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76.1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神国 的原始碼
←
神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神国.jpeg|有框|右|<big></big>[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3899707.jpg 原图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881673/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神国'''/ 天国,外文名:Kingdom of God(Heaven),基督教圣经术语。 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种[[语言]]的圣经译本<ref>[https://www.sohu.com/a/392890495_138206 两千年前的旧约圣经古代译本],搜狐,2020-05-04</ref>,几乎所有民族的语言,甚至地区方言都已包罗。其中二百八十多种是全本的新旧约<ref>[https://www.sohu.com/a/210759244_497939 小科普:5分钟看懂圣经旧约],搜狐,2017-12-15</ref>,五百九十多种只有新约部分,九百二十多种是单行本或选辑本。 ==简介== 天国就是神主权的统治,由基督在地上的工作展开,但要到「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启十一15)才完全成就。 根据首3卷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的核心信息就是宣讲神的国。马太用以下一段话总结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工:「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四23)登山宝训也论及那叫人能进天国的义(太五20)。马可福音四章及马太福音十三章记载的一系列比喻,亦是阐述天国的「奥祕」(太十三11;可四11)。而主设立主餐,更是要信徒期盼将来天国的降临(太二十六29;可十四25)。 在[[新约]],有两个词语表达这观念:「天国」和「神国」。「天国」只在马太福音出现;而「神国」在马太福音也出现4次(太十二28,十九24,二十一31、43)。「天国」是犹太用语,对犹太人有特别意义,但希腊人听来却有点刺耳。犹太人因避讳而不提神的名字,而同期的文献,亦以「天」字取代「神」字(《马加比一书》三18、50,四10;参路十五18)。至于英文圣经的「天」“heavens”是複数词,因它的原文也是複数词。 要理解天国这观念,关键在于明白希腊文basileia及希伯来文malkut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掌管、统治和国度。在旧约中常见「某人作王第几年」的用语,意即某人作王统治期间的第几年(例:代上二十六31;代下三2,十五10;拉七1,八1;斯二16;耶十7,五十二31)。当我们读到所罗门的「国甚是坚固」(王上二12),我们晓得这是指他的君权已稳如泰山。当圣经说扫罗的国归与大卫(代上十二23),这是指原本属于扫罗的权柄已转给大卫;大卫因承受了这合法的权柄而作王。在malkut与权柄、能力、荣耀及国度等抽象名词连用的经文中(但四34,七14),malkut的抽象意义变得明显了。 当malkut是指神,它几乎每次都是指神在天上作王的权柄与统治。「传说你国的荣耀,谈论你的大能……你的国是永远的国!你执掌的权柄存到万代!」(诗一四五11、13)「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诗一○三19) 然而,当人作王统治,他必须拥有国界疆土;而malkut也有国境的意思。「这样,约沙法的国得享太平,因为神赐他四境平安。」(代下二十30;参斯三6;耶十7;但九1,十一9) 在新约中basileia这字亦有此双重意义。[[英文]]圣经修订标准译本在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2节中,将这字译成「王权」,在约翰福音十八章36节译成「王位」。路加福音十九章提到那贵冑到远方去得「国」,也是指他被委任为王(路十九12)。当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十八36),祂不是指祂的掌管与这世界无关,而是说祂的王权与国度并非来自人,乃是来自神。因此,祂不用属世的战争去达到祂的目的。 掌握了basileia的要义,就能明白福音书好些经文了。例如在主祷文中,「愿你的国降临」(太六10)是指祈求神在地上彰显祂的治权,使神的旨意在地上成就,如同在天上。