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82.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砂引草 的原始碼
←
砂引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砂引草</big> ''' |- | [[File:T012a185895df55924f.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2a185895df55924f.jpg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534676&sid=7808769 砂引草]]]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砂引草 拉丁学名:Tournefortia sibirica L. 科:紫草科 属:紫丹属 |} '''砂引草'''(学名:Tournefortia sibirica)[[紫草科紫丹属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有细长的根状茎。茎单一或数条丛生,直立或斜升,通常分枝,密生糙伏毛或白色长柔毛。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圆,密生糙伏毛或长柔毛,产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生长海拔4-1930米海滨砂地、干旱荒漠及山坡道旁。 砂引草属于中等偏低或中等的饲用植物。花香气浓郁,可提取其芳香油,还可做绿肥,[[也是较好的固沙植物]]。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 目:唇形目 亚科:天芥菜亚科 分布区域:产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 ==简介== Messerschmidia L. ex Hebenstr. 砂引草属,紫草科,[[约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中美、欧洲及温带地区、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我国有砂引草M. sibirica L. 和M. argentea(L. )Johnston 2种,前者广布于东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常见于砂地和咸滩上,后者见于海南和台湾的海滩上。乔木、灌木或草本;叶大或小,基部常狭窄;花序无苞片,2叉分枝,花生于花序之一侧;萼5(-4)深裂;花冠白色,管圆柱状或钟状,裂片5(-4),芽时折叠;雄蕊5,着生于冠管上,花丝极短,花药顶端凸尖;子房4室,每室有胚珠1颗,柱头截平形,高和厚相等,基部有一环;果成熟时干燥,中果皮多泡;木栓质,内果皮分为2部,每一部有2个产种子的腔,腔为一个深槽所分隔。本属由Tournefortia属分出的理由是因为它的中果皮木栓质,非肉质,且和Heliotropium更为接近。<ref>[https://www.zhiwutong.com/latin/Boraginaceae/Messerschmidia.htm 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植物通</ref>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有细长的根状茎。茎单一或数条丛生,[[直立或斜升]],通常分枝,密生糙伏毛或白色长柔毛。 [[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圆,密生糙伏毛或长柔毛,中脉明显,上面凹陷,下面突起,侧脉不明显,无柄或近无柄。 [[花序顶生]],直径1.5-4厘米;萼片披针形,长3-4毫米,密生向上的糙伏毛;[[花冠黄白色]],[[钟状]],长1-1.3厘米,裂片卵形或长圆形,外弯,花冠筒较裂片长,外面密生向上的糙伏毛;[[花药长圆形]],长2.5-3毫米,先端具短尖,花丝极短,长约0.5毫米,着生花筒中部;子房无毛,略现4裂,长0.7-0.9毫米,花柱细,长约0.5毫米,柱头浅2裂,长0.7-0.8毫米,下部环状膨大。 [[核果椭圆形或卵球形]],长7-9毫米,直径5-8毫米,粗糙,密生伏毛,先端凹陷,核具纵肋,成熟时分裂为2个各含2粒种子的分核。花期5月,果实7月成熟。<ref>[https://www.zhiwuwang.com/baike/12622.html 砂引草],植物网</ref> ==生态特征== 砂引草一般4月返青,5—6月开花,6—7月结果,种子8月下旬成熟,果后仍有一段营养期,10月干枯。具细长的根状茎,匍匐或斜升,水平根状茎多分布于表土下15—20cm处,伸展可达1—2m,其垂直根可分布到lm左右深处。砂引草主要借根状茎的延伸进行无性繁殖,据野外观察,在草场植被中许多植株生活力不强,不能开花、结果,只有在村落或居民点附近的隙地和路旁,可能因土壤较肥,并且受其他植物抑制较少,除无性繁殖外,大多数植株能用正常的种子繁殖。砂引草为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从草原到荒漠、从半湿润到干旱地区的中旱生植物,属近人隙地和草场植被中的杂草。在草原地带可生长于天然的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上,以及人工固定后的较平缓的沙丘上。曾观察到它可生长到高度达6m以上的由人工栽植塔落岩黄芪(Hedysarum laeve)固定的高大沙丘上,还可生于覆沙的梁地和草甸,以及路旁沙地。但在干旱的半荒漠区和荒漠区,它只生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覆沙的草甸、盐化草甸,以及覆盖沙堆和沙丘的地段。在草场植被中砂引草属于伴生植物,除在居民点附近隙地和路旁小片生长外,从不成为优势种。在草原带东部它可生长在由[[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木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Var.lignOsUm)或[[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群落建群种的固定沙地,也生于由[[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占优势的半流动沙地。在这些情况下,同它经常生长在一起的有[[雾冰藜]](Bassia asyphylla)、[[兴安虫实]](Corispermum chinganicum)、[[细叶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 var.Oblongifolia Melissitus ruthenicus var.Oblongifol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在草原带西部它可生长在由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或塔落岩黄芪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固定,半固定平缓沙地或沙丘上。在这样情况下,同它经常生长在一起的除细叶扁蓿豆外,同在东部的相同。在草原带西部,它更多地生长于覆沙的草甸,盐化草甸乃至盐碱地,植被的建群种包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假苇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赖草]](Leymus secalinus)、[[角果碱蓬]] (Suaedacorniculata) [[或柽柳]] (Tamarix sp.)等。在这些情况下,经常同它生长在一起的植物有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蒙山莴苣]](Lactuca tatarica),[[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等。在半荒漠和荒漠区,它分布显然较少,出现在芦苇草甸、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群落,时常生长在一起的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西泊利亚蓼、[[碱茅]],[[碱地风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等。<ref>[https://www.zhiwutong.com/latin/Boraginaceae/Messerschmidia-sibirica-Linn.htm 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植物通</ref> ==饲用价值== 据文献记载,砂引草只是在干枯后为骆驼采食,但本文作者曾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不只一次地观察,绵羊和山羊均采食青鲜的砂引草。从化学成分看(表156—1),砂引草在生育早期 是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较高的草类,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可以同含 粗蛋白质丰富的紫花苜蓿媲美,而且蛋白质的品质也较好,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表156—2)胜过小麦麸和谷类饲料,也高于一般的禾本科牧草。综合评价,砂引草应属于中等偏低或中等的饲用植物.引草的花香气浓郁,可提取其芳香油,还可做绿肥,也是较好的固沙植物。<ref>[https://www.zhiwutong.com/latin/Boraginaceae/Messerschmidia-sibirica-Linn.htm 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植物通</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砂引草
」頁面