新种的韭菜或者是冬小麦。 车到成都站之后,乘地铁到宽窄巷子站下车,到下榻的酒店放好行李,我便打车直奔杜甫草堂了。 从车窗往外看,因为是阴天且有轻雾,举目望去,整个城市轻纱缭绕,颇具仙境。路边两侧树木茂密,蓊蓊郁郁的。时值深秋,但大多数银杏树的叶子都还没黄透,黄中泛出绿光,很清新的一种[[色彩]],像油画,煞是好看。一路上看到的[[建筑]],青灰主打的条纹砖是主色调,建筑不高,或青瓦灰墙,或青瓦红墙,或白墙红瓦,或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在银杏黄色的映衬下,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 成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有着古朴风格的“古风”城市。它没有其他一线大[[城市]]那种尘嚣喧闹,却有岁月沉淀下来的清冽和安然。这,就是我神往的成都! 想去杜甫草堂是因为杜甫的诗情和他的经历。最早知道杜甫居住草堂是上学时候从教科书学到的他那首《江畔独步寻花》的创作背景。因为爱花,所以想去看看一千多年前杜甫居住的环境,是什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来之前,我曾搜索了他在成都写的诗,他在草堂居住将近四年时间,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其中著名的《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篇章都[[创作]]于此。 一路上,我和司机聊了一下成都的旅游,司机是个热情开朗的年轻小伙子,他告诉我成都市区好玩的景点还有——宽窄巷子、锦里古街、武侯祠、文殊坊、春熙路、太古里,叫我一定要去打卡,闲聊间杜甫草堂就到了。 杜甫草堂从外围看绿树掩映,走进去是一座很清雅的园子。一院树木,一池残荷,几丛修篁,小桥流水,花草点缀,尤其喜欢园子里那两株千年古银杏,黄色的叶子把秋意渲染得更加浓郁。 自己一个人在草堂里随意地转悠,因为是周末,游人甚众,大多是亲子游,也有一些是好友或情侣携手同游的,如我这般形单只影的甚少。 在杜甫居住的“草堂”,我邂逅了一个长相清秀个子小巧的姑娘,十八九岁模样年纪,拿着一个小相机边行边摄。我请她给我拍一张照留念,她很热心地帮我从不同角度照了好几张。我和她攀谈起来,她说自己是从美国回来的,自己一个人出来旅游。我问她为何不找个伴同行,她说已经习惯了,很享受一个人到处行走。这让我一下子对她刮目相看,没想到小姑娘看似柔柔弱弱的,却那么独立特行。 我向小姑娘道了谢,转到了千诗碑。 在这条诗歌长廊,带着小朋友的游客最多。而且很多小朋友都会开声朗读那些诗歌,遇到学过的诗还会惊喜地跟父母说出是哪一册书出现过,就像遇到了好朋友一样高兴。 包括我也是,看到喜欢的诗就好像与久未谋面的老朋友重逢一样亲切。 杜甫一直是我崇敬的诗人。他的胸怀及诗风的清苦内敛,让我感慨万千。 在千诗碑,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展现在眼前。我在最喜欢的诗歌——《春望》前驻足良久,重温这首经典之作,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四十字,家国社稷与百姓贫苦焦灼情状跃然纸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何尝不是现实中年窘态的写照? 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过得贫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有[[机会]]看到了人间更多的实相,经历过更多的人间疾苦,体会到更多的人情冷暖。正是因为他被现实无情地拷打过,所以他笔下才有最真实的[[记录]],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而他也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岁月荡涤去虚浮遗留下来的是最清本的内核。 这个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篇,岁月留住了那些熠熠生辉的诗篇,后人记住了这位与日月同辉的诗人。杜甫的诗与岁月并行,无论何时都散发着光芒。“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潜藏着怎样的忧患情怀啊,当捷报传来,那种喜极而泣的情感跃然纸上。 资料介绍杜甫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去成都花溪畔住下的。那时候他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而来到蜀地,起初他们一家寄居在古寺庙里。安顿下来以后,杜甫便着手营建新家。在亲朋的帮助下,在第二年的[[春天]],草堂才建成。当年,草堂周围幽静怡人,静谧的[[时空]]让杜甫的才思奔涌。可见草堂是一个多么有灵性多么[[滋养]]人的所在。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置身草堂那段日子应该是他一生中过得最安适的吧。因为内心的安宁,才有奔涌的情思 ,才有创作的闲情雅致。 当年的杜甫草堂是异常简陋的,在《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安居之所被风吹破,屋顶被刮跑,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身处深渊,却胸怀民生疾苦。 我觉得杜甫骨子里深藏有一份浪漫与狂放,只是他没有表露出来罢了,不然他也不会那么欣赏李白。他对李白的那种欣赏简直已经到了仰慕的境地。众所周知,李白活得潇洒不羁,一生仗剑纵酒走天涯。他的诗歌也尽显浪漫豪迈,一个现实主义者和一个浪漫主义者,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但是杜甫却对李白青眼相看。“安史之乱”之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李白也由皇亲贵胄的座上宾沦为人人唾弃之辈。世人都说杜甫爱[[李白]]之才,因为有诗为证:“吾意独怜才”。他还常常梦见李白,于是有了《见梦李白二首》,爱才不假,惺惺相惜也是真。显然李白对他并没有同等的热忱,仅有寥寥的回复和唱和,杜甫却不觉得自己被冷落被轻视,依然是一腔真情待之。对欣赏的朋友没有半点的计较,这需要宽广的胸襟气度。我[[喜欢]]你不需要你的回应,可见杜甫对待朋友的赤诚可见一斑...... 下午18点,草堂闭园的[[时间]]到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一阵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纷纷飘落。走出草堂门外,我感到了一丝丝的冷意,毕竟是晚秋了,我不禁扣上了大衣的扣子。 在草堂盘桓了大半天时光,我看见了杜甫,感受了那份千年的诗意,感受了杜甫那份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72916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汪丽燕,笔名:晒月亮,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秋访杜甫草堂(汪丽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