而当我们读到「凡要承受神的国,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可十15)时,就晓得它是说我们要向神敞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让祂掌管。 此外,新约也有提及在天国和进天国(太八11;可九47,十23-25;路十三28)。总括来说,神国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指神的统治和管理;第二个是蒙福的范畴,当中可以经历神的管治。在神学和哲学上,上述两个解释都可接纳。 ===旧约背景=== 「天国」这词在[[旧约]]没有出现,但这观念却在先知书中随处可寻。经文常提到神是王,祂既是以色列的王(出十五18;民二十三21;申三十三5;赛四十三15),亦为全地的王(王下十九15;诗二十九10,四十七2,九十三1、2,九十六10,九十七1-9,九十九1-4,一四五11-13;赛六5;耶四十六18)。纵然神不是在地上作以色列的王,其他经文却提到有一天神将会作王统治祂的子民(赛二十四23,三十三22,五十七7;俄21;番三15;亚十四9-11)。 上文虽如走马看花般讲述神掌王权的概念,但却能成为整卷旧约对于这观念的纲领。神统治全地,但祂用特别的方法统治祂的子民以色列。所以,神的统治在以色列历史上是真正实现的,不过,这只是部分和不完全的实现。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反叛神的统治;他们又常被拜偶像的邻国侵犯,而在这些战争中亦不是百战百胜。加上大自然的灾难和物质世界中的罪恶,常为神的子民带来苦难。因此,先知都期望有一天,神要统治全地,而不限于以色列国。先知书强调的重点就是这盼望:在世界实现神完全的统治。 先知书用神的显现这观念,去描述天国最终的降临。「看哪,耶和华出了他的居所,降临步行地的高处。众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诸谷必崩裂,如蜡化在[[火]]中,如水冲下山坡。」(弥一3、4)撒迦利亚预见「耶和华的日子」来临时,万国会聚集与耶路撒冷争战,「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亚十四3、5)。「万军之耶和华」临到以色列(赛二十九6),从仇敌手中拯救他们。「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拯救你们。」(赛三十五4)「必有一位救赎主来到锡安──雅各族中转离过犯的人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赛五十九20)神的降临亦会带来审判。「因为耶和华从他的居所出来,要刑罚地上居民的罪孽。」(赛二十六21)以赛亚更描述人要躲藏在石洞和地穴中。「到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人好进入磐石洞中和岩石穴里,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赛二21)「我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番三8;参赛六十三1-6,六十四1-7,六十五15、16;亚十四3)神最终的降临亦会为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带来救恩。「『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他的子民。他要住在你中间。」(亚二10、11;参赛六十六18-24) 上述经文的字里行间清楚充满著「神要降临」的神学观念。近代旧约神学家普遍都认为,旧约的神并不像外邦人的神,他们只是自然界的神,而祂却是一位历史的神──介入祂子民的历史中,去赐福或审判他们。在埃及,神降临在以色列人中,要把他们从奴役和捆锁中拯救出来,作祂的子民。从埃及拯救他们不仅是神的作为,祂更要透过这作为启示祂自己,叫以色列人因此认识和事奉祂。「我是耶和华……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你们要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出六6、7)神介入历史中,不单要拯救祂的子民,也要审判他们。「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以色列民在耶和华的日子遭亚述打败,这历史事件清楚反映,神是祂子民的审判官(摩五18)。以色列的历史有别于其他历史:纵然神是一切历史的主,但在一连串特别的事情里,祂担当救主和审判官。这种在历史中启示自己的神学,称为救赎历史。 神一次又一次地介入[[人类]]历史中,因此祂最终亦必须降临,施行审判,并建立祂的国度。所以,以色列的盼望植根于历史中,甚或建基于一位掌管历史的神。