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215.5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私盐 的原始碼
←
私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私盐</big>''' |- |<center><img src=https://n1.itc.cn/img8/wb/recom/2017/01/18/148470112704902145.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24595980_57563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私盐 产生原因: 利润越高 形式与规模: 数倍于引盐数目 |} '''私盐'''是指凡未经盐务部门和税务机关批准,私制、私运、私销的原盐,或以工、农、牧、渔等免税盐改变用途或出售,以及未经外贸部门许可而由国外输入或对外输出的原盐和再制盐,统称私盐。私盐严重扰乱国家对盐的统一计划管理和价格管理,逃漏国家[[税收]],必须予以查缉和严肃处理。对私盐的生产经营者,除须补税外,还可罚没并处。对情节严重或以暴力抗税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907226.html 为什么古代贩卖私盐是死罪] 百度知道</ref> == 商品特性 == 私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贩卖私盐都是违法行为。 在古时私盐违法主要目的是控制盐业的税收;而当前私盐违法是因为它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 现代的私盐即通常所说的粗盐、平锅盐,是未经加工处理的矿井盐,其特点是含碘量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且有害杂质多。外表多表现出颗粒较粗,色质黑(含碘盐晶莹透白)。 私盐中往往含有过量的矿物元素,长期摄入对健康极为有害。如未经精制的井盐中可能氯化钡含量较高,食用会引起四肢麻木,导致[[肌肉]]和[[关节疾病]];私盐如有苦味,多半是含[[镁]]和[[钙]]元素量过高,食后可致人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中摄入碘元素较低,食用盐中加入碘酸钾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最佳方法。如果该地区经常食用私盐可能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母亲缺碘,可致[[婴儿]]智力低下,生长缓慢、痴呆,成年女性缺碘,可影响生长发育。 == 形式与规模 == 不同时期私盐的形式也不同。从清代看,主要是产地的盐未经纳税进入销地,以及官盐越出指定销售范围成为私盐。当时参与私盐活动的包括产盐的灶户私产私销;盐商夹带私盐(据记载,有盐商每年销售定额盐引70余万引,获利60余万两,而夹带的私盐获利竟达160万两);官员与兵弁贩卖;武装贩私盐的盐枭;承担漕运工作的漕船私带。 清[[雍正]]时的[[卢询]]认为私盐"数倍于引盐数目",道光年间两淮盐政钟灵在奏折中指出"总计私盐倍于官额"。学者包世臣则认为"两淮纲食引地,无论城市村庄食私者什七八"。[[日本]]的[[中国]]盐业专家[[左伯富]]的判断是,"在清代,人民食盐的消费量基本有一半来自私盐。"可见私盐最少与官盐平分天下,甚至要大于官盐。 == 产生原因 == 中国古代私盐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合理的食盐专卖制度的直接产物,有盐业专卖就必然有私盐,盐业专卖越严,私盐越好卖,利润越高。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私盐泛滥首先是利润奇高,据私盐研究专家估算,盐的零售价格要高于产地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盐价奇高的原因之一是沉重的盐税负担。以两淮盐课而言,盐课清单包括奏销正课共二十五项、考核正课共九项、不入奏考正课四项、不入奏考杂项三十项、不入奏考杂费二十五项。以两淮到汉口的盐为例,一引盐的正课是一两一钱七分零,但即使在道光年间经过清理整顿后,陆续加上各种杂课后已达十二两。除了这种正规或非正规苛捐杂税外,还有各种养活庞大盐政人员的支出要盐商交纳。[[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曾向康熙汇报,两淮盐政的浮费包括各衙门所取共计每年20多万两银子。 盐商除了以上支出外,还要用捐赠、捐官等形式向官府行贿。尽管这样,盐商仍然是天下最富有的。读读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的盐商们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就知道他们多有钱了。乾隆七次下江南主要由盐商出资接待。 当然,私盐得以盛行的原因还在于供求关系。以清代为例,一方面,人口激增,乾隆二十五年,人口达2亿,30年以后,人口突破3亿。盐为生活必需品,人口增加,食盐的需求也大增。另一方面,盐的生产能力也提高了。据《清盐法志》记载,这时沿海已将煎盐改为晒盐,工本减少,产量大增,盐的产区扩大了。但由于盐业专卖,政府控制了盐的运销,人为地造成了盐的供求失衡,价格上升,本来供求可以平衡的盐业由于受政府控制而失衡。既有需求,又有供给,这样私盐就有了发展的条件。官府无法控制的盐经走私渠道进入市场。有许多官盐没有进入或不愿进入的偏僻地区成为私盐的目标市场,即使有官盐的地区,私盐仍可以凭借价格优势进入。私盐的动机与条件都具备,当然就越禁越活跃了。 == 打击 == 中国历代对私盐打击的力度是相当大的。汉武帝时,对私盐贩子"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钛左趾"是在左脚趾挂上6斤重的铁钳,"没其器物"是没收生产工具,煮盐的工具当年也相当值钱。唐代"自淮北置监院十三",捕私盐者。私盐贩子要杀头,连相关官员都要连坐。五代时,盐法最酷,贩私盐一斤一两就可以正法。宋代略宽了一点,无非是杀头的标准放到三斤或十斤而已。<ref>[https://www.sohu.com/a/124595980_575632 改变中国历史的私盐贩子 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 搜狐 2017-01-18 </ref>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
返回「
私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