神最后会突然间荣耀地降临,在全地施行统治。这国度并非源于历史的进程,而是来自神。 阿摩司时代,以色列人期望一个在历史的巨轮下兴起的国度。他们普遍都期望有一天,以色列能安享胜利、福祉和兴盛,大卫国度的荣耀得以恢复,并以色列完全战胜一切仇敌。这是旧约唯一描述国度是「今世」和「历史性」的经文。但众先知对这观点并不苟同。事实上,阿摩司也驳斥这是谬误。「耶和华的日子」是黑暗而非光明,是定罪而非赎罪,是惩罚而非祝福(摩五18-20)。阿摩司宣告在「耶和华的日子」,以色列在历史上先被亚述打败。但他更看见一次末世性的大灾难,是由神亲自降下的,这全球性的灾难会破坏物质世界的秩序。那时,「日头在午间落下,使地在白昼黑暗。」(摩八9)末世的火要吞灭深海和地(摩七4),这绝非笔墨所能形容。阿摩司似乎看见整个大自然面临普世的震动,就是全地的末日。但除了审判外,阿摩司还看见以色列的救恩(摩九11-15)。 这些都是由两约之间的文学及新约发展出来,有关启示文学的末世论素材。对世界和人类(包括神的子民)影响深远的那股邪恶力量是那麽巨大,故惟有神施行普世性的行动,才能带来救恩。 虽然众先知所看见的国度是从神而来,但这国度却是属地的。神介入自然规律中,并非要摧毁它,而是要从旧而不完全的自然规律中,创出又新又完美的规律。先知对这新规律没有一致的看法,有时,他们用现世和属地的字眼来描述,如「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摩九13)。另一方面,神却要创造新天新地(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其中充满无忧无虑的快乐、富足、平安和公义。神最终的降临是要救赎这世界,因为世界得赎就是天国降临的景象。先知不断渴望受造之物脱离败坏的辖制。他们用既简单又具体的字眼来表达:旷野变为肥田(赛三十二15),[[沙漠]]必开花茂盛(赛三十五2),忧愁叹息尽都逃去(赛三十五10);发光的沙要变为水池,乾渴之地要变为泉源(赛三十五7);动物之间(并人类)也要和平共处,不再互相残害(赛十一9)。这一切都是由于全地认识耶和华(赛十一9)。 上文不只是诗般的描述,更反映一种深邃的创造神学。人既为受造物,必须在地上居住,而大地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神学的主旨是神的创造,是美好的;它并不如希腊思想,认为创造是通往真正属灵领域的障碍。救赎包括救赎这地,使它成为神心意中那满载福祉的环境。救恩不是要将人从受造的身分释放出来,因这受造身分不是坏事,反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须及永久元素。救恩也不是使人从肉身中解脱出来,正如一些希腊思想一般,反之,最终的救赎是包括全人的救赎。有关肉身复活的教义,就是反映这方面的神学思想。它的必然结果就是所有受造物都能够分享救赎之福。 先知末世论的特色就是历史与末世之间的张力,意思是当先知展望将来,他们既看见一个即时的、历史性的审判,也见到一个较远的末世审判。就阿摩司来说,「[[耶和华]]的日子」同是即时的审判(以色列败于亚述),又是最后末世的救恩。约珥则看见历史上将临的旱灾及蝗灾,但除了这些灾祸外,他亦看见那末世的「耶和华的日子」。西番雅在没有指明的历史时空中,看见「耶和华的日子」将临(番一2-18),但除此之外,他又看见外邦人的救恩(番三9)。那位在历史中赐福和审判祂子民的神,在历史的终局里也要施行审判和救恩。先知并没有清晰地划分这两个日子,因为审判和救恩都是由同一位神施行的。 先知对末世的盼望经常都是道德性的。意思是说先知对未来感兴趣,不是因它是将来的事,而是因它对今世带来震撼。先知的预言是按将来的审判和救恩说的,而以色列现在也同样会按神的旨意面对它。所以,「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可说是众先知的核心信息。 ===犹太启示文学=== 新约时代,[[犹太教]]中出现一些派别,发展了一套启示性的历史观。他们的著作有《以诺一书》的5部分、《摩西升天记》、《以斯拉记卷四》及《巴录二书》。这些书卷对新约研究非常重要,因它们成了旧约和新约之间有关天国观念的桥樑。 这些启示文学作品旨在回答神义说(证神为义的理论)的问题。以斯拉的时代之后,律法在人民的生活中比以往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在先知时代,以色列一次又一次背弃律法,又敬拜外邦的神。因此,先知的主要信息就是向以色列人发出挑战,要他们与神和好、悔改和遵行律法。但从以斯拉至新约时代,以色列是前所未有地遵行律法,他们厌恶偶像,忠心敬拜神。可是,神的国仍未降临。代之而来的,却是马加比时代安提阿古四世施行的恐怖迫害,以及哈斯摩宁、庞培和罗马帝国的世俗统治。并在主后66至70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和拆毁。神在哪里?祂为何不拯救祂忠心的子民?祂的国度为何不降临?启示文学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在启示性的宗教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二元论。这二元论常以「今世」和「来世」表达。先知把今世和来世(就是天国要成就的世代)作对比。启示文学的作者则把这对比推至极端。在《以诺一书》中,我们可两次看见这观念的一鳞半爪。在《以斯拉记卷四》及《巴录二书》(主后一世纪末)中,更可见到这观念臻至完全。「至高者缔造了两个世代而非一个」(意译《以斯拉记卷四》七50);「审判之日是这世代的终结,也是将要来的那永恆世代的开始」(意译《以斯拉记卷四》七113);「这世代是至高者为众人而设的,但那将要来的世代却属于一小撮人」(意译《以斯拉记卷四》八1;参《巴录二书》十四13,十五7;《父老格言》四1、21、22,六4、7)。此外,只有神施行普世的行动,才能把今世带进来世。在伪经《摩西升天记》中,根本没有提及弥赛亚这人物,是神独自拯救以色列的。在《以诺的比喻集》中,这过渡则由一位属天并先存的人子降临而得以成就。在《以斯拉记卷四》所见的,却是大卫式的弥赛亚与人子两个观念併合起来。 启示文学与旧约先知的信仰相异之处,在于前者对今世是悲观的。不过,他们并非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因他们的基本信息仍是:到了时候,神会介入并拯救祂的子民。但在今世,祂对[[以色列]]一切的事置诸不理。今世是落在罪恶和魔鬼的势力中,无可救药。神已任由罪恶操纵今世,只有在来世才可得到救恩。 启示文学的作者完全失去了历史与末世之间的张力。他们不再期望在今世会有任何拯救。神其实已变成一位只属于将来的神,与现今无关。 在《以诺一书》的异梦中(八十三至九十),看见神最初是信实地保守、带领以色列人,但后来却不再亲自带领祂的子民,并离弃了圣殿,任由他们受凌辱和摧残。「神虽然看见,却无动于衷,且更因他们被凌辱、强夺和吞噬而欢喜。祂任由自己的子民落在猛兽的手中,受尽折磨。」(意译《以诺一书》八十九58)事实上,在巴比伦攻佔耶京后,他们认为神已不再在历史中作工了。历史已完全败落在恶者的手中,一切救恩的盼望都只在将来。 ===符类福音=== ====二元论==== 今世和来世 [[耶稣]]在「天国」方面的教导与先知一样,包含了今世与来世的对比,祂用「今世和来世」去表达。当财主问耶稣他要作甚麽事,才可承受永生(可十17),经文清楚显示他所指的是来世的生命、复活的生命(但十二2)。耶稣继而谈到进天国的困难〔马太福音的平行经文中,有「天国」,亦有「神国」(太十九23、24),证明这两个名词是可交替运用的〕。门徒接著回应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的答案就带出了「今世」与「来世」的对比,来世就是信徒承受永生的时候(可十29、30)。这段经文明确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神国、天国、救恩和永生都属于来世。若单看这段经文,就发现神的子民只会在来世才可经历永生。 这种二元性的用词,在马可福音的撒种比喻中亦有出现(可四19)。「世上的思虑」,以及对钱财、安定和名誉的关注,都是今世的特色,它们敌挡天国的道,把道挤住,不能结实。今世的特色就是与天国为敌。 路加福音则有「今世之子」与「光明之子」的对比(路十六8)。在拉比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类似的用词,但在昆兰文献中却有「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对比。在符类福音,这观念经常出现(太五14;路二十二53),到约翰福音,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更成了耶稣教训的主题。在上述路加福音的经文中,今世是黑暗的,来世才是光明的。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与撒都该人辩证复活的事,就用了这二元性的词彙。「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与从死里复活的人」(路二十34、35),就不会再死,也不朽坏,与天使一样。死亡是属于今世的,故婚姻制度是必须的。但来世是永恆的,人不会再死,跨进一个崭新的存在方式:就是拥有不朽坏的生命。 只有[[马太福音]]有「世界的末了」这字句。这世代会因为人子降临(太二十四3)及人受审判(太十三39-42)而终结,义人与恶人要分开(太十三49)。同一字句亦出现在复活的主对门徒的应许中,祂肯定自己会与门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因此,这世代完结后,另一个世代,就是来世,必要来临。 那将来的国度会由一件决定性的事件引进,那就是人子荣耀的降临。在两个有关天国的比喻中,清楚提到这一点。在稗子的比喻中,「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太十三41、42上)。绵羊与山羊的比喻亦道出相同的末世观。「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去审判万民时,要把绵羊从山羊中分别出来。绵羊就是指义人要「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而进入国度与进入永生在这里是同义的(太二十五31-46)。 天国的末世特色在马太福音二十五章的两个比喻中,亦可见到。「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著灯出去迎接新郎」(太二十五1),其中5个童女是愚拙的,没有预备足够的油去点灯,因此来不及参加婚筵而被拒诸门外。那些预备好的,就能进去,这是末世国度的象徵。同样,那两个在「不多的事上」忠心的僕人,就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二十五21、23),但那不忠心的就在这国中无分,且要被丢在外面的黑暗里。 耶稣几乎全无兴趣去描述末世的国度,但这国度的来临却常在祂心中。清心的人必得见神(太五8)。收割的时候要来到,麦子被整理,便收在仓里(太十三30、39;可四29)。耶稣常用宴会和爱筵去形容末世的生活。祂要在天国里再与门徒畅饮,门徒也要在那国度里坐在耶稣的席上吃喝(路二十二30)。万民要从各地各方招聚而来,与旧约圣徒一同坐席(太八11、12;路十三29)。那将要成就的国度就好像婚筵(太二十二1-14)和大筵席(路十四16-24)一样。上述的比喻描绘出神与人之间因罪而中断的契合,得以恢复。 在大部分阐述国度未来特色的经文中,「国度」是指末世性的层面,亦即是来世。不过,当耶稣教导门徒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时(太六10),祂却不是指末世的新秩序,而是指神掌王权的管治。那是祈求神在地上施行主权的统治。 天国的降临,即是神主权的统治,会带来新的[[秩序]],就是来世。这就结束了今世,来世则要开始。 撒但 在耶稣的教训中,有另一个二元论的观念,就是撒但在这世代的角色。保罗称撒但为「这世界的神」,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人类,将他们固守在不信的幽暗中。这就是保罗形容这世代的特色。这种二元性的观念在耶稣所受的试探中亦可看到。那时,撒但在一瞬间把万国展示给耶稣看,然后对祂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路四6)这段说话并不能取其终极意义。因为神永远是那「永世的君王」(提前一17)。然而,在整卷新约(包括耶稣的教训)中,今世被视为撒但在神主权的容许下,对人类施行悲惨统治的世代。他被形容为一个壮士,守卫著自己的家园(可三27)。人类必须从他的权势中被拯救出来(太六13,「凶恶」一词属阳性)。他会控制人的意志,并令他们犯恐怖的恶行,好像犹大卖耶稣一样(路二十二3)。他会极力试探耶稣的跟随者(路二十二31),又经常扰乱天国的工作(太十三37-39;可四14、15)。人类的病痛又被视为撒但的捆绑(路十三16)。马太福音十二章26节提到撒但有他的国度,而那些能控制人的魔鬼就是他的「使者」(太二十五41)。「那恶者之子」(太十三38)就是形容那些不受神管治的人。这并非指某种特殊罪行,而是指出控制我们生命的是撒但,而不是神。 只有在来世才会看见撒但的灭亡。犹太[[文学]]经常形容撒但受刑的地方,虽然福音书对此隻字不提,却提及为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了永火(太二十五41;参启二十10)。在马可福音一章24节,污鬼问耶稣是否要来灭他们,其实这就是指上述的刑罚。福音书鲜有论及魔鬼在末世的灭亡,是有其重要原因的:因为福音书所著重的,是现在而非将来。然而,天国的发展形式却很清晰。撒但是「这世界的神」,直至神除灭撒但和他的权势,那新的世代才会来临。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当神的国度来临,撒但会被毁灭,这个充斥罪恶和死亡的世代,将会被永生和来世取而代之。 ===天国的现在意义=== 对于天国最终的实现,耶稣的教训与旧约先知的教导基本上是没有分别的。耶稣的教训最突出之处,亦是祂整个使命和信息的特徵,就是天国以出人意表的方法,在历史中出现。这就是耶稣的教训与当时犹太思想迥异之处。 耶稣不断教导门徒,祂要成就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这点在祂的教导中首次出现。马可用这段话总结耶稣的信息:「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一15)这句话可以有两个意思。第一,可指末日的国度即将来临。马太用几乎相同的字眼来总结施洗约翰的信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三2)约翰继而阐释天国近了的意义:「他手里拿著簸箕,要扬淨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太三12)约翰用「不灭的火」来宣告一个末世的行动,即是末世的审判,而不是历史事件。约翰认为耶稣就是那位执行先知和启示文学作者所期望那影响普世的事件的人物。 当然,上文所提的也可能是耶稣所指的意思。但若从耶稣传道的过程来看,则对「日期满了」可以有另一个更好的诠释。先知所传讲有关弥赛亚的应许,不但快将实现,更是在耶稣的使命中已经开始实现。这是个过程,神透过耶稣进入祂的子民当中。因此,从某现实的角度看来,先知的盼望已真正的成就了。 我们可从路加福音如何介绍耶稣的[[工作]]而看见这个意义。路加选了在耶稣传道工作后期发生于拿撒勒的一件事情(路四16-21),将它编排在路加福音开始的部分,为要表明天国已开始成就。耶稣从以赛亚书读出一段展望弥赛亚救恩的应许:「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四18、19)然后耶稣用一句话,令祂的听众大感震撼,祂坚定地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四21) 这事实是个令人惊讶的宣告。施洗约翰曾宣告神在末世要来临,就是实现末世的盼望及至弥赛亚世代的顶峰。但耶稣却说弥赛亚的应许已真正在祂身上应验了。这并非一个到末日才来的国度,而是现在就有的救恩。在这里,耶稣没有宣告末日的国度快要来临,祂反而大胆地宣告天国已经降临了。天国的降临是一件已发生的事情,也是神恩惠的作为。这并不是新的意念、新的神学思想,或新的应许,而是历史中一个新的史实。 在耶稣回答有关[[禁食]]的提问中,亦显示了上述应许已经应验。「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可二19)在犹太教中,婚宴成了实现弥赛亚应许的象徵。耶稣用上文宣告弥赛亚时代的救恩已来临。因此,若门徒在享受弥赛亚时代所带来的祝福时,进行禁食,那便互相矛盾了。因为时候已经满了,应许已实现了。 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同的经文中,都有提及旧约的盼望已经在历史中实现:「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路十23、24;参太十三16、17)马太和路加均引述同一段话,与天国相提并论,而两者都认为前人的盼望已成了现今的经历。许多君王与先知都存有盼望,但他们的盼望却落空,因为所盼望的并没有临到。然而,他们一向引颈以待的,如今已成为事实,也即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救恩。 当约翰问耶稣关于要来的那一位,耶稣的答覆又再次肯定那应许已经在历史中实现了(太十一2、3)。「基督(即弥赛亚)所作的」其实不符合约翰的宣告。因为像希律那麽暴戾的君王,并没有受到火的审判,耶稣也没有引进末日的国度,祂反而到处帮助人。耶稣给约翰的答案,蕴含著[[以赛亚书]]三十五章5-6节对弥赛亚救恩的应许:「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痳疯的洁淨,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十一4、5)就这样,耶稣宣称弥赛亚救恩的福乐已经来临。约翰的疑惑其实是合理的,因为应许的实现方式是如此出人意表。再者,这世代的完结又是遥不可及。事实上,耶稣的答案主要说明无须等到世代终结,应许就已经开始应验了。所以,耶稣说那些不因弥赛亚跌倒的有福了(太十一6)。总而言之,应许的确已经实现,然而,末日还未结束。 将天国已来临这事实表达得最清晰的地方,莫过于在耶稣讲论撒但被捆绑的经文里。耶稣在世的工作其中一个特徵,就是赶鬼──将人从撒但权势下拯救出来。连法利赛人也承认耶稣这方面的能力,只是他们将它归功于撒但而已。但耶稣却说:「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我若靠著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十二26、28)这里的动词清晰显示「已经来到」的意思(罗九30;林后十14;腓三16)。这实在是个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宣告:神的国已临到人间。 耶稣接著解释说:「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太十二29)那壮士就是撒但,这「罪恶的世代」(加一4)就是他的「家」,而那些被鬼附的人就是他的「家具」。耶稣已攻佔了这壮士的家,从他那里抢救了属于自己的人。这就正是天国的工作了。在这末世(就是撒但被毁灭、令他初尝败绩的时候)完结之前,神王权的统治已透过耶稣临到人类历史中。耶稣已经捆绑了撒但(即削弱了他的能力)。这是藉著耶稣传道的工作,使天国降临所成就的结果。 在路加福音十章18节亦有类似的记载。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传道,他们跟耶稣一样,同是宣告天国近了(路十9),并且赶鬼。当他们回来报告他们如何成功,耶稣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路十18)这也是暗喻式的用语,坚定地说明在耶稣及门徒的工作中,已经令撒但从权势中坠落了。「捆绑」和「坠落」这两个暗喻都指出同一个真理,就是天国已经胜过撒但。 这就是耶稣与旧约及一切当代犹太教信仰迥异之处。先知认为国度是由一位属天的超然人物建立的(但七),或是由一位满有权能、从大卫而生的弥赛亚君王所管治的(赛九,十一)。在先知书里对弥赛亚的盼望,常是末世的盼望。犹太作者由于对历史现实绝望,也将一切希望寄託于将来,故他们与旧约先知亦持相同意见。然而,犹太拉比其实亦有关于国度的现在意义的教义。当一个人归信犹太教及接受律法,他就负起了天国的轭,即是神的主权。每天重複背诵认信祷文(即申六4-10),就等于不断地背负神主权的轭。然而,在这一切事上,神并不主动作工。祂已把律法颁佈给以色列人,但祂亦随时愿意接纳悔改的罪人。背负律法的轭完全是人的责任,而神只会在今世完结时才降临。 与前人的理解相反,耶稣所宣讲的天国,是在祂自己和祂的工作上实现出来的。神再次採取主动,继续作工。事实上,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做梦也没想过神的国竟会在一个平凡人身上成就,就是透过一个温柔、卑微的教师把天国带到人间。 我们进一步从耶稣身上看见天国的临在,其实就是[[神]]的管治,这也是我们要从神领受的。在末日才降临的国度也是如此,因为义人可白白承受那国度(太二十五34)。在回答那少年人有关承受永生的问题时(可十17),耶稣将进入天国(可十23、24)与承受永生的礼物(可十30)相提并论,显示二者有相同意义。天国是一份礼物,是天父乐意赐予耶稣的羊群,也即祂的门徒的(路十二32)。 如果神在未来国度的统治会为祂的子民带来福祉,而天国又是在末世来临前介入历史的话,那麽我们就可期望神现今的管治能使祂的子民初尝福泽了。这事实在多处经文中反映出来。天国是现在要追求的(太六33),而且要像孩子接受礼物般接受它(可十15;路十八16、17)。虽然它出现的方式是出人意表,但在耶稣身上实现的天国,却像隐藏的财宝或极贵重的珍珠,是值得变卖一切去得著它的(太十三44-46)。神所赐下的国包括聋子可听见、瞎子得看见、长大痳疯的得洁淨,以及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听(太十一5)。 ===天国的奥祕=== 「奥祕」就是藏在神心中的真理,到了时候才向人启示出来(参罗十六25、26)。所谓天国的奥祕(太十三11;可四11)就是:在末日来临之前,天国以出人意表的方式,透过耶稣在历史中的工作而降临人间。耶稣的比喻就阐述了这奥祕(太十三;可四)。现代学术界普遍同意有两个重要原则去解释比喻:第一,比喻并非寓言,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故事,基本上只包含一个真理。第二,[[比喻]]必须从耶稣传道的生活背景去解释。 马可福音四章26-29节的比喻并非讲述成长的阶段,而是表明「地生五穀是出于自然的」(第28节)。天国是神所统治,是超自然的事,不是人为的工作。 撒种的比喻(太十三3-9、18-23)不是要说明神的话语有4种听众,而是阐明人必须接受天国的道,否则不能结果。换句话说,耶稣所宣告和体现的国度是要人有回应,才能生效的。 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旨在教导虽然没有末世的审判,将善恶分别开来,但天国已经实实在在地临到历史中。两者会一同在世界生长(太十三38),直到末日的审判,才把它们分开。 芥菜种和麵酵的比喻(太十三31-33)旨在对比现今的渺小和将来的伟大。它的重点不在于天国由小开始的发展过程。事实上,耶稣从来没有谈及神的统治如何发展。在此,祂是要阐明现在好像一粒小种子的一群人──一个加利利先知和一小群跟随者──有一天会成为一棵大树。 藏宝和寻珠的比喻(太十三44-46),旨在教导那表面看来毫不重要的国,实在值得人尽一切力量去得著它。 撒网的比喻(太十三47-50)说明神的国招聚了各种人。就算在耶稣的门徒中,也有一个叛徒。然而,到了末日,义人便会从恶人中分别出来。 ===天国与教会=== 马太福音记载耶稣谈及[[教会]]的一段话。当时,耶稣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8、19)「教会」一词,在这里并不能从日后的历史发展来理解,而是要根据旧约背景和耶稣当时的工作来解释。在七十士译本中,「教会」常用来表示神的子民以色列人聚在一起(申四10,九10,十4,十八16)。耶稣常提到人进入天国或在天国里(太十一11;路十六16;参太二十一31,二十三13;参路十一52)。祂称那些接受天国的道的人为「天国之子」(太十三38);在另一处则称他们为那承受末日国度的「小群」(路十二32)。因此,耶稣用「教会」这词指神的一群新子民,就是新以色列,与有形的架构和组织无关。在耶稣的时代,教会就是那些因为忠于耶稣而聚在一起的少数门徒。 教会不等于天国。天国是指神的统管及被祂统管的范畴。在现今的世代,这完全是无形的、属灵的国度(参西一13);在来世,祂统治的范畴会是普世的。教会是天国的子民──那些接受天国(可十15)而因此得著神管治之福的人(太十一11)。教会的诞生是天国的工作,是神透过耶稣的统管而作成的。教会要为天国作见证(太二十四14;路十9)。教会是天国在世上的器皿。正如天国藉著耶稣及祂所差遣的门徒而作工,这国度也要继续透过一代又一代的门徒而工作。教会与「死亡的权势」争战,但教会却会得胜,因为她是神的治权、天国的器皿。 教会是天国的守护者。在拉比的观念中,以色列就是天国的守护者,因神将律法交给以色列。但如今教会却要成为天国的守护者(参太二十四14)。教会因此要执行赦罪或不赦罪的工作(参约二十23)。神要从以色列这本是「天国之子」的手中夺去这国度(太八12),将她赐给一群新的子民(太二十一43;可十二9)。 ===小结=== 耶稣的教训是以启示文学的二元论为经,以由一宗神圣的普世事件所开启的末世为纬。然而,祂与犹太作者相异,但与先知相同之处,在于祂基本上所关心的,并非将来的事,而是祂的子民现今的道德和属灵境况。此外,祂恢复历史和末世之间的张力。如众先知一般,祂宣告了神在[[历史]]中的审判(太十一21-24,二十三38;可十二9;路二十一24)。研究橄榄山上的讲论,就发现耶稣几乎将耶路撒冷在历史上的沦陷(路二十一20)与末世的敌基督(太二十四15)混为一谈,实难准确地将两者区分。事实上,整个福音与犹太启示文学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末日国度来临的唯一原因,就是天国已经藉耶稣本人及工作,先降临在人类的历史中。 ===新约其他书卷=== ====约翰福音==== 在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教训中,永生的观念取代了天国的观念。整卷书只有两次提到天国(约三3、5),且都与永生连在一起。这里所提的天国,是指末世以后的国度,而永生则是国度里的生命。所以,正如在符类福音中,天国是包括将来及现在,故永生也包括来世的生命(约十二25)及今生的福气(约三16等)。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记载一群早期的门徒,他们不明白耶稣所传有关天国的信息,不知道天国可指今生属灵的福气。因此,他们聚在一起等待末日的国度降临以色列(徒一6)。使徒行传也记述门徒继续传讲天国信息,但通常都是指末世之后才有的福祉(徒八12,十四22,十九8,二十25,二十八23、31)。然而,上述最后两段经文则将天国等同于耶稣基督的福音。 使徒行传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与天国有关的。五旬节那天,彼得宣讲神已叫耶稣坐在祂宝座的右边,应验了诗篇一一○篇1节(徒二33-35)。这诗篇预言大卫王后裔在耶路撒冷登基。彼得却说耶稣如今在天上成就了这预言。所以,神立祂为主为基督(弥赛亚)。这两个用语是可互换的:「主」即最高的君权,而「基督」则是弥赛亚君王。 ====保罗书信==== 保罗把受膏的王基督在天上掌权这主题,作进一步演绎。这国度既是来世的产业(林前六9,十五50;加五21;弗五5;帖前二12;帖后一5;提后四1、18),也是信徒今生可承受的福气(罗十四17;西一13);关键就在于耶稣乃最高统治者及弥赛亚君王,而这两个身分是可互换的。耶稣现在已被高举为万有之主(腓二11)。虽然祂的君权是眼看不见的,但祂再降临时,便会彰显出来。同样,因为耶稣的复活和升天,祂被封为弥赛亚君王,且要掌权作王,直到「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林前十五25;弗一22)。那最后要毁灭的仇敌就是死亡。 ====启示录==== 启示录的中心信息,就是神救赎计划的完成,那时,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基督]]的国(启十一15)。启示录描绘教会如何在敌对的世界中受逼迫,但同时向教会保证基督已经胜过罪恶的权势(启五5),藉此,祂最终亦能毁灭它(启十九11至二十14)。同样,最终要被毁灭的仇敌就是死亡(启二十13、14)。启示录最后以一幅极具象徵意义的天国图画作结(启二十一,二十二),那时,神要住在人当中,人要「见他的面」(启二十二4)。因此,新约就以这样的主题作结:在混乱的世界中,恢复神圣的秩序。其实,这正是天国。 ——George E. Ladd 参:“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训”;“比喻”;“世代”;“启示文学”。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返回「
神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